(20)① (21)③ (22)③ (23)①②③ (24)① (25)①③④ (26)②③ (27)①②③⑤ (28)①④
3.判断说明题答案
(1)错误。
这种观点把哲学基本问题的两个方面混为一谈。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的问题是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二方面,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而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大阵营的唯一标准是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凡是认为存在第一性、思维第二性的,存在派生思维的,属于唯物主义阵营;凡是认为思维第一性、存在第二性的,思维派生存在的,属于唯心主义阵营。哲学基本问题的两个方面具有不同的意义,第一方面即思维与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是根本的、起决定作用的,涉及的是本体论的问题;第二方面即思维与存在有无同一性的问题是从属地位的,涉及的是认识论的问题。 (2)错误。
这种观点否认了马克思哲学在研究对象方面的伟大变革,混淆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与旧哲学的根本区别。旧哲学抹煞了哲学同具体科学在研究对象上的区别,把哲学看是包罗万象的知识总汇,是凌驾于一切科学之上的“科学之科学”。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哲学对象上进行了伟大变革,结束了哲学是“科学之科学”的统治,正确地解决了哲学和具体科学的关系问题,指出它们是一般与个别的关系,明确了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关于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思维知识最一般规律的科学,是对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思维科学进行的概括和总结,抽取出共性、规律性研究而得出哲学结论,而不是它们的简单相加或总和。 (3)错误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理论来源是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但却不是二者的简单相加,马克思主义哲学批判地继承了黑格尔辩证法的“合理内核”,抛弃了它的唯心主义体系;批判地继承了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基本内核”,抛弃了它的形而上学和唯心主义的杂质,并发展到全新的高度。因此,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对旧哲学进行彻底的变革的产物,特别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创立更是哲学史上的创举。上述命题的错误在于它抹煞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同旧哲学质的区别,否认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哲学发展中的伟大的变革。 (4)错误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一个严密而科学的科学体系,不仅具有高度的革命性,而且还具有严格的科学性,伴随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发展,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精髓。首先,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它的各项基本原理,既是唯物的又是辩证的,仍然是我们时代的指南;其次,它所揭示社会的发展总趋势是建立在对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正确认识的基础上的理论概括,虽然我们所处的时代与马恩时代有很大差别,但马恩所揭示的社会基本矛盾并没有发生根本性的改变,仍然是最科学的概括;第三,它的个别的论断由于客观情况的变化而失效,在实践中被新的论断所代替,这恰恰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科学性的表现,决不能因此就说马克思主义哲学已经过时。 (5)错误
马克思主义哲学不是包容天下一切学科知识的总库,也不是解答一切具体的现实问题的百科全书,而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了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树立彻底的唯物论立场和掌握辩证思维的科学方法,能够认识和分析错综复杂的自然、社会和思维现象,为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提供正确的立场和方法,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为我们提供的是思想指导,而不是解答一切现实的具体问题的灵丹妙药。 (6)错误
哲学不是人们在实践中自发形成的世界观,而是人们在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形成的对整个世界的根本的观点和总的看法的基础上,通过哲学家运用概念、判断、推理等形式将人们分散的、不正确的、自发的世界观加于系统化、理论化,形成一定的思想体系,才成为哲学。因此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哲学与世界观不是同一个概念。
第二章《物质、意识和实践》
(一) 练习测试题 1.名词解释
(1)物质 (2)意识 (3)运动 (4)静止 (5)时间 (6)空间 (7)人工智能 (8)主观能动性 (9)实事求是 (10)实践 (11)一元论 (12)二元论
2.不定项选择
(1)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物质观的主要缺陷是( ) ① 把物质归结为某种“不可分”的实物粒子 ② 把原子的属性看成是物质的一般属性
③ 把物质的个别形态某一层次误认为是物质的共性
④ 混淆了自然科学的物质结构概念与哲学的物质范畴的界限 (2)物质的唯一特性是( ) ① 可知性 ② 实物性 ③ 运动性 ④ 客观实在性
(3)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认为,物质是( ) ① 从各种实物的总和中抽取出来的哲学概念 ② 各种具体物质形态的共性
③ 不依赖于人的感觉而存在的客观实在
④ 人的感觉的复合体
(4)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因为( ) ① 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② 运动是普遍的、永恒的、无条件的
③ 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 ④ 静止是暂时的、局部的,有条件的 (5)世界的统一性在于( ) ① 可知性 ② 主观性 ③ 物质性 ④ 存在性
(6)意识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说明( ) ① 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形式是主观的 ② 意识的内容是主观的,形式是客观的 ③ 意识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 ④ 意识体现了主观与客观的统一 (7)意识是( )
① 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② 人类社会劳动的产物
③ 人脑特有的机能和属性 ④ 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
(8)意识能动性的主要表现是( ) ① 意识活动的目的性和计划性 ② 意识活动的创造性
③ 意识对人体生理机能的控制 ④ 对改造世界的指导作用
(9)鲁迅说“描神画鬼,毫无对证。本可以专靠神思,所谓‘天马行空’地挥写了。然而他们写出来的却是三只眼、长脖子,也就是正常的人体身上增加了眼睛一只,拉长了颈子二三尺而已”。所以人们头脑中的鬼神观念就是( ) ① 人按照自己的形象塑造出来的 ② 人脑中主观自生的
③ 人脑对客观世界的歪曲反映 ④ 可以从人世间找到它的原型 (10)“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这个命题表明( )
① 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 ② 人脑是意识的源泉
③ 观念的东西与物质的东西没有区别 ④ 意识是人脑特有的物质现象
(11)中国古代哲学家荀子认为“心不使焉,则黑白在前而目不见,雷鼓在侧而耳不闻”说明意识具有( ) ① 客观性 ② 能动性 ③ 对象性
④ 任意性
(12)中国古代哲学家方以智的“气凝为形,蕴发为光,窍激为声年,皆气也。”的观点属于( )
① 多元论的思想 ② 朴素辩证法思想
③ 物质与运动不可分的思想 ④ 物质运动形式多样性的思想
(13)电脑“深蓝”打败国际象棋大师卡斯帕罗夫说明( ) ① 电脑也能进行实践活动 ② 电脑是人脑的延伸
③ 电脑具有比人脑更高级的运动形式 ④ 人脑与电脑都是电子运动 (14)“心诚则灵,心不诚则不灵”的说法是( ) ① 主张物质与意识具有统一性的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② 主张思想就是物质的庸俗唯物论的思想
③ 认为世界是绝对精神外化的客观唯心主义的思想 ④ 夸大了意识能动作用的主观唯心主义的思想 (15)《坛经》记载“时有风吹幡动,一僧曰风动,一僧曰幡动,议论不已。惠能进曰: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惠能的观点说明( ) ① 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② 运动与物质不可分
③ 精神是运动的主体 ④ 精神运动是物质运动的一种形式 (16)“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包含的哲理是( ) ① 物质运动的客观性和时空的主观性的统一 ② 物质运动的无限性与时空运动的有限性的统一 ③ 时空的有限性与无限性的统一
④ 运动的绝对性与静止的相对性的统一 (17)“方生方死,方死方生;方可方不可,方不可方可“的观点属于( ) ① 辩证法的观点 ② 形而上学的观点 ③ 相对主义的观点 ④ 唯心主义的观点
(18)下列哪些说法表明时间的一维性( ) ① 盛时不重来,一日难再晨(陶渊明) ② 少年易老学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朱熹) ③ 百事宜早不宜迟(谚语) ④ 失落黄金有分量,错过光阴无处寻(谚语) (19)下列哪些说法表明意识的能动性( ) ① 运筹帷幄 ② 审时度势 ③ 量体裁衣 ④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20)“机不可失,时不再来”说明( )
① 时间的不可逆性 ② 空间的三维性 ③ 物质的客观性 ④ 时间的一维性 (21)“画饼不能充饥”说明( ) ① 精神的东西是不重要的 ② 精神不是物质的反映
③ 精神是物质的主观映象 ④ 精神不能代替物质 (22)“当然,物质和意识的对立,也只是在非常有限的范围内才有绝对的意义”。这里“有限的范围”是指( )
① 物质能否为意识所反映 ② 物质与意识是否相互作用
③ 意识能否反作用于物质 ④ 物质第一性和意识第二性
(23)先有工程设计图,然后施工建成大厦说明( ) ① 意识转化为物质 ② 意识决定物质
③ 意识派生物质 ④ 意识先于物质
(24)下列命题中属于唯心论认识论的有( ) ① 客观世界是人的认识的创造 ② 数学和逻辑是人的理性的自由创造 ③ 人的认识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 ④ 人的认识以抽象符号反映世界
(25)哲学的物质范畴与自然科学的物质概念的关系是( ) ① 共性与个性的关系 ② 绝对性与相对性的关系
③ 一般与个别的关系 ④ 本原与派生的关系
(26)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提出“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他的弟子克拉底鲁提出“人一次也不能踏入同一条河流”。这两种观点( ) ① 都是辩证法的观点 ② 都是形而上学的观点
③ 前者是辩证法,后者是诡辩论 ④ 前者是诡辩论,后者是辩证法 (27)《习传录》记载:“先生(明代哲学家王阳明)游南镇,一友指岩中花树问曰:天下无心外之物,如此花树在深山自开自落,与我心亦何相关?先生曰: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王阳明的观点的错误在于( )
① 把人对花的感觉与花的存在等同起来 ② 把人对花的感觉夸大成脱离花的独立实体 ③ 主张花离不开人对它的感觉 ④ 肯定人对花的感觉的能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