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二) 局部硬结:是最常见的肌肉注射并发症,常发生于长期肌肉注射的。
1.临床表现:注射局部皮肤发红,凸起。触碰时,患者有疼痛感。 2. 预防措施
(1)对体质较差、局部循环不良者,注射后可行局部热敷,或用活血化瘀的中草药局部外敷,以利药物吸收。
(2)注射难于溶解的药物前,充分振荡摇匀,使药物完全溶解后,再行注射。
(3)注射难于吸收的药物、刺激性较强的药物或给肥胖注射时,应作深 部肌肉注射。
(4)长期注射的患者,应有计划的轮换注射部位。
3.处理方法:硫酸镁湿热敷,如意金黄散调和蜂蜜湿敷可治疗肌肉注射所引起的硬结。 (三)药液回渗 1.临床表现:
(1)注射部位有肉眼可见的药液或血液。 (2)注射部位皮肤变色(脱色或着色)。 (3)注射部位组织变形(萎缩或水肿)。 2. 预防措施
肌注射法:在注射前以左手中指和无名指使待注射部位皮肤及皮下组织侧移(皮肤侧移1 cm左右),然后以左手食指和拇指朝同一方向绷紧固定该部位皮肤,维持到拔针后,迅速松开左手。此时侧移的皮肤和皮下组织位置还原,原先垂直的针刺通道随即变成Z型。 3.处理方法:
S. . . . . ..
.. . .. . .
(四)感染
1.临床表现:注射部位出现红肿热痛、化脓、全身血象升高、体温升高。 2.预防措施
(1)注意检查注射器的有效日期,不使用过期产品。
(2)注射器及针头如有污染应立即更换。 (3)严格进行无菌操作。 3. 处理方法: 给予抗感染治疗,必要时手术切开引流。 (五)神经性损伤
1.临床表现:表现为注射当时出现神经支配区麻木,放射痛、肢体无力和活动围减少。坐骨神经是臀大肌肌肉注射时最易损伤的神经。 2.预防措施
(1)慎重选择药物、正确掌握注射技术。
(2)准确选择肌注射部位,注意进针的深度和方向。
(3)2岁以下婴幼儿不宜选用臀大肌注射,因为幼儿在未能独立走路前,其臀部肌肉发育不完善,臀大肌注射有损伤坐骨神经的危险,应选用臀中肌或臀小肌注射。 3.处理方法
(1)在注射药物过程中若发现神经支配区麻木或反射痛,应考虑注入神经的可能性,须立即停止注射。
(2)发生后可行理疗、热疗,促进炎症消退和药物吸收,同时使用神经营养药物治疗,将有助于神经功能的恢复。 (六)晕厥 (晕针)
1.临床表现: 表现为头晕、心悸、呼吸短促、面色苍白、出冷汗、
S. . . . . ..
.. . .. . .
脉搏 细弱、血压下降等,严重者意识丧失。 2.预防措施
(1)注射前向患者做好解释工作,消除患者紧心理;询问患者饮食情况,避免在饥饿状态下进行冶疗。
(2)选择合适的注射部位,避免在硬结疤痕等部位注射。 (3)对以往有晕针史及体质衰弱、饥饿、情绪紧的患者,注射时应采用卧位。 3.处理方法
注射过程中随时观察患者情况。如有不适,及时停止注射,立即做出正确判断,区别是药物过敏还是晕针。如患者发生晕针现象,护理人员首先镇静,给患者及家属以安全感;将患者取平卧位,保暖,给予口服糖水等,数分钟后即可恢复正常。少数患者通过给氧或呼吸新鲜空气,症状可逐渐缓解。 (七) 断针
1.临床表现:注射过程中针头折断。 2.预防措施
(1)注射前仔细检查注射器质量,针头与针栓连接处是否牢固。 (2)嘱患者取舒适体位,肌肉放松;年龄小或不配合的患者,需请家长协助固定患者。
(3)进针时避开疤痕、硬结。
3.处理方法: 一旦出现折针,不要慌,嘱患者不要移动或嘱家长继续固定好患者,固定局部组织,以防断针移位,尽快用无菌血管钳夹住外露于皮肤的断端迅速拔出;如果断端完全进入肌肉,应立即请外
S. . . . . ..
.. . .. . .
科大夫处理。 四.静脉注射 (一)静脉炎
1.临床表现:按临床表现进行临床分型,包括: (1)红肿型:沿静脉走行皮肤红肿、疼痛、触痛。
(2)硬结型:沿给药静脉局部疼痛、触痛、静脉变硬,触之有条索状感。
(3)坏死型:沿血管周围有较大围肿胀形成瘀斑至皮肌层。 (4)闭锁型:静脉不通,逐步形成机化,严重者可出现发热等全身症状。
2.预防措施 (1)熟练掌握静脉穿刺技术,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 (2)根据患者年龄、血管情况选择合适型号的输液工具。 (3)合理选择穿刺部位。长期输液者,应有计划地更换输液部位或留置深静脉导管;避免在瘫痪的肢体行静脉穿刺和补液;
(4)严格控制药物的浓度和输液速度;输人刺激性较强的药物时,应选用粗大的血管或留置深静脉导管。
(5)加强外周静脉置管留置期间的护理;外周静脉置管留置时间一般不超过72小时; 3.处理方法
(1)停止在患肢静脉输液。 (2)将患肢抬高、制动。
(3)局部进行热敷或热湿敷(50%硫酸镁或95%酒精); (4)可遵医嘱抹喜疗妥软膏或中草药外敷;必要时全身应用抗生素
S. . . . . ..
.. . .. . .
治疗;
(5)营养不良、免疫力低下的患者,应加强营养,增强机体对血管壁创伤的修复能力和对局部抗炎能力。 (二)液体渗出和外渗 1.概念:
(1)输液渗出是指在输液过程中由于多种原因致使输入的非腐蚀性药液或液体渗出到正常的血管通路以外的周围组织。
(2)输液外渗是指在输液过程中由于管理疏忽,刺激性药液和发疱剂或液体输入了周围组织。 2.临床表现
(1) 滴注过程中溶液的流速变慢。 (2)静脉推注时感觉有阻力。 (3)输液部位局部肿胀、疼痛。
(4)浸润部位周围皮肤的温度较低或发热。
(5)发疱性药物外渗后,可出现疱疹及大水疱,随后出现溃疡,溃疡下方可见组织坏死。 3.预防措施 (1)提高穿刺技术。 (2)尽量避免使用静脉钢针
。(3)合理选择穿刺部位,避免在肢体屈曲的部位进行注射;输注易致渗漏损伤的药物时,应选弹性好且较粗的血管。 (4)最大程度地稀释药物,尤其是化疗药物。
(5)为不合作、意识混乱、定向力障碍的患者进行静脉输液时要有
S.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