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 - 专业文书写作范文服务资料分享网站

心得体会:农民合作社发展需要“三个强化”(最新) 

天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心得体会:农民合作社发展需要“三个强化”(最新)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农村经济取得了巨大成就,举世瞩目。粮食、菜篮子等大部分农产品告别了短缺时代,实现了总量平衡甚至供给有余,人均占有量已接近或超过世界平均水平,农产品供不应求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当前我国农业发展已经从追求数量增长转向质量提升的新阶段,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如何提高质量、突出特色、畅通购销、打响品牌,实现提质增效。农民合作社作为联接小农户和大市场的重要纽带,肩负着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使命。在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乡村产业振兴的大背景下,一方面要围绕自身特点和优势,做大做强主营业务,增强组织农民、服务农民、带动农民的能力。另一方面,要强化联合与合作,与电商平台、仓储物流、品牌营销、科技服务、专业媒体等各类主体搞好对接,通过强化产销对接、品牌培育宣传、产业分工,促进农民合作社优质高效发展。

强化产销对接,是农民合作社发展的迫切要求。当前,我国各类农产品特别是经济作物产销方面面临两大问题。一是大路货多,特色产品少,产销对接不畅,农产品价贱、卖难,农业生产效益不高。二是卖的环节太多,成本高、周期长。大量农产品

仍然主要依赖传统方式,通过从产地到销地批发市场,诸环节依次集散,农产品从产地到消费者,价格提高了2~3倍甚至更多。随着现代信息技术和现代物流的发展,农民合作社要主动顺应时代发展的要求,改变农产品传统销售业态,善于借助电子商务平台、借助现代物流体系,降低营销成本、提升流通效率、提高经营收益。

强化品牌培育和宣传,是农民合作社做大做强的现实需求。推进农业高质量发展,就是要突出农业绿色化、优质化、特色化、品牌化,其中,品牌建设贯穿农业全产业链,是助推农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的重要支撑和持久动力。加快品牌培育,有利于发挥品牌效应,进一步挖掘和提升广大农村优质农产品资源的价值,让农民更多分享品牌溢价收益。这些年,各级农业主管部门,着力构建农业绿色生产体系,加强绿色、有机和地理标志认证与管理,强化农业品牌原产地保护,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全程监管。同时积极鼓励地方政府结合资源禀赋、产业基础和文化传承等因素,制定品牌发展规划,加快培育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鼓励农民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创建地域特色鲜明的农产品品牌,逐步培育了一批优质农产品的区域品牌和产品品牌。培育品牌的同时,更需要宣传推介品牌。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提升品牌影响力,除了充分利用农业展会、产销对接会、产品发布会等营销促销方式外,有效借助大数据、云计算、移动电商平台等现代信息技术,拓宽品牌流通渠道,扩大品牌影响力,

具有周期短、见效快、成本低等优势。因此,农民合作社要善于“借船出海”,充分利用现代传媒强化宣传,扩大影响,促进发展。

强化产业分工,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基本规律。农业生产涉及产前、产中、产后的若干环节,如果一个涉农主体经营范围要拓展到产前、产中、产后的各个环节,既无必要,也不经济。术业有专攻,专业的事要靠专业的团队、专业的人去干。现代农业的发展一定是一个分工分业不断深化的过程,这也是世界各国现代农业发展的基本规律。所以各类涉农主体都要根据自身的优势,从事其最擅长的环节,然后通过一定的组织方式,把不同类型的主体有机地联合起来,形成既分工、又合作,利益相连、多方共赢的格局。全国有218万家农民合作社,其中国家级、省级、市级和县级四级示范社大概有18万家,这200多万家合作社,辐射带动了将近50%的农民。他们最擅长的是带领农民发展生产,面临最困难的是产后的加工、营销、品牌宣传等环节。农民合作社要尊重现代农业发展规律,扬长避短,发挥优势,同时,要强化与各类主体的联合与合作,实现互利共赢。

心得体会:“社区通”连通党心民心(最新)

信息化发展为乡村治理提供了新的手段。X市X区运用移动互联网、大数据分析等现代信息技术,探索建立“社区通”网上工作系统,党员干部和村民实名认证,书记当“群主”、党员为中坚、群众为“铁粉”,干部群众便捷互动,群众需求精准把握,群众问题快速处置,网上网下践行群众路线,提升了党建引领下服务群众的精准性、实效性。

为切实提升新时代党建引领下服务群众的精准性、实效性,着力运用新理念、新技术破解民生工作“堵点”,X区运用移动互联网、大数据分析等现代信息技术,探索建立了以党建为引领、以移动互联网为载体、以村居党组织为核心、以城乡居民为主体、以有效凝聚精准服务为特点的智能化治理系统——“社区通”。2017年2月创立以来,全区461个居委、104个村全部上线,超过63万村(居)民实名加入,覆盖46万余户家庭,给新形势下的城乡社区治理带来了深刻改变,进一步连通了党心民心,基层组织力持续强化;进一步连通了需求供给,城乡服务更加精细智能;进一步连通了多元主体,基层治理体系进一步完善。

以基层需求为逻辑起点

重构基层社会治理体系

X区以群众需求和问题为工作的逻辑起点,以加强基层党建为贯穿始终的一条红线,健全“眼睛向下、重心下移、资源下沉”的工作体系,群众诉求一线处置能力有效放大。

治理重心下移到村。建立“村民—村—乡镇—区”社区治理架构,各村形成小治理单元,设独立二维码,村民实名认证、党组织审核通过后成为用户。乡镇构成基层大治理单元,全区形成完整工作系统。各部门加入后台提供支撑,民警、医生、律师、物业等资源在村级层面整合,治理重心真正下沉到村。

互动方式深刻改变。精心设计,打造“移动互联”工作载体。设立爱X、X大调研、党建园地、社区公告、左邻右舍、议事厅、警民直通车、家庭医生、公共法律服务等功能版块。针对农村地区专门开设了“乡村振兴”“村务公开”“乡愁乡音”版块,全方位展示乡村振兴工作进展,全透明公开村内财务收支、各类票据、动迁房分配、村干部报酬等村务信息。目前,“社区通”已发布社区公告31万篇,互动交流6300万余人次,群众点赞1900万余次,村民成为信息发布的主体之一,群众与党和政府之间的互动沟通从单向、模糊转为多维、清晰。

心得体会:农民合作社发展需要“三个强化”(最新) 

心得体会:农民合作社发展需要“三个强化”(最新)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农村经济取得了巨大成就,举世瞩目。粮食、菜篮子等大部分农产品告别了短缺时代,实现了总量平衡甚至供给有余,人均占有量已接近或超过世界平均水平,农产品供不应求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当前我国农业发展已经从追求数量增长转向质量提升的新阶段,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如何提高质量、突出特色、畅通购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91o7q0gu164qfr01784a35m4y31ezc0157f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