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研究程序:观察06现象,提出问题→分析问题,07提出假说→演绎推理→08实验验证→得出结论。
(2)孟德尔用假说—演绎法推测分离定律的过程
①提出问题→为什么F2中总是出现3∶1的性状分离比?
②提出假说→提出遗传因子控制生物性状等观点(即对分离现象的解释)。 ③演绎推理→F1为杂合子,其测交后代的性状分离比接近1∶1。 ④实验验证→测交实验验证演绎推理内容。 ⑤得出结论→通过实验验证,假说成立。
1.“演绎”是否就是测交实验?
提示:不是。“演绎”是理论推导,而测交实验是通过实验验证理论推导的结果。
2.细菌的遗传遵循分离定律吗?
提示:不遵循。细菌是原核生物,不进行有性生殖。
典题精析
[例1] 下列几组比例,最能体现分离定律实质的是( ) A.F1产生配子的比例为1∶1 B.F2的性状表现类型的比例为3∶1 C.F2遗传因子组成的比例为1∶2∶1 D.测交后代表现类型的比例为1∶1
解题分析 根据分离定律的实质,遗传因子的分离发生在F1形成配子的过程中,成对的遗传因子分别进入两个配子中,A最能体现分离定律的实质,B、C体现的是性状分离的结果,D能体现分离定律实质,但不是最能体现的。
答案 A
[例2] 孟德尔在探索遗传规律的过程中运用了“假说—演绎法”,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生物的性状是由遗传因子决定的”,属于假说内容 B.运用统计学分析实验结果是孟德尔获得成功的原因之一 C.孟德尔通过演绎推理证明了其假说是正确的
□
□
□
D.“体细胞中控制同一性状的遗传因子成对存在,不相融合”,属于假说内容
解题分析 测交实验证明了假说的正确性,C错误。 答案 C
[例3] 水稻中非糯性(W)对糯性(w)为显性,非糯性品系所含淀粉遇碘呈蓝黑色,糯性品系所含淀粉遇碘呈红褐色。下面是对纯种的非糯性与糯性水稻的杂交后代进行观察的结果,其中能直接证明孟德尔的分离定律的一项是( )
A.杂交后亲本植株上结出的种子(F1)遇碘全部呈蓝黑色
B.F1自交后结出的种子(F2)遇碘后,3/4呈蓝黑色,1/4呈红褐色 C.F1产生的花粉遇碘后,一半呈蓝黑色,一半呈红褐色 D.F1测交所结出的种子遇碘后,一半呈蓝黑色,一半呈红褐色
解题分析 杂交后亲本植株上结出的种子(F1)遇碘全部呈蓝黑色,后代表现型只有一种无法证明孟德尔的分离定律,A错误;F1自交后结出的种子(F2)遇碘31
后,4呈蓝黑色,4呈红褐色,说明F1自交后代出现性状分离,但不能直接证明孟德尔的分离定律,B错误;F1产生的花粉遇碘后,一半呈蓝黑色,一半呈红褐色,说明F1产生两种配子,比例为1∶1,所以能直接证明孟德尔的分离定律,C正确;F1测交所结出的种子遇碘后,一半呈蓝黑色,一半呈红褐色,能证明,但不是直接证明孟德尔的分离定律,D错误。
答案 C 技法提升
验证分离定律方法
(1)测交法:让杂合子Aa与隐性纯合子aa杂交,后代的性状分离比为1∶1,则说明Aa产生两种配子且比例为1∶1。
(2)杂合子自交法:让杂合子Aa自交,后代的性状分离比为3∶1,说明Aa产生两种配子且比例为1∶1。
(3)花粉鉴定法:取杂合子的花粉,对花粉进行特殊处理后,用显微镜观察并计数,可直接验证分离定律。
当堂检测——查漏补缺 巩固提升
1.有位同学做“性状分离比的模拟”实验时,以下操作正确的是( ) A.小桶内用球的大小代表显隐性,大球代表D,小球代表d
B.每次抓出的两个球统计后放在一边,全部抓完后再放回小桶重新开始 C.桶内两种球的数量必须相等,即标记D、d的小球数目必须为1∶1 D.连续抓取了3次DD组合,应舍去2次,只统计1次 答案 C
解析 小桶内用球大小要一致,A错误;每次抓出的两小球统计后必须各自放回各自小桶,以保证概率正确,B错误;连续出现几次遗传因子组成相同的情况,属于正常现象,随抓取次数增多,越接近理论值,D错误。
2.孟德尔在一对相对性状的豌豆杂交实验中做了三个实验,他发现问题阶段做的实验和验证假说阶段做的实验分别是( )
A.自交、杂交;测交 B.测交、自交;杂交 C.杂交、自交;测交 D.杂交、测交;自交 答案 C
解析 发现问题的阶段进行了杂交(得F1)和自交(得F2)实验,经过假设后,再通过测交实验进行验证。
3.科学研究过程一般包括发现问题、提出假设、实验验证、数据分析、得出结论等。在孟德尔探究遗传规律的过程中,使孟德尔发现问题的现象是( )
A.形成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发生分离,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 B.具一对相对性状亲本杂交,F2表现型之比为3∶1 C.F1与隐性亲本测交,后代表现型之比为1∶1 D.雌雄配子结合的机会均等 答案 B
解析 A中内容属于分离定律的实质,不属于使孟德尔发现问题的现象,A错误;孟德尔在一对相对性状的实验中,发现具有一对相对性状的亲本杂交,F1均为显性性状,F2出现性状分离,且比例是3∶1,B正确;F1与隐性亲本测交,后代表现型之比为1∶1,这是孟德尔验证假说的过程,不是发现问题的现象,C错误;雌雄配子结合的机会均等,这是孟德尔对一对相对性状实验现象作出的解
释,D错误。
4.测交后代的种类和比例是由下列哪一项来决定的( ) A.亲本的遗传因子组成 B.F1配子的种类和比例 C.隐性个体的配子 D.显性基因 答案 B
解析 测交是指杂交产生的子一代个体与隐性个体交配的方式,测交后代的种类和比例可以反映F1产生的配子类型及其比例,进而可确定F1的遗传因子组成。因此,测交后代的种类和比例是由F1配子的种类和比例来决定的。
5.下列有关分离定律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分离定律是孟德尔针对豌豆一对相对性状的实验结果及其解释直接归纳总结的
B.在生物的体细胞中,控制同一性状的遗传因子是单独存在的,不会相互融合
C.在形成生殖细胞——配子时,单独存在的遗传因子要发生分离,所以称分离定律
D.在形成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分离后进入不同的配子中,可随配子遗传给后代
答案 D
解析 孟德尔归纳总结出分离定律的科学实验程序是:杂交实验和观察到的实验现象(发现问题)→对实验现象进行分析(提出假说)→对实验现象解释的验证(验证假说)→分离定律(结论),A错误;根据孟德尔对性状分离现象的解释可以知道:在生物的体细胞中,控制同一性状的遗传因子是成对存在的,这些遗传因子既不会相互融合,也不会在传递中消失,B错误;分离定律的实质是:在形成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发生分离,分离后的遗传因子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随配子遗传给后代,C错误,D正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