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 - 专业文书写作范文服务资料分享网站

中韩传统节日 - 端午节的对比研究

天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节,又名五毒日。盖五月属午,五日为端午,二午相属,火旺之柏,过旺则为毒,故用艾篙、桃枝、朱砂、雄黄等物以解之。”韩国也有“阳数”的说法,都是从中国流传过来的。但两者的具体内容上又有一定差别,如中国端午节包含了吃粽子、赛龙舟、纪念屈原等一系列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容;而韩国江陵端午祭实际上是由舞蹈、萨满祭祀、民间艺术展示等内容构成,又体现出东亚文化的分疏性。东亚统一的地缘特色与其分疏差异同时得到了展现。 4、举行目的不同。

(1)中国端午节俗有两大主题——避瘟保健与追念先贤。人们所生活的世界是一个充满危机和不确定性的世界。在面对外部世界时, 人们常常感到无助, 因此, 人最迫切需要满足的就是安全需求, 安全得到了保障, 才能去追求其他。在日常生活中, 大家普遍关注的话题也是平安与健康, 而端午节在预防疾病和保健方面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端午节在仲夏时节, 蚊虫多, 疾病、瘟疫容易流行, 人们的健康受到威胁。而端午节俗中的雄黄、艾、菖蒲等均有避瘟的功效。随着历史的发展, 先贤们的伟大精神逐渐融合于端午节中。人们在欢度端午时, 可以增强人与自然的交融, 促进人与人之间的情感联系, 也可使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精神、仁孝悌爱等传统美德得到深化。

(2)韩国端午节俗有三大主题——祈求神灵保佑农业丰收, 祈求平安以及发扬团结合作精神。第一,祈求农业丰收。农业丰收, 人们的温饱问题才能得以解决, 生活质量也提升一个层次, 从而有更多的精力去追求精神层面的东西。第二, 保佑平安。在现实社会中, 不确定因素太多, 某些灾难和意外也是人们生活中不可抗拒的, 尤其是自然灾害、传染病等。当代社会, 随着科技的发展, 使人们有能力通过及时预测和防范来应对灾难和意外, 把损失减到最小程度, 但仍免不了使人们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伤害。在祭祀的活动中, 人们通过祈愿来保佑一切平安, 即使不一定起作用, 至少可以给民众以心理上的慰藉。第三, 发扬团结合作精神。人作为社会的个体, 不可能凡事都孤立于社会中, 势必要与人合作, 才能得以生存并得到社会的认可。祭祀活动通过全民性参与, 为培养人们的团队精神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机会,在参与活动和合作中, 使人与人之间的情感得以加深, 进而加强了民族的凝聚力。

5、保护主体不同。

在中国,有很多人都有制作香包、剪纸、皮影、刺绣的技术,政府更愿意让民间

艺人融入市场,使他们在销售香包中获利,用市场的方法去激励民间艺人改进生产工艺,从而达到保护文化遗产的目的。因此在中国,文化遗产的保护主体更倾向于民间百姓和市场。在江陵端午祭中,负责祭仪的巫师都是世袭制的,他们都有韩国政府编号,并且政府会给予他们一定的补贴,鼓励他们将自己掌握的技艺传授给其它人。因此,可以说韩国政府是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主体。

四、两个相同相异节日形成对我们的启迪

(一)端午祭与端午节有各自的传承也有共同点

韩国端午祭当中“端午”这个字是从中国来的。韩国的端午祭可追朔的大概有五个传说。第一是屈原的传说——楚国的风俗。第二是纪念介子推的传说——在山西一带。第三是纪念伍子胥的传说——楚国跟吴国的风俗。第四是纪念曹娥的传说——浙江一带的风俗。第五是给地祭祀——道教的风俗。从中国流传过来的这“端午”一词与江陵地区原来存在的祭祀活动结合起来就演变成了“端午祭”。

(二)保存非物质文化遗产需要更多关注

无论是中国还是韩国,在文化遗产保护的问题上,都需要倾注更多的关注。中国各种民族文化纷呈,是世界文化遗产的宝库,但是这些文化遗产在慢慢的消失,特别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更是以惊人的速度离开我们的现代社会。韩国起步比中国早,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中国可以借鉴韩国的一些较为成熟的方法。

(三)节日民俗不能完全商业化,应保留它民间的特色

在研究资料的过程中,两国的端午活动给我印象最深的部分是对经济的效益特别关注,为发展地方的经济的目标很突出。然而民俗文化毕竟是很单纯的,如庆阳香包节的香包、皮影、剪纸等等都是由当地百姓手工制作。这些工艺品虽然大都是为了在香包节期间销售,但是民间艺人在制作这些工艺品的过程中所灌注的文化意义也是不可与之剥离的。

同样,在韩国虽然也是为了发展当地文化旅游搞很多活动,但是活动本身是有其含义的,这些活动正是民俗价值的表现。因此,但是应当注意,在开发民俗的经济的过程中,不能只着眼于其经济利益,应当保留其民间特色,还本民俗以本来面目。

(四)民俗教育需要重视

教育现象体现了社会、文化行为的变化过程,民俗教育是传承一个民族精神的重要方式。民俗教育通常以以下几种方式进行:(1)不论在中国或是韩国,一些技术比较突出的民间艺人都由政府进行登记,政府给与他们专业称号,并给与一定补助,让他们在当地传授技艺,以保证这些民俗不至于失传。(2)通过地方政府的文化行政部门去教育市民。以韩国江陵市为例,市民可以在民俗课堂上学到韩国使、美术、古典文学、乡土使、法律、音乐、文学、岁时风俗、东方哲学、地方行政、经济、国乐、子女教育、环境、女性学等等。(3)通过地方教育机构,将民俗教育与国家教学计划相结合,可在小学、中学、高中开设地方民俗文化课程,或在学校开办协会等教育形式。如此,使学生们增加对地方文化的了解,有助于建立枷J的自豪感,增强凝聚力。(4)举办各种活动如展览、比赛等。

(五)拓宽中韩两国民俗文化交流

由于地理位置及历史原因,中韩两国的民俗文化具有丰富的联系。在中韩两国端午节(祭)的举办过程当中,双方均进行了不同形式的交流。如:(1)举办了学术会议,邀请各国学者深入探讨民俗文化的方方面面;(2)双方科研机构的相互访问,如中韩两国的大学的民俗学系互访,增进双方的了解,分享学术成果;(3)韩国端午祭的庆典活动之一是邀请中国的艺术团体在当地演出;(4)在韩国端午祭出售中国端午节商品,如香包等,使韩国民众加深对中国端午节的了解等等。

结论

深入分析两个节日的异同、反思民俗文化的保护以及探讨中韩两国民俗文化的交流形式是本文期望达到的目的。如前文所述,韩国端午祭源于中国端午节,然而由于端午祭是“端午”的概念与韩国传统祭祀活动的结合,形成了独特的端午祭民俗活动。从节日的起源、节日类型、举行时间、举行目的、活动内容等方面看,这两个节日都有明显的差异,属于不同的节日民俗,因此韩国端午祭申请世界文化遗产与中国的端午节并无冲突。

民俗文化的保护是一个全世界都需要认真面对的一个课题,需要各国学者、政府官员、企业家、民间艺人很好的结合起来。千百年来,民俗文化都是民众自己把它传

承下来的,他们才是主人,要让他们充分参与到民俗文化的保护中来,使他们有文化的自觉,保护才能走上良性发展。同时,社会各界都要长期关注,立法保护,走上法制的轨道,我们的民俗文化才不至于被破坏,流失。

致谢

三年的大学生活接近尾声,我的学生时代也将告一段落。一路走来,在我的学习、生 活当中,出于有心或无意而给予我帮助人很多很多。有认识的,也有不认识的。有些我铭记 心中,有些我已淡忘,但这些都是我人生历程中的宝贵财富。

教诲之劳应当永念。有幸添列恩师门墙是我大学期间最大的收获。这里要感谢授课和指导过我的所有老师的关心,他们是xx老师、xx老师、xx老师、xx老师等,是他们给我的各门课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感谢我的同窗在我的学习和生活过程中给我的指导和帮助。

望宇宙之浩瀚,叹吾辈之渺小。即将离开校园走向社会的我,心里充满了激情与憧憬, 但面对这纷繁复杂的社会也有几分胆怯。不敢说有何作为,惟有洁身自好、刻苦努力,以报 父母养育之苦、师友教诲之劳。

参考文献

[1]钟敬文 民俗学概论[M ]. 上海: 上海文艺出版社, 1998

[2][3]杨景震 中国传统岁时节日风俗[M ] .西安: 西北大学出版社, 2006 [4]柏宇 中外节日纪念日大全[M ]. 北京: 中国林业出版社, 2003 [5]宋兆林 图说中国传统节日:中国传统节日 西安:世界图书出版社2006.1 [6]李露露 中国节 福建人民出版社2005. 1

中韩传统节日 - 端午节的对比研究

节,又名五毒日。盖五月属午,五日为端午,二午相属,火旺之柏,过旺则为毒,故用艾篙、桃枝、朱砂、雄黄等物以解之。”韩国也有“阳数”的说法,都是从中国流传过来的。但两者的具体内容上又有一定差别,如中国端午节包含了吃粽子、赛龙舟、纪念屈原等一系列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容;而韩国江陵端午祭实际上是由舞蹈、萨满祭祀、民间艺术展示等内容构成,又体现出东亚文化的分疏性。东亚统一的地缘特色与其分疏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90zer7nsvp9lpyv24eyn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