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课题申报书模板精选
协同学视域下省域教育治理模式创新研究
1、问题的提出、课题界定、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选题意义与研究价值。
问题的提出与课题界定:教育改革已成为一项极富系统性、整体性和协同性的挑战,主体单一性、标准化的管理模式对于满足日益复杂的发展需求已不再具有明显的适切性。《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教育领域综合改革要“进一步加大省级政府对区域各级各类教育的统筹”,“统筹管理义务教育,推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开展省级政府教育统筹综合改革试点。探索政校分开、管办评分离实现形式;加强教育督导制度建设,探索督导机构独立履行职责的机制”,“探索省际教育协作改革试点,建立跨地区教育协作机制”,“推进社会组织明确权责、依法自治、发挥作用。适合由社会组织提供的公共服务和解决的事项,交由社会组织承担”,这为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和公共教育治理改革指明了方向和着力点。一方面要求政府简政放权,转变教育治理职能与模式,建立体现法治和责任的公共服务体系,提升治理能力。另一方面,也需要落实学校办学自主权,鼓励社会各方参与,需要重新审视教育治理中的多元主体的权责利能及其依法治理。从某种意义上说,教育治理现代化需要考虑处理好如下问题:其一,省级政府简政放权,转变教育治理模式,通过建立健全公共教育服务体系,逐步实现基本教育公共服务均等化;其二,改进管理方式,完善监管机制,落实和扩大学校办学自主权;其三,科学审视教育权益主体的多元发展需要;其四,探索有效途径实现社会支持合力,从而达到共有、共治、共享的教育善治。因此,协同学视域下的省域教育治理模式创新研究对于“推进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现代化”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国内外相关专题研究主要涉及教育治理的公共性、政府教育治理职能转变、政府教育治理财政制度、政府教育治理绩效评估、教育非营利组织治理、社区参与教育治理等方面,国外代表学者有彼得斯《政府未来的治理模式》、萨拉蒙《公共服务中的伙伴》、爱泼斯坦《学校、家庭和社区的伙伴关系》、迈克尔?富兰《变革的力量》、杰夫?惠迪的《教育中的放权与择校:学校、政府和市场》等。国内代表学者有褚宏启、王晓辉、吴康宁、杨小微、张新平、孙霄兵、蒲蕊等专家。我国学者还就政府统筹教育治理和区域教育协作改革实验开展研究,如重庆、成都“国家统筹义务教育综合改革实验区”研究、上海浦东新区义务教育多主体合作供给模式研究、北京市东城区义务教育政府供给-多方协助模式研究,河南周口市政府-民办补充性供给模式等等。 现有研究成果主要体现在:研究省域教育治理模式的政策变迁及路径选择,初步构建起综合化、立体化的指向城乡教育统筹发展的教育政策体系;研究省域教育治理整体设计与系统推进,逐步明确省域政府治理的权责边界与职责要求,探讨教育治理的组织变革与制度创新;研究省域教育统筹的财政制度和管理体制,反思资源配置失衡的诱因与制度改革;研究省域政府教育统筹综合改革试点区运行模式与效能,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治理模式。
现有研究的不足之处在于:重省域教育治理职责的顶层设计,但基本原则、具体目标和衡量发展标准的研究不足;重省域教育治理的政府职责研究,但具体的权责清单、简政放权的路径与规划的研究不足;重省域教育治理的责任分担研究,但相关职责部门的联动机制研究不足;重省域教育统筹的财政制度研究,但区域均衡投入、各类教育均衡投入的有效机制研究不足;重省域教育统筹的全员参与,但多元主体的权责关系与协同机制研究不足;重省域教育统筹的政策制定与政策宣传研究,政策监督、评估与问责机制研究不足。
选题意义与研究价值:第一,有助于深入探讨省域教育治理中多元主体的共同目标与价值一致性、边界认定和权责分配、效率与公平、竞争与合作等问题,为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作性和完善性拓展思路;第二,有助于充分发挥省级政府统筹教育时制度性设计和全局性事项管理的优势,提高省级政府统筹管理教育的能力,推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提高教育服务供给总量和质量,推进教育服务供给的公平性、公益性、均等化和可选
规划课题、课题界定、研究现状、选题意义、研究价值、理论依据、研究目标、研究内容、研究假设、创新之处、研究思路、研究方法、技术路线、实施步骤、课题范本
优秀课题申报书模板精选
择,实现治理现代化;第三,有助于探索建立省级教育治理的法律规制与协同机制,既可以深化依法治理的实践路径,又有助于深化教育管理体制改革,促进管办评分离,推动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纵深发展;第四,有助于建立教育治理的共同愿景与价值认同,又有助于研判多元参与主体的角色职能、责任担当、利益冲突及其制衡机制,从而发挥教育治理多元主体的合力优势,提高教育公共治理效能;
2、课题理论依据、研究目标、研究内容、研究假设、创新之处。
理论依据:协同学认为,在整个环境中,各个系统间存在着相互影响而又相互合作的关系,既存在相互配合与协作,协调与竞争,也存在相互干扰和制约。通过找出影响系统变化的控制因因素,进而发挥系统内子系统间的协同作用,可以构建时间、空间和功能上的有序结构,最终形成整体效应或集体效应。省域教育治理模式问题与协同学存在许多契合度:省域教育治理是一个复杂的开放系统,政府以及相关部门、市场、社会、家庭在人力、物力、财力、信息方面等构成供求系统、反馈系统、评估系统和监督系统,并相互影响和作用;其次,省域教育统筹还处于探索期的非均衡状态,既表现为城乡教育资源配置的失衡,也表现为教育行政部门与其他相关部门、政府与市场、社区家庭间的工作联动失衡,缺乏必要的相互支持与配合。
研究目标:参照和比较当前国内外省(州)级教育治理模式、参与机制与治理效能,并对教育治理中的社会支持要素进行历史考察和案例分析,深入探讨构建省级教育治理中政府以及相关部门、市场、社会和家庭的内在诉求、逻辑尺度和实践途径,厘清其在教育公共治理中的关系特征、动力机制、运行方式,分析其在项目选择、资源获取、资金投入、运行模式、监管问责等方面的调适动机、方式与效果。重点探讨进行系统构建、协同管理的整体优势、共治空间、组织框架、运行机制、合作方式与法律规制。并针对现有困境分析成因,提出相应的完善策略,以促进省域教育治理效能的整体提升,实现教育治理体系现代化。 研究内容:省域教育治理模式的社会学、协同学分析;省(州)教育治理模式的中外比较研究;省域教育治理中权益主体的利益格局与权责分配研究;省域教育治理的协同机制研究;省域教育治理的规制性安排和法律框架研究;省域教育统筹的结构方式、运行机制与效能研究;
创新之处:研究视角的创新:本研究着眼于教育综合领域改革和发展的共有、共治、共享,以协同学视角探索省域教育治理中的子系统以及多元参与主体之间的彼此依赖、相互作用,共同提供治理的内容、路径与方式,思索其运行中的“上下衔接”、“内外配套”和“左右协调”,在研究视角上有一定的创新。
理论观点的创新:厘清省域教育治理各子系统的组织框架、结构方式与权责分配;分析省域教育治理中各支持系统的功能、特征、运行方式与影响方式,探索其在省域教育治理中的系统性、整体性优势;提出省域教育治理中的协同机制与完善途径。 3、研究思路、研究方法、技术路线、实施步骤。 研究思路:本研究遵循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总体思路,着重解决“为什么”、“是什么”、“怎么做”三个大问题。具体包括三个方面:第一,通过对省域教育治理的参与主体、治理模式和治理效能的梳理,阐释为什么提出用协同学视角研究省域教育治理,其对提升省域教育治的质量和效能有什么作用。第二,通过对国内外省(州)教育治理模式的历史考察,分析其发展的历史演进与现状,思考提出各子系统在教育公共治理中的作用功能、关系界定、权责分配、结构方式与动力机制。即什么样的协同机制能提供相对理想的教育治理。第三,通过选取和分析典型案例,分析协同机制在我国教育公共治理中的作用、成效及存在的问题及缘由,进而思考明确省域教育治理中系统联动、协同管理等机制构建和完善的路径与方式。
研究方法:第一,文献研究法。通过 CNKI、万方、维普、超星数字图书馆等中文学术
规划课题、课题界定、研究现状、选题意义、研究价值、理论依据、研究目标、研究内容、研究假设、创新之处、研究思路、研究方法、技术路线、实施步骤、课题范本
优秀课题申报书模板精选
文献数据库、baidu 和 google 搜索引擎,以及 EBSCO、ProQuest 等英文学术文献数据库,全面查阅相关资料,为理论基础的搭建作好文献准备。第二,协同学、系统分析法。运用协同学、系统学分析法,探索省域教育治理中各子系统的组成、结构、价值、功能、关系、动力机制和运作模式,探讨其构建途经。第三,比较分析法。纵向比中外省域教育治理的组织框架、运行机制以及相关政策的时代背景与执行效果,重点分析其发展变化情况及其内在逻辑尺度及政策调适的原因与效果;横向比较我国省域教育治理模式的演进背景、资源获取、发展现状、运行模式、治理成效、存在问题和解决方式,分析其优劣和未来走向。第四,案例分析法。通过调研、分析典型案例,思考其作用、功能、成效,反思其在项目选择、资金投入、运行模式、成果转换、监管问责等方面的成功经验与失败教训,提供反思与借鉴。 技术路线:
实施步骤:(1)2015年9月——2015年10月,搜集整理相关资料,提出分析框架。 (2)2015年11月——2016年2月,开展理论研究,梳理和厘清理论基础。探讨并明晰基本概念、组成部分、关系方式与运行机制。
(3)2016年3月——2016年8月,开展国别比较研究和实证研究。研究模式变革的时代背景、内在逻辑、价值尺度与实践途径,分析其主体自觉和政策调适的原因与执行效果。 (4)2016年9月——2017年3月,现状分析,撰写并发表论文。研究现有治理模式的历史演进、资源获取、运行模式、治理成效、存在问题和解决方式,分析其未来走向和完善对策。 (5)2017年4月——2017年5月,撰写课题研究总报告
规划课题、课题界定、研究现状、选题意义、研究价值、理论依据、研究目标、研究内容、研究假设、创新之处、研究思路、研究方法、技术路线、实施步骤、课题范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