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1.6.2 查明第四纪不同成因类型或岩石地层单位的沉积物岩性、物质成分、沉积构造、厚度、接触关系、岩相纵横变化及空间分布。查明区内各种地貌形态特征和成因类型,探讨其形成时代与发展演化过程。
7.1.6.3 对第四纪地质体中的特殊夹层(如生物层、古土壤层、地球化学异常层、磁性异常层、风化层、含矿层、砾石层、古文化层、古地震层等)应进行调查研究和填绘,采集必要的测试样品。 7.1.6.4 调查第四系中赋存的矿产,如砂矿、表生型(风化—淋漓型、残坡积—冲积型)多金属矿等的成矿条件和成矿信息。重要的矿种应大致查明其赋存条件,分布范围。
7.1.6.5 在第四系大面积分布区,要进行地貌调查:按照地貌要素和几何形态对单体地貌形态和组合地貌形态进行观察和描述, 划分地貌形态类型和成因类型,确定不同地貌类型之间的相互关系;调查地貌类型形成的相对顺序、形成年代并建立区域地貌演化序列;调查地貌形态与岩性、构造、气候的关系。按地貌的区域分布特征,进行地貌分区。
7.1.6.6 在第四系发育良好的地区,要进行第四纪地质事件调查:主要包括古地震事件、火山喷发事件、(海岸带)海泛事件、风暴沉积事件、气候事件(如短暂的、极端的热、冷、干、湿气候事件等)等地质事件类型。查明地质事件的发生年代,、发生规律和强度,评价地质事件对区域生态环境的影响程度。
7.2 地质构造调查
7.2.1 应用构造解析方法,查明各种构造变形形迹(褶皱、断裂、韧性剪切带、各种面理、线理等)的形态、规模、性质、产状、构造置换、形成序次和组合特征,配合定向薄片组构分析,研究其运动学和动力学特征。与变质岩有关构造的调查,按本标准7.1.4开展工作。
7.2.2 系统收集与中、大型褶皱有成因联系的从属小构造资料。观察分析褶皱的类型及其组合型式。 7.2.3 查明中、大型断裂(含韧性剪切带)的空间展布特征及其两侧的地层序列及其产状变化、断裂面产状、断裂带宽度、断层岩类型、断裂带内各种面理和线理类型、断裂的组合型式及其运动学特征。 7.2.4 观察褶皱、断裂构造或韧性剪切带、构造活动等及新构造运动对沉积作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矿化蚀变、成矿的控制作用、对矿体的破坏作用以及矿体在各类构造中的赋存位置和分布规律。 7.2.5 建立区域构造变形序列和构造格架,研究不同期次构造叠加关系及演化序列。
7.2.6 调查控盆构造的性质及特征,分析盆—山的构造组合样式,探讨盆—山耦合的动力学特征与机制。
7.2.7 调查区内的活动构造,查明其延伸、规模、性质、产状及运动学特征,分析活动构造运动类型和期次。
7.2.8 在滑坡、塌陷等地质灾害多发地区,要查明引起灾害的地质构造背景及其具体构造特征,探讨其形成、分布规律。
7.2.9 地震发育地区,应收集有关地震方面的资料,为分析研究区域地震活动规律和环境工程评价提供依据。 7.3 区域矿产调查
区域矿产调查工作主要部署在找矿远景区内,工作内容主要包括矿产地质填图、地球物理勘查、
11
地球化学勘查、异常查证和矿点检查。矿产地质调查除完成本标准4、7.1、7.2和8中涉及的有关的物化遥资料收集与综合分析利用和矿产地质填图等内容外,结合所开展的面积性1:50000物化探调查工作及成果,开展异常查证、矿点概略检查和重点检查。 7.3.1 异常查证
7.3.1.1 充分收集、分析、利用调查区内已有的地、物、化、遥、矿产及钻探等资料。对上述资料收集利用的具体要求详见本标准的4.2~4.5。
7.3.1.2 选择有效的方法进行遥感异常提取,对所提取的遥感异常信息均应根据地质特征、成矿类型等进行分析处理,压低或剔除强的干扰信息,强化与成矿关系密切的微弱信息,突出这类信息与找矿信息的一致性,为划分成矿有利地段(带)或异常查证提供依据。对遥感异常区带,应根据异常特征、成矿地质条件等进行找矿远景分级。遥感异常图上应标明重点查证的异常区带号、异常号。 7.3.1.3 结合区域矿产地质背景研究,在充分考虑地球化学景观、元素地球化学异常及其组合、异常空间结构等因素或物性的前提下,对区内已有的物、化探异常进行评述和筛选,优选出需要查证的异常,圈定成矿有利区段(带)。
7.3.1.4 对已优选的成矿有利区段(带)、化探异常、航磁和其他物探异常要进行异常查证。 7.3.1.5 针对优选的1: 50 000化探异常区,应布置1:10 000地质地球化学剖面或面积性测量工作。工作方法采用土壤测量或岩石测量。在异常区内至少要测制2条以上控制性地质地球化学剖面。 7.3.1.6 针对优选的1: 50 000物探异常区,应布置1:10 000地球物理剖面测量,具有大中型矿床找矿远景的地区应开展面积性测量工作。物探剖面测量可根据地质地球物理条件,选择采用电法、磁法、重力及各种电磁法等物探方法。面积性物探工作可以在剖面测量的基础上,以一种方法为主,其他方法为辅,相互配合。
7.3.1.7 在查证的物、化探异常区内,要根据实际需要填制1:10 000地质草图。对重要含矿地质体和矿化蚀变带等成矿有利地段的调查路线,要加密调查路线,采用追索与穿越路线相结合的方法。要调查矿化地质体、含矿标志层、控矿构造、蚀变带、矿化带,与成矿有关的其它地质体的分布范围、规模、产状、分布特点及其控制因素,矿(化)体(层)的矿物组成、有益组份及含量等。分析异常区的成矿地质条件,初步查明引起异常的原因。
7.3.1.8 矿化蚀变带、含矿层、矿体(点)应系统采样,并进行必要的素描或照相,在图上详细填绘有关矿产内容。 7.3.2 概略检查
7.3.2.1 已知矿(化)点概略检查
a) 对有找矿意义的已知矿(化)点、含矿地质体、蚀变带、矿化带要进行概略检查。
b) 概略检查要对各类自然露头、已有勘查工程进行详细观察,系统编录和采样。了解矿(化)体的形态、规模、产状、围岩蚀变、成因类型以及矿石的类型、结构和组份等。
c) 通过区域追索调查,概略了解矿化(体)的地表分布范围,分析成矿地质背景,指导区域找矿。 7.3.2.2 新发现矿(化)点概略检查
a) 对新发现的矿(化)点、含矿地质体、蚀变带、矿化带和其它重要找矿线索都应进行概略检查。
12
b) 要初步了解矿化地质体的分布特征,了解含矿标志层、控矿构造、蚀变带、矿化带,与成矿有关的其它地质体的分布范围、规模、产状、分布特点及其控制因素,矿(化)体(层)的矿物组成、有益组份及含量等。
c) 对矿(化)体应连续采样,了解矿石的类型、结构和组份以及矿(化)体的变化特征。 d) 检查结束后,应提交检查工作简报和相关图表,提出进一步开展工作的建议。 7.3.1.3 重点检查
a) 对概略检查中初步确定的成矿条件好、找矿前景大的矿点,要择优进行重点检查。 b) 重点检查一般选用大比例尺地质测量,地质、地球化学(土壤或岩石)、地球物理(高精度磁测、激发极化法、高精度重力等)剖面测量,轻型山地工程揭露等技术方法进行。
c) 重点检查的矿(化)体或蚀变带,均需填制1:10 000地质矿产草图,圈定矿(化)体、矿化蚀变带在地表的出露范围;对地表矿化强烈或地表露头矿等地段,要安排槽探工作,必要时可施工少量浅井或浅坑对其浅部进行了解。
d) 控制矿化体的工程要求揭穿其顶底板。探矿工程应按相关规范要求编录,要详细绘制大比例尺素描图并拍照,文字描述要做到内容详尽翔实,重点突出。
e) 通过上述多技术、多方法的重点检查,要分析检查区成矿地质背景、地球物理和地球化学特征,基本了解矿化蚀变带、矿(化)点的控制因素和成矿条件。基本了解矿(化)体(层)分布范围、规模、形态、产状、共(伴)生有用元素种类、含量及其变化、矿石的质量、结构构造;基本了解近矿围岩的蚀变种类、分布及其与矿化的关系;大致判别矿床类型及成因特征。利用相应矿种勘查规范的一般工业指标圈定矿体,按相关的预测资源量估算技术要求估算资源量。
f) 检查评价工作结束后应及时提交检查评价工作报告,分析成矿规律,初步圈定成矿有利地段和找矿远景区,提出进一步工作的建议。
7.3.1.4 在矿产地质综合调查的基础上,提交区域矿产地质图和相关文字报告。 7.4 专项调查
7.4.1 环境地质背景调查
环境地质地质背景调查内容主要包括地质灾害和生态环境地质背景调查,其具体工作方法和精度要求,参照已发布的相关技术标准执行。
7.4.1.1 地质灾害调查以成因分类为基础,划分区域地质灾害组合类型,调查区内的各类地质灾害现象。重点分析区域内产生地质灾害的关键性环境因素,探讨地质灾害的产生和发育规律及其危害性质。 7.4.1.2 重点进行物理性地质作用引发和控制的环境地质问题的调查,包括内营力地质灾害和外营力地质灾害。
a) 内营力地质灾害调查内容主要有:由构造运动引发的活动断裂、地震、地裂缝、地面沉降、地壳形变、区域稳定性评价等。
b) 外营力地质灾害调查内容主要有:河岸侵蚀、河道淤塞、水土流失、地面塌陷、崩塌、滑坡、泥石流等。
7.4.1.3 在地方病发生区,在收集和综合分析地方病发生现状资料的基础上,重点选择环境、生物地
13
球化学异常区和水体、土壤重度污染区进行检查;研究地方病区域性分布特征和诱发因子,为区域性防治提供依据。
7.4.1.4 在生态环境方面,除按上述相关要求进行外,还应调查如下内容:
a) 沙漠、戈壁、基岩山地、冰川冻土、湿地、河流、湖泊、水库等的分布范围和规模数量。 b) 大型矿山设施、工业设施区和人类活动密集区的污染物诱发的地质灾害。
c) 因开采地下水、石油、天然气、固体矿产等地下资源而导致的地面沉降、塌陷、水污染、植被破坏等现象的分布、规模。
7.4.1.5 在上述环境地质综合调查的基础上,提交区域环境地质图和相关文字报告。 7.4.2 农业地质地质背景调查
7.4.2.1 在农业区开展的农业地质地质背景调查的主要内容如下。
a) 农业地质体背景、土壤类型及分布特征以及与地质体风化成壤关系调查。 b) 农业地质灾害类型调查,如水土流失、荒漠化、农田引水灌溉引起的农田沼泽化、 盐渍化等。
c) 了解农田水文地质、土壤元素含量和元素有效态地球化学等,进行农业地质环境综合评述。 7.4.2.2 在农业地质综合调查的基础上,提交相关专项调查图件和文字报告。 7.4.3 城市和工程地质地质背景调查
在城镇密集区、水电站密集区、高速公路和重要铁路干线等地区应重点开展区域地壳稳定性调查与评价,其调查内容参照城市地质与工程地质调查的相关规范和标准执行。在综合调查的基础上,提交相关专项调查图件和文字报告。 7.4.4 旅游地质专项调查
7.4.4.1 旅游地质调查主要涉及三个方面:
a) 详细收集各类有关资料,对现有的地质旅游资源进行普查,注意地质遗迹的分类定级评估。 b) 对已开发利用的旅游景区的内涵及外延部分进行补充调查。
c) 对区域地质调查中发现的新景点进行重点调查,对景点进行全面摄像和拍照,并进行初步评价。
7.4.4.2 具体调查内容为:
a) 具重大科学价值、可供科普和地质考察旅游的典型地层剖面、化石产地、火山遗迹、地震遗迹等。
b) 构成奇特山体的岩石、地层、节理、断层、褶皱等。
c) 构成奇特地貌的山势、冰川、名山峡谷、岩溶洞穴、丹霞地貌、雅丹地貌等。 d) 构成美妙水景的湖泊、温泉、溪流、瀑布等。
e) 有观赏价值的各种人文地质景观,如具有历史文化价值的古人类遗迹、古采矿冶炼遗迹等。 7.4.4.3 在旅游地质综合调查的基础上,提交区域旅游地质图和相关文字报告。 8 地质剖面测制方法与精度要求
14
8.1 测制目的
通过实测地质剖面,建立各类地质体空间接触关系以及地质体组合顺序,合理确定区域地质填图中各类地质体的基本填图单位,有效地把握区域地质构造框架,为解决区域地质调查需要解决的基础地质问题奠定基础。 8.2 布设原则
8.2.1 每幅图每个填图单位至少有1-2条实测剖面控制,联测图幅2-3条。
8.2.2 一个图幅范围内一般至少应有一条以上贯穿全区的控制性地质构造剖面,系统全面地反映区域成矿地质构造特征。
8.2.3 在找矿远景区,针对区内不同类型的代表性矿化蚀变带均应有实测剖面控制。地表矿化强烈或地表露头矿覆盖较大的地段,要安排剥土、槽探工作,必要时可施工少量浅井、浅坑或浅钻等轻型山地工程。
8.3 类型及测制内容 8.3.1 沉积岩剖面
测制沉积岩地层剖面的目的是了解沉积序列的岩石组成和结构,正确建立调查区的岩石地层层序,合理划分正式和非正式岩石地层填图单位。在剖面上要详细分层,逐层进行岩性描述,系统采取岩矿、岩相、岩石地球化学样品,逐层寻找和采集大化石和微体化石样品,必要时采集人工重砂、粒度分析、古地磁等样品,用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方法研究地层中的各种地质特征,视具体情况进行生物地层、年代地层、事件地层、层序地层、化学地层和磁性地层等多重地层划分对比研究。 8.3.2 火山岩剖面
测制火山岩剖面的目的是确定火山机构类型,研究火山岩相、划分火山地层。在研究划分火山岩和沉积夹层的基础上,结合火山地层的结构类型,划分岩石地层单位和火山喷发旋回、火山喷发韵律,建立地层层序,确定火山喷发时代和火山喷发方式。查明火山岩岩石的矿物成分、岩石化学和地球化学特征、岩石类型、结构构造、产状、厚度、接触关系、空间分布及其变化规律。在此基础上划分火山岩相类别。查明与火山活动有关的构造特征,研究古火山机构,重点研究的火山机构必须测制岩性岩相剖面。在剖面上应系统采集岩矿鉴定、岩石化学、地球化学样品,在沉积夹层中要注意寻找大化石或采集有关微体化石样品,有选择地采集同位素年龄测试样品。 8.3.3 侵入岩剖面
测制侵入岩剖面的目的是对岩体(岩基)进行解体,划分侵入体,确定侵入体间相互关系、侵位顺序、侵入时代及其演化关系,研究就位机制。对同源岩浆演化系列的侵入体,可进一步归并单元,超单元,分析岩浆起源和岩浆演化过程;对岩浆混合作用(简称浆混)演化的侵入体,要在岩浆混合、分异、演化、就位机制研究的基础上,合理划分填图单元。在侵入岩剖面上应详细研究侵入体的各种基本特征并系统采集岩矿、岩石化学和地球化学样品,有选择地采集同位素年龄测试样品。
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