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德彪西音乐《焰火》浅谈音乐美学
吴澜
【摘 要】德彪西是印象主义音乐的代表。他的音乐风格深受象征主义和印象乐派影响,色彩缤纷,迷离恍惚。尤其是他的钢琴作品带领着大家在钢琴的弱音世界里去寻找不同凡响的音响效果。在他的钢琴作品里踏板的运用更是巧妙。演奏者需要学会运用自己的耳朵支配脚去踩踏板,配合正确的触键,以及各方面的因素来正确、完美的表现德彪西的钢琴音乐。 【期刊名称】文艺生活·文海艺苑 【年(卷),期】2015(000)010 【总页数】1
【关键词】德彪西;印象主义;踏板;音乐风格;《焰火》
一、爱之初印象
记得最早接触印象主义的作品是在幻灯机前看到的一张绘画——莫奈的《日出》,那模糊但又很迷人的画面在我心里激荡起了一种异样的涟漪,因为那是以前在我的审美概念里从未出现过的另一个世界。
最早接触到印象派的音乐是弹德彪西的《焰火》,常常在弹奏中会陶醉在它的神秘色彩里,辉煌又静谧。就像傅聪曾说过德彪西音乐的境界就如中国的一句诗:寒波淡淡起,白乌悠悠下,有一种无名的美。从某种角度讲,他音乐中的境界是与我们民族的艺术境界非常相似的。而他本人身上所带有的那种法国人的浪漫、情调也是我所喜欢的。
德彪西是印象主义的创始人,而印象主义是19世纪末的一种新艺术风格。德彪西在意识上和感情上是反对浪漫主义的,但是由于其创作生涯在年代上与浪
漫主义有着直接的承传关系,在他的钢琴音乐中仍留有浪漫主义的痕迹,不过我们可以看出他在竭力摆脱浪漫主义的影响,并为20世纪以现代派面目出现的各种新的音乐流派作好了准备。印象主义音乐不仅在创作手法上对浪漫主义传统进行了大胆的革新而且在音乐表现的美学观念上有了重大的突破。德彪西对钢琴音乐的最大贡献在于和声手法上的大胆革新和对钢琴音响潜力的进一步发掘。他是继肖邦后的又一位挖掘钢琴音响表现力的大师。
二、爱之放大镜
洛德·阿希尔·徳彪西一生创作了大量的作品,这些优秀的作品在题材、和声、织体、调式、音响、曲式等音乐基本构成一切方面的深刻变革。在他的作品中,我所感受到的的模糊的轮廓、朦胧的色彩、不易分辨的色调变化都构成了德彪西具有很高审美境界的独一无二的音乐语言。
《24首前奏曲》是德彪西钢琴音乐创作的顶峰时期,也是他钢琴音乐创作的精华部分,表现了德彪西印象主义风格。其中的最后一首作品《焰火》是篇幅最长的,也是我最喜爱的。正好也是德彪西在钢琴音乐创作上日趋成熟与完美的代表作之一。
这首作品通过各类音程组合的琶音、和弦、音阶以及多变的色彩、触键为人们展示了巴黎广场在庆祝节日时的色彩缤纷绚烂的焰火场景,同时也描绘了人们在观看焰火是的欢呼雀跃的气氛。作为色彩大师的德彪西通过含蓄手法和音乐预言人们展现了一个具有多重和声的意象世界。
三、爱之深体会
《焰火》本属于前奏曲这一题材,而另类的德彪西对于这种传统的题材进行了大胆的改革和创新。他在他常用的多段组合的写作方式基础上,加入了回旋曲
式的结构特色是这首曲子发展成了一片规模宏大的前奏曲。整首曲子共分八个部分组成:引子(1-24小节)——A(25-46)——B(47-56)——C(57-64)——A1(65-70)——D(71-78)——A2(79-89)——尾声(90-98)。从此曲的结构布局来看,引子部分比主部长,并且是完整段落,本身的结构就包括引子、结尾和连接。A部分是由主题+主题变形反复+补充构成,其中主题的主要动机(27-30小节)取自于法国的国歌《马赛曲》的旋律片段,在后面的A1和A2段中叶再次变化再现,得到了延绵不断的延长和升华,最后在乐曲的尾声中与《马赛曲》的主题相互交叉,贯穿全曲。三个插部与主部既对比又展开,这近似于仅限在回旋曲式结构的写法。在乐曲写作上,基本符合德彪西的那句“没有任何东西打断它,而且永远不会回到它的本来面目”①的写作思路。整个乐曲的发展线条流畅,体现了印象派作品追求连贯、不间断的带即兴的特点、有一种稍纵即逝的感觉。从此曲的和声调式来看,和声极为丰富和自由,德彪西将各种调性、和声融入曲中,去营造作品的诗意和浪漫。曲中采取了多种调式,德彪西运用高超的手法让各种调式融合在一起,然人感觉不到转化的痕迹。使全曲在调性关系上得到了基本的呼应和统一。实属大师的创作。
四、结语
通过对《焰火》的分析和实际演奏,我发现自己进入了一种崭新的钢琴音响世界,以往我们所接触到的大多是俄罗斯钢琴学派,强调让我们练就扎实的功底,有力度和深度,而从德彪西的钢琴作品中我发现法国钢琴学派也是让人神往的。德彪西的印象主义音乐风与传统的音乐相比较,他不重视结构的严谨,也不侧重表现情感,他的音乐是“把五官所接受的所有印象变为音乐”。②有了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