沟的存在
沟的存在
根据「以为」来反应。
——孩子不吃饭,我们以为他不合作,不领父母的情,其实他可能只是不饿。
——孩子动作慢,我们说他磨菇,故意捣蛋,那里知道孩子的动作本来就比大人慢许多。
——孩子不说话,我们以为他同意了,他很有可能正在思索如何回答,或者正在默默抗议呢!
——孩子顶嘴,我们以为他目无尊长,其实他可能只是心情不好,想发泄一下。
同样的,孩子也会误会父母的意思,而有强烈的情绪反应:
——父母太忙,孩子以为「爸妈不爱我」,「他们都不关心我。」
——父母的责骂,孩子以为「爸妈讨厌我」。 ——父母多关心弟弟一点,孩子以为「爸妈偏心」。 ——父母意见不合,孩子以为「爸妈就要离婚了」。…… 像这样,「以为」怎样,就立刻反应,到最后,连那起初引发我们反应的行为是什么都忘光了,带来的创伤却久久难以忘怀。为什么不在「立刻反应」之前先确定一下自己所「以为」的是否正确?如此,亲子双方都可省去不必要的
误会和伤害,何乐而不为?
父母殷殷的期望所造成的压力
有位女孩告诉我,她爸妈从未要求他考上怎样的学校,但是她内心却非常明白父母的希望,她也一直朝那个目标努力。这是亲子之间相当微妙的一种关系:儿女多半愿意顺著父母的期望去做,即使父母未明白表示,却已内化在儿女心中。如果这个期望超过孩子的能力、性向所能负担,孩子就要不断地面临挫折感,永远无法取得父母的欢心。有一位在乡下开业的父亲对他儿子们说:「你们有不必回家继承父业的自由,但我也有失望的自由。」于是这些决定外出闯天下的孩子们,都背负著父亲的失望而去。有人说,亲情是切不断的,在这浓密的亲情背后,实在是暗藏了阻碍沟通的礁石。于是小至做功课、看电视,大至选科系、交朋友,无时无刻不会浮现出来,引发大大小小的摩擦。
面对这些沟通的障碍我们要如何处理呢?或许有人以为不需要做任何努力,只要顺其自然,有一天孩子长大了,有了自己的孩子,他就会明白做父母的苦心了。我不赞成这种看法。沟通是需要费点心思的,即使是自家人,也不例外。而且搭筑两代之间的桥梁,应该由父母这边做起。毕竟父母的经验比较丰富,在家里的权力也比较大,亲子沟通从父母这边做起,自然容易多了。
做父母的,如果能够注意以下几点,和子女的沟通可以说已经成功了一半:
△认识孩子的改变:
当我们遇见十多年不见的老友,最中听的一句话是:「你还是老样子,没改变。」是的,十多年对父母来说,改变不大,因为我们成长的速度已经缓慢下来;但是对孩子来说,情况就大不相同,只要几个月不见,朋友就会说:「哇,又长高了!」孩子不但外表在变,内心也在改变,所以父母不能用一成不变的方式来对待他们。
△接纳孩子的特性:
父母都很清楚,没有两个孩子长得完全一样或是个性相同,但是我们却常忘记孩子有他特殊的地方,而希望老大像老二一样随和,老二像老大一样聪明。只有当我们真正接纳孩子的特性,不拿他跟任何人相比时,我们跟孩子的沟通才能顺遂。
△以大胆假设、小心求证的精神来跟孩子交往: 孩子的行为可能有许多不同的解释,我们如果认定孩子的行为意思是怎样,然后根据这样的「认定」一成不变来作反应,就很容易变成一个主观的、难以沟通的父母。相反的,如果能把自己的认定看成仅仅是一种假设,再从孩子身上小心求证我们的认定正确与否;当假设错误时愿意修正,这样自然可以减少对孩子行为错误的解释;而我们也就是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