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剂学》复习纲要
第一章 绪论
1、 概念:药剂学、药物、药品、药物剂型、药物制剂
药剂学:是研究药物制剂的基本理论、处方设计、制备工艺、质量控制和合理应用等内容的综合性应用技术科学。
药物:一般是指具有药理活性的原料药,包括化学药,中药、生物技术药物等,不能直接作用于患者。
药品:国家批准生产的具有药理活性的原料药和制剂产品(Medicines) 。
药物剂型: 把药物制备成某种给药途径的适宜形式,即一类药物制剂的总称。 药物制剂:以剂型体现的药物的具体品种,能直接作用于患者。 2、 药剂学宗旨与主要研究内容
宗旨:制备安全、有效、稳定、使用方便的药物制剂。 主要研究内容:
(1) 药剂学的基本理论 (2) 药物制剂的基本剂型 (3) 新技术与新剂型 (4) 新型药用辅料 (5) 中药新剂型
(6) 生物技术药物制剂
(7) 制剂机械和设备的研究与开发 3、 药物剂型对治疗的重要作用
(1) 不同剂型可能产生不同的治疗作用 (2) 不同剂型产生不同的作用速度 (3) 不同剂型产生不同的毒副作用 (4) 有些剂型可产生靶向作用 4、辅料在药物制剂中的作用 (1)使剂型具有形态特征 (2)使制备过程顺利进行 (3)提高药物稳定性
(4)调节有效成分的作用部位
第一篇:药物制剂的基本理论 第二章 溶液形成理论
2.1影响药物溶解度的因素及增加方法 影响药物溶解度的因素:
(1) 药物的分子结构。遵循“相似相溶” (2)溶剂化作用与水合作用 (3)晶型 (4)溶剂化物 (5)粒子大小
(6)温度
(7)PH与同离子效应 (8)混合溶剂 (9)添加物
增加溶解度方法:
1、药物分子与溶剂分子间氢键,溶解度增大
2、药物形成分子内氢键,非极性溶剂中的溶解度增大 3、有机弱酸弱碱药物制成可溶性盐 4、难溶性药物分子中引入亲水基团 5、减小粒径
6、使用溶解度大的溶剂
7、??s>0,则升高温度;??s<0,则降低温度 8、加入助溶剂和增溶剂
9、降低了原来溶剂的介电常数
2.2影响药物溶出速度的因素及增加方法 影响药物溶出速度的因素: 1、 固体的粒径和比表面积 2、 温度
3、 溶出介质的性质 4、 溶出介质的体积 5、 扩散系数 6、 扩散层的厚度
以上影响药物溶出的因素,仅就药物与溶出介质而言。片剂、胶囊等剂型的溶出,还受处方中加入的辅料等因素以及溶出速度的测定方法的影响 增加溶出速度的方法:
1、 减小粒径,增大比表面积 2、 提高温度
3、 增大溶出介质的体积 4、 增大扩散系数 5、 减小扩散层的厚度
第三章 表面活性剂
1、 表面活性剂结构特征
同时具有极性的亲水基和非极性的亲油基,而且两部分分别处于分子两端,具有既亲水又亲油的两亲性质。
2、 表面活性剂分类及代表性物质
(1)根据来源:天然与合成
(2)根据溶解性质:水溶性与油溶性
(3)根据分子组成特点和极性基团的解离性质:
(4)具有较强的水溶性高分子,即高分子表面活性剂。如海藻酸钠 3、 表面活性剂HLB值概念及不同HLB值表面活性剂适用范围
亲水亲油平衡值(HLB值):表面活性剂分子中亲水和亲油基团对油或水的综合亲和力
4、 表面活性剂的基本毒性规律
(1)毒性:阳离子表面活性剂>阴离子表面活性剂>非离子表面活性剂 (2)一般认为非离子表面活性剂口服无毒 (3)静脉给药时毒性>口服时毒性
第四章 微粒分散体系
1、 微粒分散体系概念及常见微粒给药系统
分散体系:是一种或几种物质高度分散在某种介质中形成的体系。 微粒给药系统:
(1)粗分散体系:混悬剂、乳剂、微囊、 微球等(100nm~100μm) (2)胶体分散体系:纳米乳、脂质体、纳米粒、纳米囊等(<100nm)
第五章 制剂稳定性
1、 制剂稳定性包括哪些方面
药物制剂稳定性包括化学、物理和生物学三方面
2、 概念:半衰期、有效期
半衰期是指药物分解一半时所需时间
有效期是指制剂中的药物分解10%所需时间
3、 影响制剂中药物降解的因素(处方因素与外界因素)及增加稳定性方法
处方因素: (1) PH
(2) 广义酸碱催化 (3) 溶剂 (4) 离子强度 (5) 表面活性剂 (6) 处方中的辅料 增加稳定性方法:
(1) 大部分生物碱在偏酸性条件下较稳定,其注射剂常调至偏酸性,但制成滴眼液
时需调为中性,以减少刺激,提高疗效
(2) 选择无催化水解作用的缓冲剂或使用低浓度缓冲剂。
(3) 减小极性;水溶液中加入有机溶剂;对于易水解的药物,有时采用非水溶剂 (4) 加入电解质调节等渗,或加入盐(如抗氧剂)防止氧化,加入缓冲剂调接pH。 (5) 易水解药物,加入表面活性剂。
外界因素:温度、光线、空气、金属离子、湿度和水分、包装材料
增加稳定性方法: (1) 降低温度 (2) 采用避光包装
(3) 惰性气体驱出空气,真空包装,加抗氧剂
(4) 控制原辅料质量,不用金属器具;加入螯合剂如依地酸盐或枸橼酸、酒石酸、
磷酸、二巯乙基甘氨酸等附加剂。
(5) 控制环境湿度;控制药物水分含量( 1%左右);采用防潮包装;加入吸湿剂。 (6) 选择适当包装材料
4、 稳定性试验内容及基本方法
内容:
(1) 原料药的稳定性试验
(2) 药物制剂处方与工艺研究中的稳定性试验 (3) 包装材料稳定性与选择
(4) 药物制剂的加速试验与长期试验 (5) 药物制剂产品上市后的稳定性考察
(6) 药物制剂处方或生产工艺、包装材料改变后的稳定性研究 基本方法:
(1) 影响因素试验:高温试验、高湿度试验、强光照射试验
是在比加速试验更激烈的条件下进行。
(2) 加速试验:在超常条件下对药物的化学或物理稳定性进行考察,并初步预测样
品的长期稳定性。
(3) 长期试验:在接近药品实际贮存条件下进行,是确定有效期和贮存条件的最终
依据。
第六章 粉体学
1、 几种粉体密度概念及关系
(1) 真密度(?t):指粉体质量(W)除以不包括颗粒内外空隙的体积(真体积Vt)求
得的密度
(2) 颗粒密度(?g):指粉体质量除以包括开口细孔与封闭细孔在内的颗粒体积Vg所求
得密度。
(3) 松密度(?b):指粉体质量除以该粉体所占容器的体积V求得的密度,亦称堆密度。
振实密度(?bt):填充粉体时,经一定规律振动或轻敲后测得的密度 若颗粒致密,无细孔和空洞,则?t=?g 一般: ?t≥?g >?bt≥?b
2、 粉体的吸湿性特点(水溶性药物/水不溶性药物及其混合物)。
(1) 水溶性药物在相对湿度较低的环境下,几乎不吸湿,而当相对湿度增大到一定
值时,吸湿性急剧增加,一般把这个吸湿量开始急剧增加的相对湿度称为临界相对湿度
(2) 水溶性药物混合物的CRH约等于各成分CRH的乘积,而与各成分的量无关。
因此水溶性混合物的CRH更低,更易于吸湿。
(3) 水不溶性药物的吸湿性随着相对湿度的变化而缓慢发生变化,没有临界点;
水不溶性药物混合物吸湿性具有加和性。
第七章 流变学(不考)
第八章 药物制剂设计
1、制剂设计目的及基本原则。 目的:
(1) 根据临床用药的需要及药物的理化性质,确定合适的给药途径和药物剂型
(2) 筛选制剂的最佳处方和工艺条件,最终形成适合于生产和临床应用的制剂产品 基本原则:良好的制剂设计应提高或不影响药物的药理活性,减少药物的刺激性、毒副作用或其他不良反应,兼备质量可靠、使用方便、成本低廉等优势。 1、安全性 2、有效性 3、可控性 4、稳定性
5、顺应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