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态心理学》课程分析
一、课程性质与作用 (一)课程性质
心理学专业属于高等教育的师范类专业,课程设置由通识课程、学科课程、专业课程、实践课程四个模块的必修课、选修课构成。本课程是专业课程中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同时,它还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课程。本课程开设于第7学期,共32学时,其中理论课24学时,实践课8学时。开设本课程前先修的专业基础课程有基础心理学、心理咨询与治疗、心理测量学等。 (二)课程作用
《变态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异常心理或异常行为的学科,它用心理学原理和方法研究异常心理或病态行为的表现形式、发生原因和机制及其发展规律,探讨鉴别评定的方法及矫治与预防的措施。学习本课程有助于学生了解变态心理的基本原理,熟悉变态心理的基本研究技术,能对心理异常人群开展一定的心理诊断、矫治及咨询活动,掌握心理变态的内容、原则,咨询与治疗及诊断的方法与途径。同时,学习本课程有助于学生进一步了解心理咨询工作,及时发现并及时干预各种心理危机,预防变态心理的产生,这对于预防对紧张刺激产生不良适应甚至引起自杀,以及减少心理社会因素的有害作用等,都是十分有益的。学习本课程,直接为学生毕业实习和实践实操活动作铺垫。 二、教学内容
(一)课程的设计背景、理念和依据
按照教育部制定的《全国教育人才发展中长期规划(2010-2020年)》和《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普通高等学校师范类专业认证实施办法(暂行)》所提出的对中学教育人才培养的要求,严格本着从中学教育一线对实用性人才的需求出发,树立以就业为指导,以全面素质为基础,以能力为本位的教育理念。
心理学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秉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责任感强,基础理论扎实,富有人文素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具备心理学学科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初步科学思维、科学实验的基本能力和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咨询与治疗工作的基本素养;能胜任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能在行政企事业等单位从事与心理学相关的工作;具有国际视野的高素质应用型心理学专门人才。 (二)教学内容的选取依据、组织安排、表现形式 1.教材选择与参考资料
教材是教学内容的知识载体,是进行教学的基本工具。本课程选用教材是钱铭怡主编的《变态心理学》,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2006年版,是“十二五”普通高等教育本科国家级规划教材。本教材 编写力求贯彻知识基础、能力本位原则,学生主体原则,与时俱进原则。在内容和体例上力求做到科学、系统、实用、新颖。本教材编排特色:
(1)在内容选取上做到科学性与思想性的统一。教材的内容首先是科学的,准确地阐述变态心理学中涉及的相关概念和理论模型,并科学地阐述各种心理障碍的症状表现、诊断标准和原因分析等内
容。其次思想性是建立在科学性的基础上并寓于科学性中的,使学生能从科学的内容中习得正确的思想观点。
(2)在组织安排上知识的内在逻辑与学生认知特点相统一。每章既注重了学科本身的内在逻辑和结构,又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特点和认知过程的发展规律,使科学知识的表达能以最恰当的方式作为学生所接受并内化。
(3)在表现形式上掌握知识与提高能力相统一。教材紧扣心理障碍相关内容组织学习,以解决问题为导向,运用案例剖析启发,引导学生学习,体现知识与能力并重的教学理念。 参考资料:
[1]张伯源.变态心理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06.
[2]苏珊·诺伦-霍克西玛.变态心理学.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17.07.
[3]郭念锋.心理咨询师(基础知识、技能)第2版.北京:民族出版社,2012.07. [4]戴维·H.巴洛.变态心理学.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7.05. [5]王建平.变态心理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12. 2.内容设计
选定教材后,综合考虑学生现有基础以及后续课程和实际学习的需要,对教材内容进行了调整,适当的删减和添加扩展内容,最终确定了课程的教学内容。 本课程共八章:
第一章 概论,包括变态心理学的有关概念,评价标准,发展历史,研究方法,诊断和分类系统等内容。
第二章 异常行为的理论模型和治疗,包括生物医学模型、心理动力学模型、认知行为模型、人本主义模型等内容。
第三章 精神分裂症,包括精神分裂症的临床症状和诊断、类型、病因、治疗等内容。 第四章 心境障碍,包括概述、心境障碍的分类、临床表现及诊断、病因、治疗等内容。 第五章 焦虑障碍,包括概述、恐怖症、惊恐障碍、广泛性焦虑障碍、强迫症、创伤后应激障碍等内容。
第六章 躯体形式障碍与分离性障碍,包括临床表现、病因、治疗等内容。 第七章 心身疾病,包括概述、应激、影响因素及干预。
第八章 进食障碍,包括概述、进食障碍的临床表现、病因、治疗等内容。
第九章 人格障碍,包括概述、分类、人格障碍各种类型的临床表现、病因和治疗等内容。
这九章理念上和谐传承,内容上彼此独立又体系完整,方法上协调一致,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方法进行呈现,诣在帮助学生具有观摩、参与、合作、探究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各种知识、技能的经历与体验。 (三)课程的重难点
教学重点:第二章异常行为的理论模型和治疗,第四章心境障碍,第五章焦虑障碍,第八章人格障碍。
教学难点:各种心理障碍的鉴别诊断,以及将变态心理学的理论结合实际案例进行有效应用。 三、教学实施 (一)基本学情
优势:大三心理学专业的学生属于高年级阶段,前面已经学习了普通心理学、教育学、发展心理学、心理咨询等课程,已经具有了一定的专业知识储备,具备了一定分析问题的能力。
劣势:
1.学生虽然有充足的理论知识储备,但实践经验和技能都比较欠缺,尤其缺乏与心理障碍患者接触的直接经验。
2.变态心理学的案例分析、治疗方案设计只是停留在模仿阶段,创造力不足。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课程目标1:变态心理学涉及对异常心理和行为的研究、描述、解释、诊断、治疗以及预防。要求学生通过本门课程学习,增强对各种心理障碍的识别、分析、理解,对心理障碍有更全面的认识和理解。要求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了解关于心理障碍的诊断和分类系统,掌握各种各种理论观点及常见心理障碍(如精神分裂症、心境障碍、焦虑障碍、人格障碍等)的临床表现、发病原因,了解其发展变化的规律及治疗方法等基本知识。 2.能力目标
课程目标2: 要求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具备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能力,并具备对一定心理障碍的鉴别、诊断,进行初步心理辅助治疗的能力。 3.素质目标
课程目标3:要求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具备心理辅导的沟通合作技能。
课程目标4:践行社会主核心价值观,奉献心理健康教育的责任感、事业心,借鉴国外先进心理健康教育理念和经验进行教育教学,具有国际视野。
课程目标5:通过变态心理学的实践研究的方法,发展一定的创新意识和教育教学研究能力。 (三)教学模式、手段与方法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