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绪论
*任何生产过程都离不开人、物、环境三个方面的因素。(P2) *环境:是指每个生产过程所处的作业环境和社会环境。(P2)
*“五同时”原则:即在计划、布置、检查、总结、评比生产的时候,同时计划、布置、检查、总结、评比安全工作。(P4)
*“三同时”原则:生产经营单位在新建、改建、扩建工程项目(以下统称建设项目)的安全设施,必须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生产和使用。(P4)
*“四不放过”原则:事故原因分析不清不放过;事故责任者没有受到处理不放过;群众没有受到教育不放过;没有防范措施不放过。(P5)
*人为事故:是指由人为因素而造成的事故,这类事故既然是人为因素引起的,原则上都能预防。(P8)
*事故的因果性:事故的因果性是指一切事故的发生都是有一定原因引起的,导致事故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这些原因就是潜在的危险因素。(P9)
*因果关系的继承性:第一阶段的结果可能是第二阶段的原因,第二阶段的原因又会引起第二阶段的结果。(P9) *事故的偶然性:同样的前因事件随时间的进程导致的后果不一定完全相同。(P9) *海因里希事故法则:死亡、重伤、轻伤和无伤害事故的比例为1:29:300。(P10) *要防止重大伤亡事故必须减少和消除无伤害事故。(P10)
*海因里希的因果连锁:海因里希人为工业伤亡事故的发生是由5个方面的因素按顺序进行的。这就是遗传及环境使人的性格存在缺点,人的缺点会产生不安全行为或使物有不安全状态,人的不安全行为或物的不安全状态导致事故发生,事故会致人伤害。(P10)
*海因里希事故因果连锁理论强调:安全工作的重点就是防止人的不安全行为,消除机械的或物的不安全状态,使连锁中断,从而预防伤害事故发生。(P11)
第二章 燃烧与爆炸
*闪点:引起闪燃时液体的最低温度。【判断易燃液体发生火灾的依据】(P22) *测定闪点时的影响因素(点火焰的大小):点火焰过大,由于点火能量大,测得试样的闪点值偏低。(P23)
*测定闪点时的影响因素(测试容器):用闭杯式时,试样蒸气不散失,故测得的闪点值要比开杯式测得的数值低。(P23) *测定闪点时的影响因素(大气压力的影响):在1大气压以下,测得的闪点值偏低;在大于1大气压时,测得的闪点值偏高。(P23)
*机械转动部件润滑不良而摩擦生热有可能造成受热自燃的发生。(P24) *物质自燃的类型:由于氧化热积蓄引起的自燃。【金属硫化物如硫化铁极易自燃】(P24)
*物质自燃的类型:由分解发热而引起的自燃。【积蓄分解热而引起自燃的物质有:硝化棉等】(P25)
*物质自燃的类型:由于聚合热、发酵热引起的自燃。【苯乙烯】(P25) *一般来说,材料的氧指数越高,阻燃性能越好。(P27) *最小点火能量越小,燃烧的危险性越大。(P27)
*混合燃烧速度要比扩散燃烧速度快得多。(P31) *【判断】加入惰性介质,LF上升,系统危险性降低。(×) *简答题:家中闻到煤气味,开灯检查,对否?为何?
*【通读】容器。容器的大小对爆炸极限也有影响。实验证明,容器直径越小,爆炸范围越窄。这可从传热和器壁效应得到解释。从传热来说,随容器或管道直径的减小,单位体积的气体就有更多的热量消耗在管壁上。有文献报道,当散出热量等于火焰放出能量的23%时,火焰即会熄灭,所以热损失的增加必然降低火焰的传播速度并影响爆炸极限。(P41) *Le Chatelier方程:Lm=
1
????????
????=1
×100%。
Lm——混合气的爆炸上限或下限;
Li——混合气中某一组分的爆炸上限或下限; yi——某一可燃组分的摩尔分数或体积分数; n——可燃组分数量。
第三章 防火防爆措施
*最小氧气浓度(MOC):低于这个百分比,火焰就不能传播。(P64) *最小氧气浓度(MOC)计算式:MOC=??下×
氧气的物质的量/??????
燃料的物质的量/??????
*氧气浓度的安全浓度:此过程控制点比最小氧气浓度低4%(P65) *在动火前必须进行动火分析,一般不要早于动火前半小时。(P69)
*【化工企业的动火标准】可燃物爆炸下限小于4%的,动火地点可燃物浓度应小于0.2%为合格;爆炸下限大于4%的,则现场可燃物含量应小于0.5%为合格。(P69) *【入罐作业的动火分析】可燃物;氧气的量;有毒物的浓度。 *【爆炸性物质的分类(按物态)】I类:矿井甲烷;II类:工业爆炸性气体;III类:爆炸性粉尘和易燃纤维。(P72)
*【爆炸危险环境的分区】为便于选择合适的防爆电气设备。(P73) *【爆炸性气体环境危险区域】1级区域(简称1区):在正常运行时,爆炸性气体混合物,有可能出现的环境。(P73) *【防爆电气设备】无火花型(n):在正常运行条件下不产生电弧或火花,也不产生能够点燃周围爆炸性混合物的高温表面或灼热点,且一般不会发生有点燃作用的故障。(P75)
*【防爆电气设备的防爆标志及选型】根据我国的规定,各种防爆电器设备都应标明防爆合格证号和防爆类型、类别、级别、温度组别等的铭牌作为标志。其分类、分级、分组与爆炸性物质的分类、分级、分组方法相同,等级参数及符号也相同。例如,I类隔爆型,标志为dI;II类隔爆型B级T3组其标志为dIIBT3;II类本质安全型ia级B级T5组,其标志为iaIIBT4。(P75 仔细看)
*防爆电气设备应根据爆炸危险环境区域和爆炸物质的类别、级别、组别进行选型。(P75)
*【静电积聚的影响因素】电阻率;介电常数ε;静电消散的半衰期t1/2。(P77) *静电放电能量计算式:E=QU/2=CU2/2。 E——静电放电能量,J; Q——电量,C;
U——静电压,V; C——电容,F。
*【几点安全措施】充分接地(金属桶);不要用塑料或绝缘体;输送缓慢流动,控制流速。
*【生产的火灾危险性分类】甲:闪点<28℃的液体,爆炸下限<10%的气体;乙:闪点≥28℃至<60℃的液体,爆炸下限≥10%的气体。(P88) *【判断】操作温度超过其闪点的乙类液体,应视为甲B类液体。(√ P90) *【简答】有爆炸危险的生产不应设在地下室或半地下室。因为地下室或半地下室的自然通风条件很差,而生产过程中“跑、冒、滴、漏”的可燃气体、可燃液体的蒸气或粉尘,一旦与空气混合达到爆炸极限,遇到着火源则发生爆炸事故。若采用机械通风,也有其不足之处,即机械通风万一发生故障,则不能保证室内的换气以降低可燃物浓度,也是十分危险的。同时,机械通风的设置也增加了投资。 其实,在有火灾爆炸危险的生产场所,地下室和半地下室的设置也是一个危险隐患,因为绝大多数可燃气(蒸气)比空气重,它们会沉降扩散到地下室或半地下室,一旦达到爆炸浓度,遇找活源则发生爆炸事故。 再从建筑防爆方面看,地下室或半地下室不能设置轻质屋盖、轻质外墙及泄压窗,因而万一发生爆炸时,不能将压力很快释放,从而加重爆炸所产生的破坏作用;同时不能设置较多的安全出入口,不利于安全疏散和进行抢救。(P93 通读) *水封井、阻火器均可阻止火焰蔓延。(P97) *疏散门应向疏散方向开启。(P98)
*【隔离法】就是将着火区及其周围的可燃物隔离或移开,燃烧区就会因缺乏燃料不能蔓延而停止。(P100) *【下列物质不能用水扑救】(P102)
(1)遇水燃烧物品不能用水扑救,如金属钠、钾、电石、三丁基硼等火灾,只能用干沙土扑救;
(2)比水轻的非水溶性可燃、易燃液体的火灾,原则上不用水扑救。例如苯、甲苯等若用水扑救,水会沉在液体下面形成喷溅、漂流,反而扩大火势,最好用泡沫、二氧化碳、干粉、1211等扑救,但数量少时可用雾状水扑救;
(3)对储存硫酸、硝酸等场所,如遇加压水流会沸腾飞溅,故宜用干沙土、二氧化碳扑救;
(4)未切断电源的电气火灾,不能用直流水扑救;
(5)高温设备、高温铁水不能用水扑救,因有可能引起设备破裂、铁水飞溅,可用水蒸气扑救。
*【液态CO2灭火原理】从钢瓶中喷出立即气化,吸收大量汽化热,能冷却燃烧物;能隔绝和稀释空气中的含氧量,当空气中二氧化碳体积分数达29.2%时,能使燃烧因缺氧而熄灭。(P104)
第四章 职业卫生
*【“三级预防”原则】(P111) (1)一级预防,也称病因预防。(工艺上选用低毒、无毒物质) (2)二级预防,也称疾病预防。(加强通风、个体防护) (3)三级预防。(妥善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