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 - 专业文书写作范文服务资料分享网站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精彩教案第三章

天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一原理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特别是唯物史观中的地位,说明这一原理的理论前提、科学内涵和现实意义。

其一,群众史观与实践观点、物质产生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观点的内在联系。

唯物史观是个科学的理论体系。其中任何一个基本原理有一定的理论前提,并和其他原理有着一定逻辑关联。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观点或群众史观不是孤立存在的,他有自己特定的理论前提。

众所周知,实践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而群众观点与实践观点是一致的,或者说,群众观点是实践观点的必然展开,而实践观点是群众史观的逻辑前提。实践是社会生活的本质,是社会生活的基础。人民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体,从逻辑上必然会得出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这一结论。人民群众是创造历史的决定力量的原理,与物质生产方式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基础和决定力量的原理也是一致的。唯物史观从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物质生产方式决定社会历史的发展的基本观点出发,认为物质生产的主体是广大人民群众。人民群众通过物质生产活动为社会创造了存在和发展的物质条件,推动了社会历史的发展。从社会基本矛盾运动过程来考察,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是最基本的社会矛盾,生产方式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从历史主体或历史创造者的角度看,人民群众是创造社会历史的决定力量。这两个方面的观点是相辅相成的。

唯心史观之所以错误的回答了历史创造者的问题,从哲学方法论看,其根本原因就在于脱离了社会实践来考察,颠倒了社会存在于社会社会意识的关系,否认了物质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

6 / 12

总之,离开了实践的观点、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观点以及物质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的观点,就不可能得出群众史观,也不可能理解群众史观。

其二,从唯物史观的科学方法入手把握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这一命题的科学内涵。

在讲授这一原理或理解这一命题时,将同时强调说明唯物史观考察历史创造者的科学方法,便于学生正确地理解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这一命题的科学内涵。

揭示出人类历史发展深层逻辑的唯物史观,本身也体现着一定的逻辑结构。唯物史观坚持从抽向象上升到具体的方法论原则,从历史主体的三个层次(类或总体的人、群体、个体)考察了人们在历史中的作用。唯物史观首先把历史主体当做类来看待,肯定总体的人在总的历史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主张是人而不是神创造了历史。马克思恩格斯在批判神学历史观时强调:“历史不过是追求着自己的目的的人的活动而已。”马克思还提出过“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的论断。唯物史观并没有停留在一般的指出人们创造历史这一层面上。如果就此止步不前,那么无益于揭示更深层次的历史发展规律。列宁曾经指出:“历史是由个人创造的这一原理在理论上毫无意义。全部历史本来是由个人活动构成,而社会科学的任务在于解释这些活动”。在这里,列宁不是一般否认人类创造历史,而是批判那种不理解人们创造历史的基本活动及其规律而又侈谈人类创造历史的肤浅理论。深入考察现实社会历史中的一定群体和个体的作用,就会发现:人们的历史作用是不同的,有推动历史进步的,也有阻碍历史发展的;在推动历史发展过程中既有主导的、起决定作用的力量,又有非主导的、不起决定作用的力量。人民群众是推动社会历史前进的主导力量,在创造历史

7 / 12

的过程中起决定作用。人民群众作为创造社会的物质财富、精神财富的主体,作为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推动了社会的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进步。这一原理不仅没有否认个人的历史作用,而且为正确地说明个人的历史作用提供了科学的理论前提。必须明确,人人都参与了创造历史的形成,但并不等于说人人都是历史的创造前提;某些个人参与了创造历史的活动,但与人民群众的作用相比,个人包括杰出的人物都不是创造历史的决定力量。

其三,从科学判断与价值判断相统一的角度来理解群众史观的重要意义。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创造历史的决定力量。这是一个科学判断,它正确地反映了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同时,唯物史观蕴含或引申出来的群众观点也包含了一定的价值判断。在社会认识过程中,必然会涉及“为什么人的问题”,即以谁的利益和要求作为价值标准的问题。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处罚,相信群众,依靠群众,以人民群众为本,体现了唯物史观特别是群众史观的价值取向。我们党坚持群众史观和群众观点,坚持把“人民拥护不拥护”、“人民赞成不赞成”、“人民高兴不高兴”、“人民答应不答应”作为制定各项方针政策的出发点和归宿。通过讲授群众史观,要帮助学生自觉的树立群众观点,自觉地把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要求作为最高的价值标准,更好地理解和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

最后留一节课讨论“自私是不是人的本质?”,并将讨论提纲和记录做成ppt作为平时作业。讨论方式为在课外讨论的基础上各讨论小组派代表进行交流发言,教师根据学生的发言情况,及时加以引导学生得出正确结论,分析错误观点,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说明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现实

8 / 12

意义和理论价值。同时,就如何做人,如何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也加以正确引导。

教学步骤:

第一步:根据教学大纲中的核心问题设计出教学过程中的引导性问题,在课堂上向学生提出引导性问题(或就引导性问题布置学生的课外讨论)。

第二步:鼓励学生围绕引导性问题进行思考和发言(或就课外讨论情况进行交流发言)。

第三步:教师对学生的发言情况进行小结,结合教学内容对一些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讲解。

教学组织:

课堂教学的组织主要在两方面:第一,组织学生围绕引导性问题进行讨论或交流发言。为使学生积极发言,可采用一定的激励措施,如给主动发言者以加分奖励。为使学生的发言具有更广泛的代表性,可点名让不同班级或学习小组的成员发言,允许各种不同观点的表达。为了学生更深入地思考某些问题,教师可以对一些学生的发言不断进行追问。

第二,针对学生的发言情况,对各知识点的教学内容进行讲解。教师要对学生的发言进行总结,对其中的一些发言进行评论和引导,指出其合理指出或问题所在,最后引导到对相关教学内容的介绍和讲授上来。

课外教学的组织也主要是两方面:第一,设计好教学引导性问题。通过集体备课,对学生热点问题的调查等方面的工作,精心设计、不断改进教学引导性问题的设计,准备好相关的视频材料。

9 / 12

第二,组织好学生的课外讨论活动。教师首先要划分好学习小组(以10人左右为一小组),确定组长人选。在讨论交流课前一周把要讨论的问题通知学生,让学生进行准备。每位学生都要写一份500字左右的发言提纲。 课外讨论由组长主持,要做好讨论记录。每小组推举一名发言人,在课堂交流时介绍本小组的讨论情况。学生的发言提纲和小组讨论记录在交流之后要交给教师,作为平时成绩的一个评分依据。

板书设计:

章节的标题和知识要点以PPT演示为主,在学生发言时辅以一定量的板书,把学生的主要观点用板书展示出来,便于讨论和有针对性地进行讨论和讲授。

教学方法运用(教具、挂图、多媒体手段等):

教学过程中主要使用PPT课件及相关的视频材料。

时间分配:

第1课时:围绕引导性问题“人的一生有没有规律可循?有没有命运可以把握?”请学生发言10分钟左右,观看大国崛起中英美法资产阶级革命历史事件的视频材料10分钟左右,教师讲授25分钟左右,共45分钟。

第2课时:结合历史案例和生活案例分析,就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作一次集中讲解,重点是基本概念和观点的讲解,时间45分钟。

第3课时:引导性向学生提问:当代中国发展的动力是什么?阻力是什么?简要回答后,引导学生认识社会发展的动力是多方面的。互动交流15分钟左右,教师讲解30分钟左右,内

10 / 12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精彩教案第三章

一原理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特别是唯物史观中的地位,说明这一原理的理论前提、科学内涵和现实意义。其一,群众史观与实践观点、物质产生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观点的内在联系。唯物史观是个科学的理论体系。其中任何一个基本原理有一定的理论前提,并和其他原理有着一定逻辑关联。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观点或群众史观不是孤立存在的,他有自己特定的理论前提。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908xd0jwov3ef8l940oa3cwgi893hn006er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