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 - 专业文书写作范文服务资料分享网站

医学心理学重点内容

天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第一章 绪论

医学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与健康和疾病关系的学科,是根据我国医学教育发展的需要而建立起来的新兴交叉学科,它既关注心理社会因素在健康和疾病中的作用,也重视解决医学领域中的有关健康和疾病的心理或行为问题。

医学心理学的研究范围主要包括:

1.研究心理或行为的生物学和社会学基础及其在健康和疾病中的意义;

2.研究心身相互作用关系及机制;

3.研究心理社会因素在疾病过程中的作用规律; 4.研究各种疾病过程中的心理和行为特征及变化规律; 5.研究如何将心理学原理及技术应用于人类的健康促进及疾病防治。

学科性质:

医学心理学一方面是涉及多学科知识的一门交叉学科;另一方面,从基础和应用的角度来看,它既是医学的一门基础学科,也是一门临床应用学科。 1.交叉学科 2.基础学科 3.应用学科

医学模式转变的动因

1.人类疾病谱发生变化,心脏病、恶性肿瘤、脑血管病、意外死亡等已取代传染病成为主要死亡原因。

2.证明心理、社会、行为因素与目前导致人类主要死亡的疾病有关。

3.对心理社会因素与躯体疾病的中介机制有较深入的了解和认识。

4.随着现代生活节奏的加快和竞争的激烈,压力对人健康的影响越趋明显。

5.随着物质文明的发展,人们对心理健康的需求不断增加。

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是一种系统论和整体观的医学模式,它要求把人看成是一个多层次的、完整的连续体,也就是在健康和疾病的问题上,要同时考虑生物的、心理和行为的,以及社会的各种因素的综合作用。

医学心理学的量化方法 1.描述 2.序量化 3.间接定量 4.直接定量

word

观察法是通过对研究对象的科学观察和分析,探讨心理行为变化规律的一种方法。

第二章 心理学基础

记忆:是人脑对过去经历过的事物的反映。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现实概括的、间接的反映,是认识的高级形式。

情绪和情感是指人们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身需要的态度体验。

情绪的功能

1.情绪是适应生存的心理工具 2.激发心理活动和行为动机 3.心理活动的组织作用 4.情绪是人际交往的手段

情绪状态的分类 1.心境 2.激情 3.应激 情感的分类 1.道德感 2.理智感 3.美感

情绪的维度与两极性

1.情绪的动力性有增力和减力两极 2.情绪的激动性有激动与平静两极 3.情绪的强度有强、弱两极 4.情绪的紧张度有紧张和轻松两极 表情:

人的外显行为主要指面部可动部位的变化、身体的姿态和手势,以及言语器官的活动等等,这些与情绪情感有关联的行为特征称为表情。

人格:是指一个人的整个精神面貌,具有一定倾向性的、稳定性的心理特征的总和。

人格的特征 1.独特性与共同性 2.社会性与生物性 3.稳定性与可塑性 4.整体性

人格心理结构 1.人格倾向性 2.人格心理特征 3.自我调节系统

需要:是个体对生理和社会的客观需求在人脑的反映,是个体的心理活动与行为的基本动力。

一般把需要分为生理性需要和社会性需要。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 1.生理的需要 2.安全的需要 3.归属和爱的需要 4.尊重的需要 5.自我实现的需要

动机:是引起和维持个体的活动,并使活动朝着一定目标的内部心理动力。

动机冲突 1.双趋冲突 2.双避冲突 3.趋避冲突 4.双重趋避式冲突

挫折:动机受到干扰阻滞、被迫暂时放弃或完全受阻所导致的需要不能满足的情绪状态,都称为挫折。

心理的社会学基础 1.环境与心理

2.文化环境对人心理和行为的影响 3.人的心理和行为社会化

第四章 主要理论流派

行为:

狭义的行为:个体活动中可以直接观察并进行科学研究的对象。

广义的行为:个体内在的和外在的各种形式的运动,也包括主观体验、意识等心理活动和内脏活动 。

潜意识:是指个体无法直接感知到的那一部分心理活动,主要内容是不被外部现实、道德、理智所接受的各种本能冲动、需求和欲望,或明显导致精神痛苦的过去事件,如已经被意识遗

word

忘了的童年时期不愉快的经历、心理上的创伤等。

自我防御机制:是自我为了对抗来自本能的冲动及其所诱发的焦虑,保护自身不受潜意识冲突困扰,而形成的一些无意识的、自动起作用的心理手段。

内脏操作条件反射

通过内脏学习过程可获得对内脏的意识控制;

某些心身疾病症状的产生如心跳加快、肠蠕动增加、哮喘等可能与个体的意识性条件操作有关;

生物反馈、气功治病等的原理可能与内脏学习有关;(为临床疾病治疗提供了新思路)

内脏学习现象也是对传统的随意和不随意神经肌肉系统概念的一种挑战。

操作性条件反射:又叫工具性条件反射。它的关键是描述了有机体(动物或人)做出一个特定的行为反应,这个行为反应导致环境发生某种变化,即发生了一个由有机体引起的事件。

社会学习理论称作观察学习或模仿学习,人类的大量行为的获得不是通过条件作用的途径进行的。 观察学习四个具体过程

1.注意过程,集中观察所要模仿的行为示范,是后面过程的基础;

2.保持过程,把观察得到的信息进行编码并储存在记忆中的活动;

3.运动再现过程,通过自己的运用结合再现被模仿的行为; 4.动机确立过程,多数有目的的模仿行为都需某种动机力量的支持。观察、记忆和重现,如果没有动机推动和支持,都有可能不发生。

认知的主要内容 1.认知心理学 2.认知与情绪的关系 3.与心理治疗有关的认知理论

第五章 心理评估

心理评估:是依据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对人的心理品质及水平

作出的鉴定。

心理评估的方法 1.观察法 2.会谈法 3.调查法

4.心理测验法及临床评定表

所谓心理测量就是依据一定法则,用数量化手段对心理现象或行为加以确定和测定。

标准化心理测验的基本条件 1.施测条件 2.主试者因素 3.受试者因素 4.信度、效度及常模

信度reliability:是指一个测验工具在对同一对象的几次测量中所得结果的一致程度。

效度validity:是指一个测量工具能够测量出其所要测东西的真实程度。

常模norm:是指某种测验在某种人群中测查结果的标准量数。

在应用心理测验时,应坚持下述原则: 1.标准化原则 2.保密原则 3.客观性原则

智商:是智力的量化单位,即通过智力测验将智力水平数量化,用数字的形式表达出来,以便于人民的理解与比较。

第六章 心理应激

心理应激定义

根据过程模型定义:个体在应激源的作用下,通过认知、应对、社会支持和个性特征等中间多因素的影响或中介,最终以心理生理反应表现出来的作用“过程”

根据系统模型定义:心理应激可以被定义为个体的生活事件、认知评价、应对方式、社会支持、人格特征和心身反应等生物、心理、社会多因素构成相互作用的动态平衡“系统”当由于某种原因导致系统失衡,就是心理应激。

应激源(生活事件):就是引起应激的刺激,也就是应激的原因,包括来自心理的、社会的、文化的和生物的各种事件。

认知评价的概念

所谓评价就是指个体对遇到的生活实践的性质、程度和可能的危害情况做出估计。

(认知评价过程分为初级评价和次级评价。初级评价是个体在某一事件发生时立即通过认知活动判断其是否与自己有利害关系。一旦得到有关系的判断,个体立即会对事件的是否可以改变即对个人的能力作出估计,这就是次级评价。)

应对方式

word

应对可以被直接理解成是个体解决生活事件和减轻事件对自身影响的各种策略,故又称为应对策略。

定义为:应对是个体对生活事件以及因生活事件而出现的自身不平稳状态所采取的认知和行为措施。

(心理防御机制与应对比较相近,但两者理论基础不同,前者是精神分析理论的概念,是潜意识的;后者是应激理论的概念,主要是意识的和行为的。但两者也存在着一定联系,例如两者都是心理的自我保护措施。)

应对的分类

1.从应对的指向性看问题关注的应对情绪关注的应对(emotion-focused coping)

2.从是否有利于缓冲应激看分为积极应对和消极应对

社会支持:是指个体与社会各方面所产生的精神上和物质上的联系程度。

社会支持保护健康的机制研究 有两种理论解释:

1.缓冲作用假说:社会支持本身对健康无直接影响,通过提高个体对日常生活中伤害性刺激的应对能力和顺应性,从而削减应激反应,起到缓冲生活事件的作用。

2.独立作用假说:通过社会支持本身的作用以维持个体良好的情绪进而促进健康。

应激的心理反应 1.情绪性应激反应 2.认知性应激反应

表现为:意识障碍;注意力受损;记忆、思维、想象减退等

3.行为性应激反应

主要包括:逃避与回避、退化与依赖、敌对与攻击、无助与自怜、物质滥用。

心理应激的生理反应以神经解剖学为基础,最终可涉及全身各个系统和器官(包括GAS三阶段)。这其涉及神经、内分泌和免疫三条中介途径。但必须指出,这三条中介途径其实是一个整体,而且其中有关细节问题正是目前深入研究的领域。 (1)心理- 神经中介机制 (2)心理- 神经- 内分泌中介机制 (3)心理- 神经- 免疫机制

应激的行为反应 逃避与回避 退化与依赖 敌对与攻击

无助(helplessness)与自怜 物质滥用(substance abuse)

应激与疾病的伴随关系 共同的生理反应假说:

→生理反应→躯体损害 应激刺激→脑内模块 ↑ ↓ →心理反应→身心疾病 薄弱部位假说:

→易感性基础→躯体损伤 应急刺激→应激反应 ↓ →正常躯体 身心疾病 应激管理的切入点 1.针对应激刺激的管理 2.针对认知评价的管理 3.针对应对方式的管理 4.针对社会支持的管理 5.针对个性特征的管理 6.针对应激反应的管理

应激易感模型:是一个概念,简言之就是通过各种定性定量的方法在人群中筛选出应激易感者,并进行多种途径的干预。

第七章 健康行为

健康行为:指有助于个体在生理、心理和社会上保持良好状态的行为,包括健康的饮食习惯、不吸烟、规律运动、维持合理体重等。

损害健康行为:是指偏离个人、团体乃至社会健康所期望的方向,是一组相对明显、相对确定的、对健康有不良影响的行为。

影响健康行为的因素 1.民间医学

2.文化环境和文化适应

3.教育、职业、收入、社会地位和城乡差异 4.落后习俗 5.工业化和媒体宣传

药物成瘾:是由于反复使用某种药物所引起的一种周期性或慢性中毒状态。

word

酗酒的预防和干预(心理治疗)

早期干预:适量饮酒的概念及安全饮酒量。制定严格的饮酒法律,控制青少年饮酒。

吸烟的预防和干预

预防青少年吸烟;改变吸烟环境 戒烟

网络成瘾诊断标准 1.耐受性增强; 2.成瘾症状;

3.上网频率总是比事先计划的要高,上网时间总是比事先计划的要长;

4.企图缩短上网时间的努力,总是以失败告终; 5.花费大量时间在和互联网有关的活动上;

6.上网使用病人的社交、职业和家庭生活受到严重影响; 7.虽然能够意识到上网带来的严重问题,仍然继续花大量时间上网;

如果在12个月中的任何时期有多于所列的三种症状出现,即为网络成瘾。

网络成瘾治疗的根本宗旨是预防为主。心理治疗采用警示卡、团体治疗和家庭治疗。采用药物+心理治疗+行为规范+家庭治疗的综合疗法帮助患者戒除网瘾。

第八章 病人心理

病人:即为患病的个体。

病人角色:人称病人身份,是一种特殊的社会角色,是处于患病状态中同时有求医的要求和医疗行为的社会角色。

病人角色的转换和适应

角色适应:是指病人与病人角色的期望基本相符,如承认自己患病,积极接受治疗,主动采取各种措施促进恢复健康,疾病痊愈后能及时地从病人的角色在转换到原来正常的社会角色。

病人的心理需要 1.患病期间的生存需要 2.患病期间的安全需要 3.社会联系和交往的需要 4.患病期间尊重的需要 5.患病时的自我成就需要

慢性病病人的心理特征 1.主观感觉异常 2.抑郁心境 3.怀疑心理 4.病人角色强化 5.药物依赖和拒药心理

对心理问题进行干预,包括:

1.支持性心理治疗,慢性病病程长、病情容易反复,所以,要充分理解和尊重病人,给予心理支持和安慰,帮助病人建立社会支持系统,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2.情绪管理,帮助病人学习识别和觉察自己的情绪变化,培养积极乐观的情绪,让病人意识到保持积极乐观的情绪,有利于机体的康复。

3.认知行为治疗,以更加合理的思考模式来评价自己的疾病、生活和工作,发展有效的应对策略来应付生活中的变化,学习适应性的行为,使病人保持良好的心态,提高病人对慢性病综合干预计算的依从性。

康复期心理问题 1.错误认知: 2.不良情绪 3.不健全人格

康复期心理问题干预的原则 1.培养积极的情绪状态 2.动员心理的代偿功能 3.纠正错误的认知

4.积极进行康复运动锻炼,合理地使用运动锻炼程序,对残疾人和病人有良好的心身康复作用。

5.调动各种积极的社会因素来帮助病人的康复,如家庭、社会、各有关专业人员均参与伤残病人康复工作,给予全方位的支持和帮助。

手术病人心理问题及干预 1.手术前焦虑

2.手术前焦虑反应的原因及影响因素 3.手术前焦虑对手术的影响

手术后病人心理反应的特点 1.手术后常见的心理障碍 2.术后病人心理反应的影响因素

手术病人心理问题的干预

word

1.心理支持与指导 2.行为控制技术

癌症病人常见的心理变化 1.休克-恐惧期 2.否认-怀疑期 3.愤怒-沮丧期 4.接受-适应期

癌症病人心理问题的干预原则 1.告诉病人真实的信息 2.纠正病人对癌症的错误认知 3.处理病人的情绪问题

第十章 心身疾病

心身疾病或称心理生理疾病,指心理社会因素在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的躯体器质性疾病和躯体功能性障碍。 (心身关系分为三类: 1.心身反应 2.心身障碍 3.心身疾病)

心身疾病的特点

1.以躯体症状为主,有明确的病理生理过程。 2.某种个性特征是疾病发生的易患素质。

3.疾病的发生和发展与心理社会应激(如生活事件等)和情绪反应有关。

4.生物或躯体因素是某些心身疾病的发病基础,心理社会因素往往起“扳机”作用。

5.心身疾病通常发生在自主神经支配的系统或器官。 6.心身综合治疗比单用生物学治疗效果好。

心身疾病的发病机制

心理动力理论:这一理论强调潜意识心理冲突在各种心身疾病发生发展中的作用。

心理生理学理论:心理社会刺激→应激反应→神经内分泌免疫变化→疾病发生

学习理论:某些社会环境刺激引发个体习得性心理和生理反应,如情绪紧张、呼吸加快、血压升高等,由于个体素质上的问题,或特殊环境因素的强化,或通过泛化作用,使得这些习得性心理和生理反应可被固定下来而演变成为症状和疾病。 综合的心身疾病发病机制:不再拘泥于某一学派,而是综合心理动力学、心理生理学和行为理论等各种理论,互相补充,形成了综合的心身疾病发病机制理论。

医学心理学重点内容

第一章绪论医学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与健康和疾病关系的学科,是根据我国医学教育发展的需要而建立起来的新兴交叉学科,它既关注心理社会因素在健康和疾病中的作用,也重视解决医学领域中的有关健康和疾病的心理或行为问题。医学心理学的研究范围主要包括:1.研究心理或行为的生物学和社会学基础及其在健康和疾病中的意义;2.研究心身相互作用关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908ff9pogt7l7tx29ybm0wacw0f2p400gde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