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验教学在美术学科中的重要作用
随着知识经济的不断快速发展,需要培养大批高科技人才,培养新世纪所需的有创新意识,具有创造力的高素质的创造型人才。要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提高他们的艺术素质又不增加他们的负担,使他们能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健康成长,作为每一位教育工作者,尤其是一线教师一定要善于发掘孩子们的创新潜能,弘扬人的主体精神,以促进学生个性和谐地发展,为民族的振兴让我们心饱满的热情来迎接新时代的挑战,只有这样才能不辜负党和人民的重托。体验是进行美术活动的基础,任何美术活动的方式都是在自身体验的基础上进行的;体验是一种活动和结果,作为一种教育学的话语已被我国教育学者所关注,它已经成为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新课程实施与教学改革的重要策略和变革亮点。 一、体验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理
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曾提出,就美学而言,孩子们从很小的年纪就对某种事物的“好奇”产生极大兴趣,并且带着极大的热情去讨论这些问题。爱因斯坦认为:“现代的教学方法竟然还没有扼杀神圣的探究好奇心,这不啻是个奇迹;因为这株稚嫩的幼苗,除了需要激发他外,主要就是需要自由生长,没有这种自由,他就不可避免地要遭到毁灭。认为洞察和探究的乐趣可以用压制的手段和责任感来促成,那就大错而特错了。”例如,有一天因教学需要我换了一件印有卡通图形的羊毛衫,头戴一顶画精美图案的船型纸帽,孩子们见到之后,立即加以评头论足,比任何一次课堂讨论的气氛都要活跃。不仅如此,他们还思索这些问题,并且为自己的见解提出理由。他们有的甚至说:“老师,您应该再戴个面具、贴个胡须!”。
第 1 页
诚然,孩子是用个自的方式去讨论美学问题。他们的理念常常有别于成年人,而且有局限性。许多家长就理所当然地认为,技艺是艺术中的关键因素,技巧越高,作品就越好。然而他们却忽视了儿童往往充满了生机勃勃的生命力,有着无穷无尽的可能性的心理和个性理念。不仅如此,孩子甚至能看到光线环境下,色彩的变化。孩子眼中的世界是奇妙而多姿的。美术教学中,教师以各种生动有趣的教学手段,如电影、电视、录像、范画、参观、访问、旅游、甚至故事、游戏等方式也是在创设情境,让学生体验,增强学生对形象的感受能力与想象能力,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 二、体验方式趋向多样化
与此同时,艺术体验方式呈现出多样化倾向,体验的范围扩大了,速度也随之提高。人们可以去美术馆观看原作,也可以欣赏画册,还可以利用电子资料库进行高效率检索式的欣赏,或通过网络随时访问世界各地的美术馆。即可以在短时间内获得大量艺术信息,也可以进行长时间深入细致的研究。例如用超级链接来仔细观察、研究一幅画或一座雕像的细节等。而通过多媒体技术,面对运用综合手段创作的艺术作品,人们可以同时获得视觉、听觉等多方面的体验。在这里,没有拥挤的人群,也不用匆忙,还可以问任何问题而不必担心显得无知。
更值得一提的是,与以往相比,艺术体验、接受的方式更具有参与性。数字化高速公路提供了改编艺术作品的手段,使“已经完成不可更改的艺术作品”的说法成为过去时。每个观众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在美术作品上进行各种数字化操作,将作品改头换面。在自己的美术馆中,可以移动墙壁,增加虚幻的展厅,重新摆放美术品。每个听众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
第 2 页
改变音乐的表现。例如,改变音量,把音乐转换成卡拉OK,甚至调整演奏的配器。据2000年11月26日“中日之桥”节目报道,日本开了更具有参与性的游戏软件。如果要实现当指挥的梦想,只要面对荧屏打拍子,根据拍子的节奏,游戏机荧屏里就会出现一支乐队,并演奏起音乐来。但如果指挥棒挥舞得过快或过慢,音乐都会自动停止。这些艺术体验方式的变化对艺术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
综上所述,信息技术对教育与艺术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教育和艺术领域正以积极的姿态迎接着信息化的挑战。而处于教育和艺术两顶大伞下的艺术教育理应以更积极的姿态对应信息化社会的挑战。 三、 体验是其个性特征和美术价值观的统一体。
从体验的个性特征来看,由于每个人的遗传素质、社会环境、家庭条件和生活经历不同,他们在性格、兴趣、爱好、特长、气质、需要各不相同、各有侧重,这种个性的本质特征的独特性的不同,必然对事物的前理解不同,故体验也各不相同。即便对于同一事物,不同的主体也完全可以以不同的方式去亲历,得到不同的认知,产生不同的情感。因此体验是个人的、个性的,是不能相互取代的。
一切艺术作品都是个性的体现,没有个性就没有艺术;没有个性的存在,没有个性表现的自由,也就不会有创造力。因此,丰富而自由的个性是一个社会能产生具有丰富创造力的根本原因所在,也是艺术作品展示人的丰富性之所在。美术作为造型视觉艺术,在促进人的进步和社会的进步方面,在促进个性形成与全面发展方面,体现出独特的价值。美术课程作为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必修艺术课,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有着不可替
第 3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