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州职业教育与城市产业发展对接机制研究
摘要:职业教育和区域经济发展是相互依存和相互促进的关系。本文对德州职业教育对接城市产业发展机制进行了研究,对职业院校专业设置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提出了高职教育与产业经济协同发展的思路,形成与经济产业发展相适应的技能人才的培养培训体系,构建起与城市产业协同发展的职业教育新格局。 关键词:职业教育;专业设置;区域经济; 协同发展;人才培养
职业院校的服务定位是服务于地方区域经济发展,当前,中国经济发展已进入调结构、促转型的关键环节,企业转型升级需要大量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这些人才是企业创新和发展的核心竞争力。职业院校应通过顺应区域经济发展的要求,亟需培养一大批能够在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工作的“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的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高技能人才。 1. 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定位
进入21世纪以来,人类社会发生了两大根本性转变,一是工业化社会向知识经济社会的转变,这是生产生活方式的转变;二是人们一次性学历教育向终身学习的转变,这是学习方式的转变。面对新世纪的新形势,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了“要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积极发展继续教育,完善终身教育体系,建设学习型社会”的要求。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国办发〔2017〕95号)文件明确提出确定的目标,即“用10年左右时间,教育和产业统筹融合、良性互动的发展格局总体形成,需求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健全完善,人才教育供给与产业需求重大结构性矛盾基本解决,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对经济发展和产业升级的贡献显著增强”。 2. 高职教育与产业发展的关系
首先,职业教育的发展是因产业的发展而产生的,产业规模越大,发展越快,职业教育规模就越大,发展就越快,即产业的经济剩余决定了教育的规模;产业的性质决定了教育的层次和专业设置;产业对人才需求的规模决定了教育的人才培养规模;产业的发展水平决定了教育发展的水平。总之,产业发展的需求决定了教育提供的基本供给。
第二,现代的产业,具有知识化程度高,对专业技术和专业技术人员依赖度高,而且有需要专门教育孵化的特点。在现代经济中,职业教育已经不是被动地适应产业发展,而是具有对产业发展主动调节和引导功能。从某种意义上说,有什么样的教育就有什么样的产业。这就是职业教育的发展对产业发展的反作用力。 3.德州市职业教育与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分析 3.1德州市产业结构现状
目前,德州市的产业构成中第二产业所占比重较大,并以传统的工业制造业为主且保持相对稳定,第二产业主要包括工业和建筑业,多年来形成了“二、三、一”的产业格局,这样的产业格局,表明德州经济增长方式仍属粗放型,以投资拉动为主,工业技术水平低。而德州市职业院校的人才培养格局、教学模式并未及时改变,部分专业设置不合理、专业结构的动态调整机制不健全、同质化倾向明显,盲目追求“热门专业”导致人才培养质量不高,影响了学生的就业。
因此,对于德州产业结构升级,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来看,第一,坚持“高端、高效、高辐射力”的产业发展方向,结合第二产业快速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服务于中高端制造业升级;第二,鼓励创新,把企业作为发展服务业的实施主体,提高服务技术含量,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第三,加速发展生活服务业,带动提升产
业升级。产业升级将极大推动职业教育的积极跟进,教学改革势在必行,改革人才培养方案、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以适应产业发展。 3.2专业设置缺乏企业的参与性,与产业发展不协调
在职业院校的专业设置过程中,缺乏企业的参与,学院按自己的理想安排教学,教学内容和地方产业契合度不高,学生学非所用,学生毕业即失业。在校企合作方面,依然是“校热企冷”的尴尬局面。只有学校通过校企合作,才可以比较直观的了解就业市场对人力资源的需求状况,从而适当调整专业设置,以便其与社会的产业需求动态相适应。
3.3专业设置带有明显的本科趋同性,教学内容不能服务于城市产业发展 职业教育的专业设置与本科趋同性较为明显,没有体现出职业教育的特色,专业设置只注重“高”但是忽视“职”。职业教育的专业基本上是对一些本科专业设置的翻版,或者是稍作改动而已,没有体现出职业性。一是将一个本科专业细分为各种与职业或某工作环节对应的几个专业;二是将本科专业稍作改动,其人才培养目标、教学内容、课程设置等方面没有做出太大的改动,完全脱离地方经济和城市产业的发展现状,所学课程与城市产业发展规划关联度不大,甚至有一些专业就是将普通本科院校的专业直接拿来作为高等职业教育专业。 4.高职教育与产业经济协同发展的思路 4.1职业教育对接城市产业要求 4.1.1德州产业规划政策
《德州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年——2024年)中提出,适应产业结构调整和新兴产业发展需求,加强重点和特色专业建设,支持新兴专业建设,扶持优势传统专业创新与发展。同时,《2024年德州市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我们必须着力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在改造传统产业、发展新兴产业、推动创新驱动上实现新突破,不断增强发展的协调性和可持续性”。
4.1.2职业教育专业设置方向
职业教育在专业设置时,把握经济结构调整方向主要体现三个方面:首先是一、二、三产业间的调整,要优化三大产业结构的构成比例。其次三大产业内部的结构调整,做到淘汰落后行业和企业。再次是积极推进城镇化战略的实施,使农业产业向工业和第三产业转移。
职业教育专业设置要实现与当地经济产业发展相适应、相匹配,从根本上扭转专业设置与产业结构布局调整不相适应的状况,满足地方产业发展对技能型人 才的需求,需要政府出台相应的政策来调整、规范和推动,明确政府的指导作用,搭建职业教育主管部门、学校、企业沟通和协作的平台。 4.1.3职业教育主动承担城市产业服务要求
坚持专业设置与调整的“三新”(新产业、新技术、新职业)导向,按照德州产业布局,节能环保产业、空调设备产业、新型纺织产业和汽车产业等发展重点领域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对人才的需求,紧扣学院专业链、人才链与区域发展的契合点,及时动态调整、优化专业布局,实现产业导向的专业体系建设。 4.1.4构建服务城市产业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
职业教育以地方经济建设为价值取向,与地方经济建设与产业发展互为条件互相影响。一方面职业教育为当地经济建设培养各级各类应用性人才,推动当地经济发展;另一方面,职业院校毕业生的就业率高,又促进了职业教育的可持续发展。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要协同城市产业发展,要面向经济、面向产业、面向企
业、面向社会。因此,在构建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时特别应注意二个方面,一是校企合作,产教融合;二是通识教育与职业教育紧密结合。注重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与实践,以适应地方产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更好地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 综上所述,适应经济产业发展要求是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特征之一。职业教育只有树立服务城市产业发展的基本理念,形成与经济产业发展相适应的技能人才的培养培训体系,为城市产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技能人才支撑,才能真正构建起与城市产业协同发展的职业教育新格局。 参考文献:
[1] 山东省高等职业教育适应区域经济发展的适应性研究 2014 樊 琳 [2] 德州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年——2024年) [3]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 国办发〔2017〕95号 [4]《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24年)》 [5] 2024德州市政府工作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