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普通高校本科卓越人才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比较
作者:李瑛
来源:《教育教学论坛》2015年第39期
摘要:普通高校本科卓越人才培养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同属职业教育范畴,因层次不同、培养的能力侧重点不同。二者共同面临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问题,前者可获得的外部支持较多,后者改革的内部阻力较小。校企合作中,二者面临共同的困境,前者可以利用的资源平台较多,后者的合作经验较丰富。课程模式方面亦有很多相似之处,因工作对象、从事的岗位不同,课程内容的选择与组织有所不同。另外,由于受劳动力市场需求功利性影响的不同,间接导致二者课程开发模式的差异。
关键词:普通高校本科;卓越人才;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比较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39-0225-03
自2011年选定第一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以下简称“卓越计划”)高校名单后,教育部至今已选定了三批约500所高校进入了该计划,意义与影响深远。尽管最初“卓越计划”的本意是培养卓越工程师,农林类、经管类等专业未纳入卓越计划的范畴,但此计划中“行业企业深度参与培养过程,学校按通用标准和行业标准培养工程人才,强化培养学生的工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三个特点,尤其是在当前国家积极探索背景下,为大多数未入选的地方普通本科院校以及本科层次院校中大多数专业也指明了自身改革和努力的大方向,使得他们积极探索普通高校本科卓越人才培养模式。与此同时,在这个漫长的改革与探索过程中,我们必然要思考,普通高校本科卓越人才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相同和不同在哪里。这就是本文将要探讨的中心问题。
一、普通高校本科卓越人才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中目标定位与规格的比较
卓越计划的三个特点“行业企业深度参与培养过程,学校按通用标准和行业标准培养工程人才,强化培养学生的工程能力和创新能力”,看似与高职教育倡导的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突出应用、强化技能等理念十分相似,那么,我们培养的普通高校本科卓越人才与高职院校人才在规格上有哪些相似和不同呢?
1.二者同属高等职业教育,只是层次不同。我国正在建立和完善从专科到本科、研究生多层次的高等职业教育体系,卓越计划的特点以及其中蕴含的理念和价值观,与职业教育相一致。从职业教育体系上讲,普通高校本科卓越人才教育是一种高等职业教育,与学术教育相对,这一点与高职专科教育相同。二者的区别则显而易见,一个是本科层次教育,一个是专科层次教育。正如我国《高等教育法》第二章第十六条的规定:“高等学历教育应当符合下列学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业标准”规定,专科教育应当使学生掌握本专业必备的基础理论、专门知识,具有从事本专业实际工作的基本技能和初步能力;本科教育应当使学生比较系统地掌握本学科、专业必需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掌握本专业必要的基本技能、方法和相关知识,具有从事本专业实际工作和研究工作的初步能力。
2.二者都培养应用型技术或技能型人才,但能力侧重点不同。高职院校的能力培养重点是操作能力强,能熟练运用已规范的技术或生产流程进行生产或服务。普通高校卓越人才培养模式下的毕业生能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生产、设计、管理等领域中面对的实际问题,并且具备能进行技术创新、技术的二次开发等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从卓越计划的特点可以看出,侧重于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这与高职生培养的最大区别就是创新能力的高低。 3.二者的毕业生最初都可能从事最基层的工作,但前者更具有后发优势。从就业岗位上看,高职院校毕业生将成为生产、经营、管理与服务一线的高级技工、能手,也就是说,处于生产、经营、服务最前端的高级操作人员。普通高校本科卓越人才培养模式下的毕业生将在地方众多的中小企业中重点解决生产、设计、施工、管理中的各种技术问题,作为技术研发人员直接参与科研开发和技术攻关。在最初就业时,他们可能与高职毕业生从事同样的最基层的工作,随着对生产、经营、管理、服务流程的熟悉,他们更能积极主动地、创造性地解决问题,表现出较为明显的后发优势,进而流转到更需要思考、研究或创新能力的岗位上。高职院校更多的是一种短视的就业教育,所培养的技术创新人才发展后劲不足。[1] 二、普通高校本科卓越人才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中师资建设的比较
人才培养模式主要体现在课程中,课程具体实施的情况、教学的质量等深度依靠高质量的师资。普通高校本科卓越人才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中师资建设的相同和不同分别表现在以下几点。
1.普通高校本科卓越人才培养和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共同面临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问题。在这个问题中面临的困难基本一致,即从企业大量招聘教师入编不现实,因此只能培养自己的双师型教师。考取职业资格证,只是合格的双师型教师的一个重要方面,不能以考证代替行业企业的工作经历。而在学生多教师少的普遍情况下,教师长时间脱岗下企业锻炼又不现实。因此,高职院校与普通高校的教师都在利用各种资源创造参与行业企业工作的机会,为自己增加从业经历和经验。
2.前者可获得的外部支持较多,后者改革的内部阻力较小。普通高校获得的外部支持具体来说,普通本科院校社会声誉较好,科研能力强,政府和企业更愿意与之开展横向课题,教师参与行业企业合作的机会和程度也更多更深。参与的过程就是学习和积累实践经验的过程,教师不仅应掌握当前所从事专业的生产技术等多方面的发展现状,而且在企业实践过程中关注专业的发展趋势,提升推广和应用新技术开发的能力;[2]本科院校归口于教育部高教司管理,获得的政策支持和项目支持较多;资金更充足,送教师外出进修的机会更多。高职院校改革的内部阻力小,具体来说,高职院校受先进职业教育理念熏陶的时间较久,对从普通教育转变为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职业教育过程中各项改革的必要性认识地更清晰,接受度更高,各层管理者及教师对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等已经摸索了较长的一段时间,积累了相当的经验。另外,在招聘新进教师的标准上,同一区域内,高职院校的学历标准一般低于普通本科院校,因此在从企业引进教师这一渠道上,高职院校也相对容易一些。
三、普通高校本科卓越人才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中校企合作的比较
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质量的重要保障。普通高校本科卓越人才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在校企合作中的共性与个性表现在以下几点。
1.校企合作中,高职院校与普通高校面临共同困境。校企合作人才培养并不能在短期内给企业带来直接的经济收益,反而会增加管理和运行成本,因此,企业主动参与校企合作的动力不足,往往是学校“一头热”。[3]良性合作机制尚未形成,企业从生产经营的效率角度出发,不愿学生全面参与其中,甚至将学生看作是廉价劳动力加以利用。于是,高校很多时候出于自我价值保护将建实践教学基地、解决学生实习问题看成校企合作的全部内容,不肯主动挖掘合作共赢的因素。另外,实习中,无法考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需求,对校企合作缺乏全面规划。 2.前者可以利用的资源平台较多,后者的合作经验较丰富。普通高校可以利用的资源平台较多,具体来说,普通本科院校的年轻教师学历普遍很高,科研能力强,容易在行业中获得较高的威信,也更易于与企业开展合作,进而获得更多更广的资源平台。在此情况下,教师就可能将课题或科研项目分解后融入教学中,或者选派学生参与项目,培养学生实际工作能力和创新能力,帮助他们了解行业标准等,这与卓越人才培养目标本身也是一致的。高职院校的合作经验较丰富,具体来说,高职院校的教师较早开始与企业接触,思考如何进行合作的问题,并进行了一段时期的探索,对企业的合作动机、态度以及利益着眼点了解的较清楚;在学校内部,对合作资源挖掘地也较充分;教师们对校企合作的必要性认识的也较深刻,能顺应改革做出必要的调整。
四、普通高校本科卓越人才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中课程模式的比较
过去我们把办学标准的内容过多地放在师资、设备等方面,事实上,区分教育类型的主要标准应当是培养目标和体现培养目标的课程模式,由课程模式出发,衍生出实施这些课程应当具备的是师资、设备、资金条件,以及应当招收的学生类型等内容。[4]
1.同属高等职业教育类型,决定二者在课程模式中有许多相似之处。课程模式是课程目标转化为教育成果的纽带,是课程各部分的配合和组织,体现出一定的课程理念和课程设置的价值取向。此处将从课程的内容结构和运行方式两个方面进行讨论,培养普通高校本科卓越人才与高职院校人才的课程模式的异同。所谓内容结构,静态地看,就是组成课程体系的学科门类,以及各学科内容的比例关系,必修课与选修课、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的搭配等,简言之,就是开什么课,课时开多少,哪些课开在前,哪些课开在后,哪些为选修课,哪些为必修课等。所谓运行方式,是针对某一门或某一类课程而言,在实施过程中,学生以怎样的方式掌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