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练习册主题5 参考答案
主题5 学前儿童记忆的发展 探寻1 记忆概述 一、名词解释
1.记忆是头脑中积累和保存个体经验的心理过程。
2.再现是指曾经感知过的事物没有出现在面前的时候将其重现出来。
3.再认是指对曾经感知过的事物再度出现在面前时,能够回想并辨识出来它是从前感知过的。 4.遗忘是指对识记的材料不能再认或再现,或表现为错误的再认和再现。 二、单项选择题
1.C 2.A 3.A 4.A 5.D 6.C 7.D 三、填空题 1.识记、保持 2.形象
3.瞬时记忆、短时记忆、长时记忆 4.遗忘 5.艾宾浩斯 四、判断题
1.(√) 2.(×) 3.(×) 4.(√) 5.(×) 五、简答题
1.再认和再现的联系:二者都属于回忆,是回忆的两种不同形式。
再认和再现的区别:①再认回忆的难度比再现回忆的难度低,能再认的不一定再现,但是能再现的一定能再认;②再认事物时是事物重现在面前,进行辨认;再现事物时是事物没有在面前,需要重新回忆进行辨认。
2.机械识记是指对识记内容没有理解,只是根据识记材料的前后顺序等外部联系,采取简单重复的方法进行的识记。
意义识记是根据识记材料本身所具有的内在联系,通过理解而进行的识记。 3.按照记忆内容划分,记忆种类有形象记忆、情绪记忆、运动记忆和语词逻辑记忆。 1
4.陈述性记忆是指对有关事实和事件的记忆。程序性记忆是指如何做事情的记忆。
六、材料分析题
该图反映的是心理现象中的遗忘现象,通过该图可以得出遗忘的规律,即首先,记忆一结束,遗忘就开始发生;随着时间的推移,遗忘速度呈现先快后慢,在识记后的短时间内遗忘特别迅速,然后遗忘速度逐渐缓慢;如果不加复习,所学的绝大部分内容将彻底被遗忘。 2
探寻2 学前儿童的记忆 一、名词解释
1.记忆广度是指在单位时间内能够记忆的材料的数量。
2.工作记忆是指在短时记忆过程中,把新输入的信息和记忆中原有的知识经验联系起来的记忆。
3.“客体永久性”是指孩子能够知道尽管不能直接看到某个物体,但相信它仍然存在。 二、单项选择题
1.C 2.C 3.C 4.A 5.C 6.D 三、填空题
1.习惯化、条件反射、重学记忆 2.幼年期健忘 3.无意记忆 4.运动记忆 5.无意 6.记忆的潜伏期 7.动机 四、判断题
1.(√) 2.(√) 3.(√) 4.(×) 5.(√) 五、简答题
1.①记忆保持的时间逐渐延长;②记忆提取的方式逐步发展;③记忆的容量逐渐增加;④记忆内容的逐渐扩大;⑤记忆的目的和意图逐渐明确;⑥记忆策略逐步形成。 2.①无意记忆占优势,有意记忆逐渐发展;②机械识记用得多,意义识记效果好;③形象记忆占优势,语词记忆逐渐发展;④记得快忘得快,记忆不精确。
3.①客观事物的性质;②客观事物与幼儿主体的关系;③幼儿认知活动的主要对象或活动所追求的事物;④活动中感官参加的数量;⑤活动动机。
4.幼儿晚期能运用的记忆策略主要有以下三种:一是视觉复述,即反复不断地注视目标刺激。 3
二是复述,不断地口头重复要记住的内容。三是特征定位,捕捉突出的、典型的特点(如兔子的长耳朵等)作为要记住事物的“要点”。 六、材料分析题
材料说明幼儿对熟悉的物体记忆效果优于熟悉的语词,而对生疏的词,记忆的效果显著低于熟悉的物体和熟悉的词。幼儿对熟悉物体的记忆依靠的是形象记忆,形象记忆借助于物体形象的直观性和鲜明性,所以记忆效果最好。熟悉的词在儿童头脑中与具体的形象相结合,效果也比较好。至于生疏的词,在幼儿头脑中完全没有形象,所以效果最差。 4
探寻3 学前儿童记忆力的培养 一、单项选择题
1.C 2.A 3.B 4.C 5.D 二、填空题 1. 记忆
2.识记的敏捷性、记忆的持久性、记忆的正确性、记忆的准备性 3.归类法、联想法、协同识记法 三、判断题
1.(√) 2.(×) 3.(×) 4.(×) 5.(√) 四、简答题
1.学前儿童的记忆能力是先天的,其记忆的发展为他们日益丰富的心理世界创造了必不可少的条件。如果没有记忆,儿童就不能学习,不能产生表象、想象、和思维,也就无法积累日常生活经验,发展情感、意志,形成独特的个性特征。因此,记忆在学前儿童发展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