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作文扣题点题
【篇一:初三作文教学案(七)中考作文的扣题、点题】
中考作文扣题、点题技巧 初三年级作文备课组 【训练新目标】
1、明确考场作文扣题、点题的重要性,学习掌握中考作文常用的扣题、点题技巧;
2、指导学生学以致用,在写作中提高扣题意识,实践点题技巧。 【导写零距离】
有一位阅卷老师这样说:“考场作文的立意不仅要准确,而且还应该在行文时将其显豁地展现出来,在作文中要不断提到文题,点明你的行文和命文的关系,引领阅卷教师随你的思维而去。”某高考语文阅卷老师曾说:“有时候一个关键词、一句关键性的话,就会救活一篇高考作文!这是未曾阅卷的朋友想象不到的!”
考场作文扣题的重要性:1、点题扣题,是获取保险分的“奠基石”;2、点题扣题,是想要获取高分的妙招;3、点题扣题,是挽救离题作文的“救命草”。
初中生考场记叙文应该如何做好点题? 一、点题的时机
在一篇文章中如何点题,什么时机点题一要看作者对整篇文章的构思,还要看行文的需要,更重要的是看作者本身的语言组织能力,能否将点题与文章的内容做到有机的结合,达到一种完美的统一。也并不是想什么时候点题就什么时候点题的。点得好,相得益彰,点得不好,弄巧成拙。 1、开头点题。
如《背影》开头:“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
我们可以体会到开篇点题既有开门见山,一下子就把读者引入所写作的内容中,使你的文章能尽快入题,同时又有一种悬念感,吸引读者怀着迫切心情去读下文,还有一点就是能很快地表明作者写作此文的感情倾向。开篇点题对考场作文来说,是一种很重要的入题手段。
2、文中点题
文中点题,可以使行文紧凑,思路清晰,层次清楚,能让读者很容易地把握作者的写作思路与意向。特别是在考场作文中,能让你的行文紧扣文题,避免偏题,更能让阅卷教师轻而易举地把握你的文章脉络,明确文章的主题。 3、结尾点题
如《背影》的结尾:“我读到此处,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马褂的背影。唉!我不知何时再能与他相见!” 《济南的冬天》的结尾:“这就是济南的冬天。”
从上面的这些结尾点题中,可以体会到,结尾点题既有点题的作用,有时也是点明文章的中心,还能达到照应开头,或者是抒发感情,表达愿望的作用,同时做到结束全文。考场作文中,一个好的结尾点题,能让阅卷老师一眼看出你的作文主题,还能产生一种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联想。特别是在考场命题作文中,有些考生的作文主题在行文中表达得不
太明确突出,扣题不是太紧,有些模糊,这时结尾点题,点示中心,更有一种扶正的效果。 二、点题的要求
由于点题的时机或位置不同,对点题语言的内容要求和作用也不同。 1、开头点题。开头点题首先应该做到有入题和引出下文的作用,其次应该有较精练的语词点示文章的主要内容,能让读者初步了解你的文章所要写作的主要内容。
如《白杨礼赞》的开头:“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我赞美白杨树。” 2、文中点题。文中的点题必须是在一个部分之后,这样的点题必须有对前一个部分的小结作用,或者有启示下文的作用,如果能同时做到点示文章的主题思想更好。
如《白杨礼赞》的文中点题就是一种对前文小结同时又点示文章主题的;而《学问与智慧》文中的点题则还有启示下文的作用。
3、结尾点题。结尾点题首先必须有结束全文的作用,然后根据行文的情况或抒发感情,或表达愿望,或提出警示,或进行描写等等。结尾点题应该是最灵活的,也是最容易出新的地方。希望大家用好这个结尾点题,使自己的文章达到一个高度。
总的来看,点题一定要找到文章的内容、主题与文题之间的内在联系,再组织恰当的语言进行表达,达到一种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统一。 三、点题的方法
点题一般有这样几层意思:一是仅用相关的词语与题目、话题或材料中的词语照应,二是把文章的主题用一句话显现出来,三是综合上述两个内容,既点题目或话题,又揭示文章的主题。大部分学生把“点题”仅仅理解为“点题目”,其实“点题”既包括“点题目”、也包括“点主题”、“点话题”。点题的含义不同,具体点题时,位置的安排和方式也不同。
1、行文点题——乱花渐欲迷人眼
行文点题,就是在整个行文过程,在一些段落的开头、中间或结尾,用重复的语句或小标题反复点题,从而达到贯穿全文、突出中心的目的,给阅卷老师“乱花渐欲迷人眼”之感。这样一来就可以使文章中心从思维深处闪亮于视觉表面,给评卷者带来“赏心悦目”的美感震撼,具有极强的“视觉冲击力”。
在行文过程中,可以围绕题目拟出一组小标题,穿插在文章之中。例如:一考生作文拟题为《回味那些花开的日子》,中间分别以“小时候,妈妈是一朵丰腴的棉花”、“后来啊,妈妈是一朵灿烂的葵花”和“而现在妈妈是节节开花的芝麻花”为小标题,把点题的句子放在醒目的位置,在行文中多次点题目,这种内容与题目反复照应的写法,既能强调主题思想,又能突出中心线索。
行文点题须灵活自然,水到渠成,就像朱自清的《背影》那样:开头设疑——点出背影;中间叙事——引出背影;望父买橘——刻画背影;父子分手——惜别背影;结尾思念——照应背影。将分散的材料贯以一线,文章才能成为有机的整体,显贯通之美。 2、字面重复点题——青草池塘处处蛙
所谓“字面重复点题法”,就是在文章行文过程中,在某些段落或者所有段落的开头(有时也可以在结尾),用字面相同的句子重复标题或者中心,反复点题,从而达到突出中心的目的。
思考:阅读《心有天使,诗意人生》的中间部分,划出点题扣题的句子。(广东作文题:雕琢心中的天使)
是谁本着一颗报恩的心,是谁守望着偏僻的山村?徐本禹,是什么驱动着你奔向贫瘠的大山?是爱的天使,是一种对社会报 恩的责任感吧!……
是谁奔走在田垄间行医,是谁一心拯救人民?是什么驱动着你奔走在田垄间?你无怨无悔地为人民医治,你是一个如花一般美丽,如水一样灵动的天使。李春燕!……
是谁在舞台上用心灵独舞,是谁于无声处展现生命的蓬勃?邰丽华,你于无声处展现生命的蓬勃,你的“开花衽”绽放出的花儿是那么骄艳,那么动人,你心中一定有自己雕琢的天使,一个让当今中国人民感动得流泪的天使,是吗?
字面重复点题法有两个突出的优点:
(1)题目或中心语句在文章行文中字面上的重复出现,使中心不再是潜行于文字背后的无形的暗流,它通过重复的字面而获得了可见的形式,于是它便从思维深处浮现出来,凸现于人们的视觉之中。我们都知道一个简单的认识规律:视觉把握要容易于思维把握,有形把握要容易于无形把握。当无形的中心获得有形的形式之后,一方面是作者更容易操作,它像一个个航标灯,使笔墨行驶的思维之船始终不至于偏离航道,紧扣中心作文。另一方面是读者(评卷教师)容易把握,阅读思维在视觉感受的帮助之下,文章中心不至于因为含蓄深沉而被误解,不至于因隐蔽无形而被遗漏,也不至于因评卷者精神困乏、思维迟钝而被疏忽。
(2)这些在作文中被不断重复的题目或主题,随着行文的发展而不断地有规律地再现,如一根有形的红线贯穿始终,指引评卷老师的眼晴,抓住评卷老师的视线,强化评卷老师的心理感受,使他们不能对它视而不见,使他们不能不接受它,对评卷老师的视觉和心理都产生强大的冲击力。
3、标题点题—— 一枝红杏出墙来
半命题作文、材料作文和话题作文可以采用这种方式,就是在拟题时巧妙嵌入与主题、材料或话题有关的词语,让自己所拟的题目照亮阅卷老师的眼睛,醒目而别致,让阅卷老师一目了然,给人“一枝红杏出墙来”之感,告诉他我的作文没有跑题。
作文中的小标题也有必要点题扣题。思考:下边这篇文章的小标题有何特点?
脸,生命的诠释
小标题一:忧郁之脸,生命的无常;小标题二:淡泊之脸,生命的静谧;小标题三:沧桑之脸,生命的沉重。 4、题记点题——未成曲调先有情
用题记点题的方式,就是让表示主题的句子(可以用诗词、歌词、名句或名人名言)独立于文章之前,醒目而形式新颖,巧妙又富有文采,让阅卷老师对文章的主题先入为主,给人“未成曲调先有情”之感。例如:江苏一考生在作文《难忘初三生活》中的题记:看不
完的,是书;听不完的,是唠叨;怕不完的,是成绩单;做不完的,是各科作业。这个题记从内容上看,直接扣题,说明初三作业之多,负担之重,不仅仅有肉体上的,还有精神上的;从形式上看,更是别出心裁,这种排列成金字塔形,似一座大山,压得莘莘学子们喘不过气来;歌词的改装,生动活泼,富有时代感。 5、篇首点题——犹抱琵琶半遮面
无论哪种形式的作文(命题作文、材料作文或话题作文),无论那种体裁的作文(记叙文、议论文或说明文),好的开头,都应该落笔入题,既要紧扣标题,又要引人入胜,使阅卷老师一下就抓住意脉“一见钟情”。 虽然阅卷老师还没看你后面的内容,却能勾起他的
猜想,这样的开头能给人“犹抱琵琶”的效果。如莫怀戚的《散步》:“我们在田野散步: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中考满分作文《生活需要笑声》开篇写到:“笑一笑,十年少,生活需要欢乐,生活需要笑声…… ”既总领全文,又点出题目,还提供了贯穿全文的线索:这是一种怎样的特殊感情?为什么会产生这种特殊感情?因此,产生极强的艺术感染力和吸引力。 思考:这篇文章的开头有什么好处? 在忘记与铭记的两岸
席慕容说:“生命是一条奔流不息的河,我们都是那个过河的人。”在生命之河的左岸是忘记,在生命之河的右岸是铭记。我们乘坐着各自独有的船在左岸与右岸穿梭,才知道——忘记该忘记的,铭记该铭记的。
6、结尾点题——回眸一笑百媚生
结尾点题,是文章成败的关键,是画龙点“睛”的那一笔。结尾是文章的帷幕,当帷幕拉上的瞬间,要给阅卷教师留下紧密扣题的美好印象,要做到或呼应题目,或照应开头,或点明题旨,或干净利落,戛然而止;或耐人寻味,余音绕梁。让阅卷老师读到最后面带微笑的作文,方能得高分。
结尾点题是最常见的点题方式,水到渠成,画龙点睛。结尾点题有多种不同的形式:由己及人,由人及己,生出一些感想;由点到面,由叙写的某个具体的人物或事件,提炼出这类人物或事件的本质;由近及远,由眼前的事联想到未来的事,产生出一些感慨;由事及理,由文中描述的某个客观事物或某种自然现象揭示出其中蕴含的道理或思想感情等。总的说来结尾点题有三大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