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热疮(玫瑰糠疹)中医诊疗方案
风热疮(玫瑰糠疹)中医诊疗方案 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 2012 年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皮肤科常见病诊疗指南》(ZYYXH/T347-2012)。本病好发于青壮年,春秋季常见。皮损好发于颈、躯干、四肢近端,颜面及四肢远端一般不发生。风热疮大多先在躯干或四肢局部出现一个较大的圆形或椭圆形红色或黄红色鳞屑斑,称为母斑或前驱斑,母斑中央有自愈倾向,而边缘有活动性。母斑出现后 2~21 天(多数在 1~2 周)继发斑(子斑)成群发生,多见于躯干、四肢近端和颈部等衣服遮盖的部位。皮损具有多发性、对称性的特点。典型者的皮损为长轴与皮纹走向一致的鳞屑性斑丘疹。经典的继发斑有两种主要类型,并可同时存在:①类似母斑的皮损,但比母斑小,最大直径<2cm;②红色丘疹,较小,表面常无鳞屑,随病程进展,其数目增多,并向周围扩散。风热疮的继发斑一般可持续 2~10 周。中心先自愈,边缘红斑上覆以鳞屑,称为领圈状脱屑,常伴不同程度的瘙痒。本病有自限性,很少复发。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临床治疗指南-皮肤病与性病分册》 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年)。(1)本病好发于 10~40 岁,春秋季多见。(2)好发于躯干和四肢近心端,面部、小腿一般不受累。(3)少数病例发疹前1~2周可有
全身不适、头痛、低热、咽痛、淋巴结肿大等前驱症状。(4)皮疹初起为椭圆形或圆形淡红色或黄褐色斑片,直径约3~5cm,边缘略高起,被覆糠秕样鳞屑,称为母斑或先驱斑,常为1个,多位于胸、颈、腹、背或四肢等处。(5)母斑出现1~2周,躯干及四肢近侧端相继出现大批形态与母斑基本相同、但较母斑较小的继发斑。特征性继发斑的直径是0.5~2cm的圆形或卵圆形斑,淡红色或黄褐色,有细小皱纹,边界清楚,覆有细薄的糠秕样鳞屑,皮损长轴与皮纹方向一致。(6)口腔损害:表现为口腔黏膜的点状出血、糜烂或溃疡等。(7)非典型玫瑰糠疹:表现为母斑缺乏或出现2个以上的损害;继发斑缺乏或呈不 — 243 —
皮肤科中医诊疗方案 对称分布;有丘疹型、水疱型、紫癜型、荨麻疹型、湿疹样型等。(8)多有轻度或中度瘙痒,少数剧痒或不痒。(9)病程自限,一般为4~6周,少数可半年以上,很少复发。(10)病理呈非特异性皮炎改变。(二)证候诊断1.风热蕴肤证:皮损呈圆形或椭圆形淡红斑片,上覆细薄鳞屑,发病急骤,轻痒或剧痒。伴心烦口渴,尿微黄,大便干。舌质红,苔白或薄黄,脉浮数。2.血热风盛证:皮损色泽鲜红,上有糠秕样鳞屑,瘙痒较剧,伴有抓痕、血痂,发病较急,病程较长。伴心烦易怒,口燥咽干。舌红,苔薄黄,脉弦数或滑数。3.血虚风燥证:主要见于病程已久,皮
损暗淡,上覆少量鳞屑,伴瘙痒。舌质淡或暗淡,苔薄,脉沉细。二、治疗方法(一)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中成药1.风热蕴肤证治法:疏风清热,解毒止痒。推荐方药:银翘散加减。银花、连翘、牛蒡子、竹叶、荆芥、生地、薄荷、淡豆豉、芦根、甘草等。中成药:防风通圣丸等。2.血热风盛证治法:清热凉血,祛风解毒。推荐方药:消风散加减。生地黄、紫草、荆芥、蝉蜕、苦参、白蒺藜、知母、石膏、生甘草等。中成药:一清胶囊、复方青黛丸等。3.血虚风燥证治法:养血润肤、祛风止痒。推荐方药:当归饮子加减。当归、生地、白芍、川芎、何首乌、荆芥、防风、白蒺藜、黄芪、生甘草等。中成药:润燥止痒胶囊、当归丸等。(二)外治法1.中药湿敷:皮疹初起,色鲜红,伴瘙痒明显者,可选用马齿苋、黄柏、连翘、白鲜皮等中药水煎,置凉后予冷湿敷以清热解毒,每次治疗约30~60分钟,10分钟更换一次,2/d,7d为一疗程。 — 244 —
皮肤科中医诊疗方案 2.中药熏洗:风热蕴肤证、血热风盛证,可选用马齿苋、连翘、黄柏、黄芩等清热凉血的中药进行熏洗;血虚风燥证,可选用当归、鸡血藤、丹参等养血活血润肤的中药进行熏洗、泡浴,每次20~30分钟,1/d,7d为一疗程。3.中药涂擦:根据皮疹情况选用解毒、润肤、止痒的中药软膏涂擦皮疹处。(三)针灸疗法1.毫针:主穴:
风热疮(玫瑰糠疹)中医诊疗方案
![](/skin/haowen/images/icon_star.png)
![](/skin/haowen/images/icon_star.png)
![](/skin/haowen/images/icon_star.png)
![](/skin/haowen/images/icon_star.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