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篇: 货币理论与货币政策
第十三章 货币需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达到:熟悉货币需求的基本概念;掌握货币需求的主要决定因素,并能说明这些因素对货币需求的影响;掌握货币需求函数的定义、作用与变量;深刻理解传统货币数量说与凯恩斯的流动性偏好理论;了解凯恩斯学派和弗里德曼的货币需求理论及其与凯恩斯货币需求理论的关系。 一、概念
1、货币需求:是指公众在综合权衡各种资产的收益和成本之后 ,所愿意持有的货
币数量。
2、名义货币需求:是指公众货币需求的名义值,它以货币单位来衡量,与物价水
平正相关,随物价的上升而上升。
3、实际货币需求:是指公众货币需求的实际值,是经实物衡量的货币需求量,实
际余额需求等于名义货币需求除以物价水平。
4、交易动机:是指人们通过持有流动性较高的货币资产以满足日常的交易活动,
在该活动中,货币行使了支付手段和流通手段的职能。
5、预防动机:是指个体为应付未来可能遇到的意外支出或收入波动等不确定性而
持有货币。
6、投机动机:是指个体将货币当作一种资产,用于投资活动。 7、市场利率:是人们在一定时期内使用资金的价格。
8、消费倾向:是指消费在收入中所占的比例,可以分为平均消费倾向和边际消费
倾向。平均消费倾向是指消费总额在收入总额中所占的比例,边际消费倾向是指消费增量在收入增量中所占的比例。
9、货币数量论:是一种以货币数量来解释货币价值和一般物价水平的理论。 10、流动性偏好:是指人们愿意持有名义收益为零但可能灵活周转的倾向的心理倾
向。 二、思考题:
1、货币需求的动机有哪些?
答:由于货币所具有支付手段、流通手段和贮藏等基本职能,以及高流动性、低风
险性等牲,人们持有货币通常有三种动机:
1)货币需求的交易动机,是指人们通过持有流动性较高的货币资产以满足日常的
交易活动,在该活动中,货币行使了支付手段和流通手段的职能;
2)货币需求的预防动机,是指个体为应付未来可能遇到的意外支出或收入波动等
不确定性而持有货币;
3)货币需求的投机动机,是指个体将货币当作一种资产,用于投资活动。 2、公众收入是如何影响货币需求?
答:货币需求不仅依赖于个体收入水平的高低,还依赖于个体收入的支付方式和收入的不确定性。
1)货币需求对收入水平的依赖性,通常,个体总收入越高,其开支也越大,需要进行的交易量及为该交易量提供流动性的货币需求量也越大;
2)货币需求依赖于收入支付的具体方式。在收入水平一定的条件下,人们取得收入的时间间隔与货币需求正相关,也就是说,人们取得收入的时间间隔越长,货币需求就越多,反之,人们取得收入的时间间隔越短,货币需求也就越少。 3、市场利率对货币需求的影响因素有哪些?
答:市场利率对货币需求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市场利率决定人们持有货币的机会成本,市场利率上升,人们持有货币的机会
成本增加,货币需求将养活市场利率下降,人们持有货币的机会成本减少,货币需求将增加;
2)市场利率影响人们对资产持有形式的选择,在一般情况下,市场利率与有价证
券的价格成反比。
4、请举例说明人们的心理活动与货币需求的关系?
第十四章 货币供给
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达到:熟悉有关货币定义的理论,掌握M1与M2的含义;正确理解存款货币的多倍扩张与多倍收缩(包括过程和结果);掌握货币供给决定机制度的一般模型——乔顿模型;掌握基础货币与货币乘数的含义,并能说明它们对货币供给的影响;了解弗里德曼——施瓦茨模型与卡甘模型。 一、概念
1、货币:是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它必须是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的统一。
2、货币存量:是指一个国家在某一时点上实际存在于整个经济中的货币总量。 3、货币流量:是指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中货币流通的总量,它实际是货币存量与货币流通速度之积。
4、原始存款:是指银行的客户以现金形式存入银行的直接存款。 5、派生存款:是指由银行的贷款、贴现和投资等行为而引起的存款。
6、存款准备金:是商业银行在吸收存款后,以库存现金或在中央银行的存款的形式保留,用于应付存款人随时提现的那部分流动资产储备。 7、存款准备金率:是存款准备金占银行吸收存款总量的比例。
8、基础货币:是指中央银行能直接控制的,并可作为商业银行存款创造之基础的那部分货币。具体而言,基础货币由商业银行的存款准备金和通货两大部分构成。 9、货币乘数:也称倾向扩张系数,是用以说明货币供给总量与基础货币的倍数关系的一种系数。
二、思考题:
1、什么是基础货币?它对货币供给有何重要影响?
答:从基础货币的来源来看,它是指货币当局的负债,即由货币当局投放并为货币当局所直接控制的那部分货币,是整个货币供给量的一部分。从基础货币的运用来看,它由两部分构成:一是商业银行的存款准备金;二是流通于银行体系之外而为社会公众所持有的现金,即通常所谓的“通货”。
基础货币对货币供给的影响是易见的。在货币乘数一定时,基础货币的规模决定了整个货币供给是的规模。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基础货币的变动不仅引起整个货币供给量的同方向变动,而且还将引起整个货币供给量的成倍变动。具体而言,若基础货币增加,倾向供给量将成倍地扩张;若基础货币减少,则货币供给量将成倍地缩减。由于基础货币能为货币当局所直接控制,因此,在货币乘数不变的条件下,货币当局即可通过控制基础货币来控制整个货币供给量。 2、我国货币供给内生性主要表现在哪里?
答:从我国的实际情况来看,货币供给具有明显的内生性牲,具体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我国中央银行的独立性程度不高,导致货币供给的内生性; 2)商业银行和社会公众的行为影响货币乘数; 3)外汇占款形成基础货币投放的内生性。
3、如果中央银行规定的法定存款准备金比率为10%,有人将10000元现金存入一家商业银行,在没有任何“漏损”的假设下,试说明存款货币的多倍扩张的过程与结果。
答:存款货币多倍扩张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商业银行通过贷款、贴现和投资等行为,引起成倍的派生存款的过程。
1)由题例可知,客户A将10000现金存入一家商业银行甲,甲银行提取准备金1000元(10000*10%),并将剩余准备金9000元全部用于发放贷款。
2)甲银行发放贷款后,取得贷款的客户必将把这笔款项且于支付,而收款人又将把这笔款项存入其开户的另一银行-乙银行。乙银行根据规定提取准备金900元(9000*10%),并将剩余的准备金8100元用于贷款。
3)乙银行发放贷款后,取得贷款的客户必将把这笔款项且于支付,而收款人又将把这笔款项存入其开户的另一银行-丙银行。丙银行根据规定提取准备金810元(8100*10%),并将剩余的准备金7290元用于贷款。
4)此时银行存款由10000元增加到27100元,其中甲银行的10000元是原始存款,乙银行的9000元和丙银行的8100元都是派生存款,因为乙银行的9000元存款是由甲银行的贷款所引起的,丙银行的8100元存款是由乙银行的贷款所引起的。从理论上说,这种扩张将一直进行到全部原始存款都已成为整个银行体系的存款准备
金,从而是任何一家银行都已没有任何剩余准备金可用于贷款为止。
5)多倍扩张将使存款总额增加到原始存款的N倍,这一倍数就是我们通常所谓的存款乘数。
4、什么是货币乘数?货币乘数的决定因素有哪些?
答:货币乘数也称倾向扩张系数,是用以说明货币供给总量与基础货币的倍数关系的一种系数。由乔顿的货币乘数模型可知,货币乘数的决定因素共有以下几个: 1)法定存款准备金比率; 2)定期存款比率; 3)通货比率; 4)超额准备金比例。
5、简述基础货币的投放渠道与决定因素?
答:货币当局投放基础货币的渠道主要有三条:一是直接发放通货;二是变动黄金或外汇储备;三是实行货币政策(其中以公开市场业务为主)。
由基础货币的投放渠道我们可以看出,基础货币的决定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 1)中央银行在公开市场上买进有价证券; 2)中央银行收购黄金、外汇;
3)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现贴现或再贷款; 4)财政部发行通货; 5)中央银行的应收款项; 6)中央银行的其他资产;
7)中央银行在公开市场上卖出有价证券; 8)中央银行的应付款项; 9)政府持有的通货; 10)政府存款 11)外国存款; 12)中央银行的其他负债
在以上12个因素中,前6个为增加基础货币的因素,后6个为减少基础货币的因素,而且这些因素均集中地反映于中央银行的资产负债表上。
第十五章 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
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达到:要求正确掌握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的定义和内容;要求能通过物价水平变化测度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的程度;要求能深入揭示通货膨胀的成因,剖析通货膨胀的社会经济效应,并提出治理通货膨胀的对策和建议;要求能正确分析通货紧缩的成因,全面、合理地评价通货紧缩的社会经济效应,深入理解通货紧缩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 一、概念
1、通货膨胀:是指在不兑换纸币制度和物价自由浮动的条件下,伴随着货币数量
相对于真实产量的过快增加而出现物价水平全面、持续上涨的现象。 2、CPI:是指消费者物价指数,也称生活费用指数,它反映与居民生活有关的商品
和劳务价格变动的幅度。
3、PPI:生产者物价指数,是最古老的价格指数,根据企业所购买商品的价格变化
状况编制,反映了包括原材料、中间产品及最终产品在内的各种商品批发价格的变动,可以衡量各种商品在不同生产阶段的价格变化情形,由于交易量大,供需变动都易引起价格的波动,故具有第三反映价格变化的优点。
4、GDPD:国内生产总值平减指数,是指名义GDP与实际GDP的比率,即按当
年价格计算的国内生产总值与按固定价格计算的国内生产总值的比率。 5、需求拉上轮:是西方经济学界出现最早的通货膨胀理论。该理论认为,通货膨
胀是由于商品和劳务的总需求量超过了社会潜在产出水平从而导致一般物价水平上涨的现象。
6、成本推进论:在总需求不变的情况下,由于生产要素价格(包括工资、租金及
利率等)的上涨,产品成本上升,从而导致一般物价水平持续上升的现象。 7、结构性通货膨胀:是指在总供给与总需求大体处于平衡状态的情况下,由于经
济结构方面的原因所引起的物价持续上涨。
8、收入政策:即以法律手段或说服办法阻止价格、工资、租金、利率、利润率等
的任意提高。
9、指数化政策:即各项收入按照物价指数进行自动调整,使收入得到保障,让预
期因素加剧通货膨胀的作用得以排除,同时又能继续保持价格的信号功能,引导资源合理配置。
10、通货紧缩:是指一般物价水平随时间的推移持续下降的过程,或者是指相对于
一般商品而言的货币价值不断上升的过程。 二、思考题:
1、通货膨胀的类型和传统的衡量指标是什么?
答:根据物价上涨的程度,通货膨胀可以分为以下几种:
1)爬行的通货膨胀:又称温和的通货膨胀,是指物价上涨幅度较小(年通货膨胀率约为2%-3%),速度比较缓慢,但持续时间比较长,短期内不易被察觉的通货膨胀;
2)中度的通货膨胀:是指物价涨幅超过在一位数以内(年通货膨胀率约为5%-10%),但已高于经济的增长速度,物价的变化明显可以察觉的通货膨胀; 3)奔腾的通货膨胀:是指物价涨幅超过两位数(年通货膨胀率约为10%-50%),货币流通速度加快,人们对本国货币失去信任,开始抢购商品、挤提存款或寻找其他保值方式的通货膨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