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等三角形的复习课
——“一线三等角”专题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探索“一线三等角”几何模型并掌握其特征;
(2)能熟练运用 “一线三等角”几何模型证明三角形全等;
(3)能构造和提炼出“一线三等角”几何模型,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经历探究模型的演变过程,体会“从特殊到一般”、“化归”的数学思想方法,发展自己观察、分析和推理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培养学生思考、合作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能熟练运用“一线三等角”几何模型证明三角形全等并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能构造和提炼出“一线三等角”几何模型解决问题.
【教学方法与手段】
教学方法:教师引导学生探究法.
教学手段:借助PPT和几何画板直观演示,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抽象出“一线三等角”的基本模型,体会模型思想,培养学生几何直观素养.
【教学过程】 一、 温故思新,梳理知识
1.如图,要使△ABC ≌△ADC,还需要增加什么条件?依据是什么?
2.如上图,若∠B=∠D=90°, 要使△ABC ≌△ADC ,还需要增加什么条件?依据是什么?
(设计意图:通过2个练习引导学生复习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方法,为学生进行本节课探究做好铺垫.)
二、问题探究,抽象模型
问题1:如图,已知AB=AD,∠C=∠BAD=∠E=90°,点C、A、E共线. (1)图中有哪几对锐角相等? (2)图中△ABC与△DAE全等吗?
问题2:如图,AB=AD,∠C=∠BAD=∠E= 60°,点C、A、E共线.
请思考图中哪几对角相等?有三角形全等吗?
问题3: 如图, AB=AD,∠C=∠BAD=∠E=α,点C、A、E共线. 请思考图中哪几对角相等?有三角形全等吗?
追问:三个图形有什么共同点?(引入“一线三等角”的概括性名称)
(设计意图:通过三个问题从特殊到一般抽象出“一线三等角”模型,让学生在大胆猜想的基础上,说出每一个问题的证明过程,使学生的思维由“量”变产生“质“变.从问题和模型引入本专题,使学生从感性上认识模型,为下一环节抽象模型做好铺垫.)
三、运用新知,变式提升
【例1】在Rt?ABC中,?ACB?90?,AC?BC,直线l经过点C,且AE?l于点E,BF?l于点F.当直线l绕点C旋转到如图1的位置时, ①求证:?AEC≌?CFB;
②试探究AE、BF、EF之间的数量关系,并说明理由.
变式1.当直线l绕点C旋转到如图2的位置时,试探究AE、BF、EF之间的数量关系,并说明理由.
变式2.当直线l绕点C旋转到如图3的位置时,试探究AE、BF、EF之间的数量关系,并说明理由.
(设计意图:例1提炼出“一线三等角”模型证明全等三角形,并通过变式训练进一步感知“一线三等角”模型,提高学生分析理解能力,加深对几何模型的理解,提高学生运用“一线三等角”的几何模型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2】CD是经过∠BCA顶点C的一条直线,CA=CB.E,F分别是直线CD上两点,且∠BEC=∠CFA=∠α.
(1)若直线CD经过∠BCA的内部,且E,F在射线CD上. ①如图1,若∠BCA=90°,∠α=90°,请问BE与CF相等吗?
②如图2,若∠BCA+∠α=180°,请思考①中的结论仍然成立吗?并说明理由.
(2)如图3,若直线CD经过∠BCA的外部,请添加一个关于∠α与∠BCA数量关系的条件 ,使 ①中的结论仍然成立,并说明理由.
(设计意图:例2的设计了三个问题让学生在解决问题中继续感知“一线三等角”的基本模型,同时打破学生对“一线三等角”认识上的封闭性,进一步丰富这种“基本图形”的“外延”,是本节课的亮点,也是难点!)
四、拓展提升,突破难点
如图,已知l1‖ l2‖ l3‖l4, 且平行线之间的距离为1,求正方形ABCD的面积.
(设计意图:让学生构造“一线三等角”的基本模型解决问题,在动手操作和合作交流中发散思维,在思考和作图中领会几何图形的动态美,也让学生在交流互动中养成探索创新的求知精神..)
六、自主小结,悟出方法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设计意图: 通过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让学生悟到几何学习中的基本图形和相关应用,从学习的方法来进行总结.) 七、作业布置,及时巩固 1.如图,AB=AC,DE过直角顶点A,?D??E?90?,则下列结论正确的个数有( )①CD?AE;②?1??2;③?3??4?90?;④AD?BE.
(A)1个 (B)2个 (C)3个 (D)4个 C 3 B4
12DAE
(第1题图) (第2题图) (第3题图)
2.如图所示,直线a经过正方形ABCD的顶点A,分别过正方形的顶点B、D作BF⊥a于点F,DE⊥a于点E,若DE=8,BF=5,则EF的长为 . 3.如图,四边形ABCD是正方形,?CEA??ABF?90?且点E,A,B三点共线,AB=4,则阴影部分的面积是 .
4.如图1,图2,AC⊥BC,AD⊥DE,BE⊥DE,垂足分别为C,D,E,C,D,E三点共线,AC=BC.
(1)在图1中,若AD=2,BE=5,则DE=_________. (2)在图2中,若AD=5,BE=2,则DE=_________.
(第4题图)
5.(选做题)如图,以△ABC的边AB、AC为边向外作正方形ABDE和正方形ACFG,AH⊥BC,垂足为点H,交EG于点M.求证:EM=MG.
(设计意图:针对学生的差异性,作业设计体现难度梯度,第1-4题是必做题以基础为主,重在检查整体学生的掌握情况;第5题是选做题是考察学生的应用能力的题型,重在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重在因材施教.)
【教学设计说明】
本节课采用“温故思新——探究归纳——运用新知——变式拓展”的教学模式.本节课是在学习全等三角形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索“一线三等角”模型并掌握其特征.从已有知识着手生成新的结论,以观察、发现、概括的探究式学习方式,让学生能构造和提炼出“一线三等角”几何模型,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探究新知中经历探究模型的演变过程,体会“从特殊到一般”、“化归”的数学思想方法,发展自己观察、分析和推理能力,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培养学生思考、合作学习习惯,使学生会学、乐学、善学数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