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南通市2021届新高考地理教学质量调研试卷
一、单选题(本题包括20个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
1. 伊朗仅有13 000 km长的铁路,不足公路的十分之一,航空交通发展很快,伊朗政府计划对铁路进行大改造。目前,中国企业参与承建的德黑兰—马什哈德铁路电气化改造项目已经开工,这条铁路将融入伊朗的东西铁路网络,并且成为新丝绸之路的重要组成部分。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伊朗公路交通事故发生频率很高,可能的原因是 A.城市化水平高 C.风沙活动频繁
B.人口密度大 D.行驶速度快
2.伊朗铁路建设落后而航空交通发展较快的原因是
①航空运输成本低 ②地形起伏大 ③沙漠面积广 ④铁路运输连续性差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①④
3.伊朗建设德黑兰—马什哈德段铁路考虑的主要因素是 A.地形 【答案】1.C 2.B 3.D 【解析】 【分析】
1.伊朗城市分布稀疏,人口稀疏,沙漠广布,风沙活动频繁,地形起伏大,公路弯急坡陡,行驶速度慢,因此公路交通事故发生频率很高,C正确。ABD错误。故选C。
2.航空运输成本高,①错误;伊朗地形起伏大,沙漠面积广,铁路建设技术难度大,有利于航空运输发展,②③正确;铁路运输连续性优于航空,④错误。B正确。故选B。
3.德黑兰是伊朗首都,人口多,经济较发达,与马什哈德经济交往和人口流动较为频繁,铁路使用量大,并且此段铁路可纳入新丝绸之路,货运量和客运量更多,所以主要考虑因素是市场,D正确。地形、沙漠
B.沙漠
C.技术
D.市场
属于自然因素,不是主要影响因素,技术只是保证条件,不是决定性因素,C错误。故选D。
2. 下图为2017年中印两国人口年龄结构统计图国际上将20~60岁人口列为主要劳动年龄人口。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与中国相比,2017年印度( ) A.60岁以上人口规模大 C.20岁以下人口比重大
B.主要劳动年龄人口比重大 D.10岁以下人口比重小
2.根据目前人口特点,印度在近几年可能面临的社会问题是( ) A.就业压力大 【答案】1.C 2.A 【解析】
1.结合统计图可以看出,2017年印度60岁以上人口比重比中国低,加之人口总量低于中国,所以60岁以上人口规模较中国小,A错误,同理,主要劳动年龄人口比重低于中国,B错误,10岁以上及20岁以下的人口比重均大于中国,C正确,D错误。故本题选择C。
2.印度人口目前的青少年比重较大,未来劳动力供应相对比较充足,但是就业可能竞争较强,压力较大,60岁以上人口比重小,养老负担较轻,老龄化速度加快也不正确,BCD均错误,A正确。故本题选择A。 3.示意图能反映大气运动状况。下图是“中高纬地区大气环流示意图”,图中甲处所示的气压带是
B.养老负担过重
C.老龄化速度加快
D.劳动力短缺
A.副热带高气压带 C.极地高气压带 【答案】A 【解析】 【详解】
B.赤道低气压带 D.副极地低气压带
甲处气压带气流下沉,应该是高气压带,BD错误;图是“中高纬地区大气环流示意图”,根据图中极锋
的位置可以判断,图中来自甲处的气流在极锋处成为上升气流,说明来自甲处的气流是温暖的暖气团,则甲处高气压带位于中纬度,应该是副热带高气压带,A正确,C错误。故选A。 4.下列地区中,人口合理容量最高的是 A.青藏高寒区 【答案】D 【解析】 【分析】
环境人口容量的影响因素很多.例如,资源丰富程度、科技发展水平、经济发达程度、对外开放程度、人口受教育水平及消费水平等.资源是影响环境人口容量的首要因素.人口合理容量与环境承载力有区别但两者也有正相关的关系. 【详解】
A. 青藏地区海拔高,气温低,生态环境脆弱,人口合理容量小,故不符合题意;
B. 西北干旱区位于我国的西部地区,气候干旱,沙漠广布,环境承载力差,人口合理容量小,故不符合题意;
C. 横断山区位于我国的西南部地区,环境承载力较差,因此人口合理容量较小,故不符合题意; D. 中国西部环境承载力小因此人口合理容量肯定也小。相反我国东部环境承载力大人口合理容量也大。因此长江中下游地区的人口合理容量相对较高,故D正确。 故选D。 【点睛】
人口合理容量是指按照合理的生活方式,保障健康的生活水平,同时又不妨碍未来人口生活质量的提前下,一个国家或地区最适宜的人口数量.
5. 风蚀坑是在地表富含沙源沉积物且具有植被覆盖的地区,以风为动力,并受人类活动等作用影响形成的地貌。下图为青海省某县风蚀坑形状示意图。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B.西北干旱区
C.横断山区
D.长江中下游地区
1.该风蚀坑形成的根本原因是 A.风力强盛 2.甲处物质
A.可延缓风蚀坑扩展速度 C.逐渐堆积,变得越来越厚
B.加速古风成沙出露地表 D.来源于背风坡的粉沙土
B.植被破坏严重
C.粉沙表土深厚
D.坡度较陡
3.推测图示风蚀坑可能发生的变化是 A.风蚀坑不断加深 C.风蚀坑坡度逐渐增大 【答案】1.B 2.A 3.D 【解析】 【分析】
1.本小题考查风蚀坑的根本成因,同时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风力强盛是风蚀坑形成的动力因素,A错误;粉沙土和地表植被对古风成沙起到了很好的保护作用,人类破坏地表植被后,粉沙土活化,古风成沙受风力侵蚀,逐渐形成风蚀坑,B正确;粉砂土覆盖在古风成沙之上,土层较薄,C错误;坡度大小对风蚀坑影响不大,D错误。故选B。
2.本小题考查风沙物质的来源,同时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图文信息的能力。甲处物质是重力作用下坍塌下来的粉沙土,其堆积在风蚀坑的侵蚀凹面处,部分或全面覆盖在古风成沙上,能够保护古风成沙暂时不被侵蚀,但随着堆积物受风力、重力等作用被侵蚀或搬运,古风成沙再次出露地表,遭受侵蚀,故甲处物质可延缓风蚀坑的扩展。故选A。
3.本小题考查外力作用对风蚀坑变化产生的影响,同时考查学生探究和论证地理问题的能力。在该区域植被不断破坏的情况下,单一风蚀坑受风力、重力、流水等外力侵蚀会导致风蚀坑面积不断扩大,并与周边的风蚀坑相连,从而形成成片裸露古风成沙区,古风成沙在风力作用下发生移动,风蚀坑内出现流动沙丘。在风蚀坑发展过程中,重力、风力侵蚀和堆积作用相互作用,风蚀坑的深度、坡度会出现陡缓交替的现象,A、C错误;该区域降水稀少,蒸发旺盛,风蚀坑内不会积水成湖,B错误。故选D。 6.上海昼夜逐日接近等长期间 A.太阳直射点始终由北向南移动 C.南极圈白昼时间逐日变长 【答案】B 【解析】 【详解】
春分或秋分日,太阳直射赤道,全球昼夜等长。因此上海昼夜逐日接近等长期间应是从夏至到春分和从冬至到秋分两个时段。
A、从夏至到春分,太阳直射点由北向南移动;从冬至到秋分,太阳直射点由南向北移动, A错误; B、太阳直射赤道,全球昼夜等长,因此上海昼夜逐日接近等长期间,太阳直射点应逐渐接近赤道。与直射点纬度差越小,正午太阳高度越大,因此上海昼夜逐日接近等长期间,赤道正午太阳高度逐日增大,B正确;
B.赤道正午太阳高度逐日增大 D.上海正午太阳高度逐日减小 B.风蚀坑积水成湖 D.风蚀坑内出现流动沙丘
C、太阳直射点向南移动,南半球白昼逐渐变长。从冬至到秋分,太阳直射点由南向北移动,南极圈白昼时间应逐日变短,C错误;
D、与直射点纬度差越小,正午太阳高度越大;与直射点纬度差越大,正午太阳高度越小。从夏至到春分,太阳直射点由北向南移动,与上海纬度差逐渐加大,因此上海正午太阳高度逐渐变小;从冬至到秋分,太阳直射点由南向北移动,与上海纬度差逐渐变小,因此上海正午太阳高度逐渐变大,D错误。 故选B。
7.在以下人口迁移的事例中,由生态问题引发的是( ) ①三峡库区移民迁往东部沿海 ②宁夏西部农民迁出干旱地区 ③东部知识青年迁入西部边疆 ④陕西南部农民搬离多灾山区 A.①② 【答案】D 【解析】 【分析】
考查人口迁移的因素。 【详解】
人口迁移的原因包括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自然因素包括自然灾害、资源状况等;社会经济因素包括国家政策、地区经济发展差距、战争、婚姻家庭等。三峡库区移民迁往东部沿海,是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就业机会多,经济收入高,故①属于经济因素;东部知识青年迁入西部边疆,是政策因素影响,③属于社会因素;宁夏西部农民迁出干旱地区与陕西南部农民搬离多灾山区,是由于生态环境破坏导致的人口迁移,②④属于生态因素,D正确。故选D。
8.下图甲示意某岛地理位置,图乙表示2016年10月3日至4日某天气系统经过该岛时的天气资料。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B.①③
C.③④
D.②④
1.经过该岛的天气系统是( ) A.冷锋
B.暖锋
C.气旋(台风)
D.反气旋
2.该天气系统中心位于图甲中①地时( ) A.②地大风降温 C.风景区盛行西北风
B.机场附近地区阴雨连绵 D.夏威夷高压在其偏东洋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