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知识点《文言文阅读》《公文类》课后训练【22】
(含答案考点及解析)
班级: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 分数:___________
1.解释下列加点字词(4分)
①是以必得躬历山川 躬: ②斗折蛇行 斗: ③反取病焉 病: ④必如是而后事可举也 举:
【答案】(4分)①亲自,亲身②像北斗星一样③辱 ④成功,办成 【考点】初中语文知识点》基础知识及语言表达》词语 【解析】
试题分析:解释时要注意辨析词义和用法的变化,根据语境判断字词义,比如本题中的“斗”是名词作状语,“病”古今异义。对课文注释中有明确注明的字词要加强记忆。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2.读《捕蛇者说》中的几段文字,完成后面题目。(9分)
①余悲之,且曰:“若毒之乎?余将告于莅事者,更若役,复若赋,则何如?”
②蒋氏大戚,汪然出涕曰:“君将哀而生之乎?则吾斯役之不幸,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也。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自吾氏三世居是乡,积于今六十岁矣,而乡邻之生日蹙。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号呼而转徙,饥渴而顿踣,触风雨,犯寒暑,呼嘘毒疠,往往而死者相藉也。曩与吾祖居者,今其室十无一焉,与吾父居者,今其室十无二三焉,与吾居十二年者,今其室十无四五焉,非死则徙尔,而吾以捕蛇独存。悍吏之来吾乡,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哗然而骇者,虽鸡狗不得宁焉。吾恂恂而起,视其缶,而吾蛇尚存,则弛然而卧。谨食之,时而献焉。退而甘食其土之有,以尽吾齿。盖一岁之犯死者二焉,其余,则熙熙而乐,岂若吾乡邻之旦旦有是哉?今虽死乎此,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又安敢毒耶?” ③余闻而愈悲。孔子曰:“苛政猛于虎也。”吾尝疑乎是,今以蒋氏观之,犹信。呜呼!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小题1】下面哪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或用法相同?(2分) ( )
B.几死者数矣
A.若毒之乎 C.今吾嗣为之十二年
猛浪若奔(《与朱元思书》)广故数言欲亡(《陈涉世家》) D.悍吏之来吾乡
不足为外人道也(《桃花源记》) 良田美池桑竹之属(《桃花源记》)
【小题2】“岂若吾乡邻之旦旦有是哉”和“吾尝疑乎是”两句中的“是”指代的内容是否相同?请作具体说明。(2分)
【小题3】蒋氏说“其余,则熙熙而乐”,但是作者听了蒋氏的陈述后却“愈悲”,对此你是怎么理解的?(2分)
【小题4】文段中蒋氏要表述的主要意思是什么?作者借蒋氏之口极力铺陈其乡邻的生存状况,这样写有什么作用?(3分)
【答案】 【小题1】B(2分)
【小题2】不相同。“岂若吾乡邻之旦旦有是哉”的“是”指的是乡邻们因赋税而面临死亡的威胁。“吾尝疑乎是”的“是”指“苛政猛于虎也”这句话。
【小题3】蒋氏的“熙熙而乐”是将自己与相邻的生活状况比较后产生的.是用“一岁之犯死者二焉”的代价换来的,并不是真正的快乐。(1分)作者“闻而愈悲”的“悲”的不仅是蒋氏了,更为老百姓受赋敛的压迫与危害之深而“悲”。(1分)
【小题4】蒋氏宁愿捕蛇也不愿意交税,或“则吾斯役之不幸,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也”。(1分)与下文蒋氏以捕蛇独存形成对比.突出赋赋敛之毒有甚于蛇的主题。(2分.写出对比和突出主题各1分。)
【考点】初中语文知识点》文言文阅读》散文类 【解析】 【小题1】
试题分析:试题分析:注意题干中的提示,“意义”指字词的含义,“用法”词的变用,哪一点“相同”都可相同都可以。了解文言常用字词多个义项,根据语境判断,或直接判断正确的,或用反选排除法。A项中的“若”一为“你”一为“如”,C项中的“为”一为“做”一为“对”,D项中的“之”一为主谓之间无义一为代词“这”,B项中的“数”都是“多次”的意思,故B对。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小题2】
试题分析:可先把两句具体的翻译一下,然后找到两句语在文中的位置,联系前后文判断“是”的指代。注意本题是要求回答“指代什么”,而不是回答“是”字的意思。 考点:筛选文言文的信息。能力层级为C。 【小题3】
试题分析:仔细阅读短文,抓住蒋氏自述的内容,理解蒋氏并非真的“快乐”,而是“痛苦”,再联系作者的感叹“苛政猛于虎”来理解作者的“悲”。
考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小题4】
试题分析:抓住文中关键句子比如“则吾斯役之不幸,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也”理解乡亲们为什么愿意冒死捕蛇,联系作者的感叹“苛政猛于虎”理解突出主题的作用。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3.【甲】园中无他奇,奇在磊石。前堂石坡高二丈,上植果子松数棵,缘坡植牡丹、芍药,人不得上,以实奇。后厅临大池,池中奇峰绝壑,陡上陡下,人走池底,仰视莲花反在天上,以空奇。卧房槛外,一壑旋下如螺蛳缠,以幽阴深邃奇。再后一水阁,长如艇子,跨小河,四围灌木蒙丛,禽鸟啾唧,如深山茂林,坐其中,颓然碧窈。瓜州诸园亭,俱以假山显,至于园可无憾矣。
【乙】高宗(即乾隆)巡幸至扬州,时江某为盐商纲总,承办一切供应。某日,高宗幸大虹园,至一处,顾左右曰:“此处颇似南海之琼岛春阴,惜无塔耳。”江闻之,亟以万金贿近侍,图塔状。既得图,乃鸠工庀材,一夜而成。次日,高宗又幸园,见塔巍然,大异之,以为伪也。即之,果砖石所成,询知其故,叹曰:“盐商之财力伟哉!” 注:大虹园毁于清末战乱,白塔尚存,即现今扬州瘦西湖白塔。 【小题1】解释下列句中加线的字。(4分) ①缘坡植牡丹、芍药( ) ②卧房槛外 ( ) ③顾左右曰 ( ) ④既得图 ( )
【小题2】与“太祖常劝以读书”中“以”的意义与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以幽阴深邃奇 C.亟以万金贿近侍
B.俱以假山显 D.以为伪也
【小题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4分) ①瓜州诸园亭,俱以假山显,至于园可无憾矣。 ②江闻之,亟以万金贿近侍,图塔状。 【小题4】
【甲】【乙】两文所写内容都与园林建筑有关,但表现的主题不同,请说明。(4分) 【甲】 【乙】
【答案】
【小题1】沿着 栏杆 看 已经 【小题2】C
【小题3】(1)瓜州的众多园林,都是凭借假山而有名的,这样的假山安置于园林中就不会使人感到不满了
⑵江某听了这句话,急忙用万金贿赂乾隆近旁的侍臣,画出塔的形状。
【小题4】甲文主要表现于园的磊石之奇及建筑的幽远意境,抒写作者游园得自然之趣的感受,突出建筑者的高超技艺;乙文主要表现扬州盐商江某的富裕以及他见风使舵、趋炎附势的性格。 【考点】初中语文知识点》文言文阅读》散文类 【解析】 试题分析:
【小题1】“缘、槛”应根据语境理解字的意思,“顾、既”的意思较为固定,分别译为“看”“已经”。
【小题2】例句中的“以”是“用”的意思,即“太祖常常用读书来劝告”,与之用法相同的应是C中的“以”,“用万金贿赂近侍”同样是“用”的意思。
【小题3】翻译时要注意,关键词语的意思必须要落实。两个句子中的的关键词有“以”“显”“图”,“以”为介词,应译为“凭借”,“显”“ 图”都是动词用法,分别译为“出名”“画”。了解了关键字词的意思,把各个词语的意思连缀起来,语意通顺即可。
【小题4】通读可知,前文重在写景,表达对园林之景的喜爱,对技艺的赞叹。乙文重在叙事,讲述扬州盐商江某见风使舵,为讨好皇帝一夜而塔成的故事,表出了对见风使舵、趋炎附势的性格。即两文的主题是不同的。 考点:考查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能力。
点评:要在通读两文的基础上,根据所学文言文知识,理解文章大意,题目涉及到的部分再精读,然后根据要求或提取或概括,得出切题的答案即可。
4.阅读《三人成虎》一文,完成文后题目。(13分)
庞恭与太子将质于邯郸①,谓魏王曰:“今一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曰:“不信。”“二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曰“寡人疑矣。”“三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曰:“寡人信之。”庞恭曰:“夫②市之无虎也明矣,然而三人言而成虎;今邯郸之去③魏也远于市,议臣者④过于三人,愿⑤王察之。”王曰:“寡人自为知。”于是辞行,而谗言⑥先至。后太子罢质,庞恭从邯郸反,竟不得见⑦。 (《韩非子·内储说上》) 【注】①庞恭与太子将质于邯郸:魏国大臣庞恭,将要陪魏太子到赵国去作人质。庞恭:魏国大臣。质:做人质。邯郸:赵国国都,在今河北邯郸市。②夫:语气词,用于句首,表示下文要发表议论。③去:距离。④议臣者:议论我的人。议:议论。这里是非议,说人坏话。臣:庞恭自称。⑤愿:希望。⑥谗言:坏话。⑦竟不得见:庞恭再也没有见到魏王。竟:最终。
【小题1】解释下列句中划线词的意思。(4分) ①王信之乎 ( ) ②愿王察之 ( ) ③庞恭从邯郸反( ) ④后太子罢质( ) 【小题2】与例句中“之”的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3分)( ) 例句:今一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 A.何不试之以足(《郑人买履》) C.观之正浓(《幼时记趣》)
B.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刻舟求剑》) D.故时有物外之趣(《幼时记趣》)
【小题3】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⑴夫市之无虎也明矣,然而三人言而成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昂首观之,项为之强。(《幼时记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4】你从“三人成虎”这个故事中悟出了什么道理?(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小题1】①相信 ②观察,仔细看,明察 ③同“返”,返回 ④结束 【小题1】D
【小题1】⑴集市上没有老虎是明摆着的事,但是有三个人说有老虎,就变成真的有老虎了。 (2分)⑵仰起头来观赏这种景象,脖颈因此都僵硬了。(2分)
【小题1】“谣言重复多次就会使人信以为真”或”不要轻信谣言”等,意思接近即可。 【考点】初中语文知识点》文言文阅读》历史事件类 【解析】
【小题1】试题分析:(1)“信”是动词,为“相信”的意思;(2)“察”古今义不一样,古义:仔细看,今义:察看,监察。(3)“反”为“通假字”,同“返”。(4)“罢”一词多义,有“结束、罢了”等意思,此处指“结束”的意思。
考点:本题考查对文言字词的理解的理解能力。
点评:文言实词的考查,最常见的命题形式是,指定文中若干个词让考生作解释。要求解释的词,一般为常见实词,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往往是命题的重点,当然也应该成为同学们备考的重点。在理解时,除了根据具体的语境,还要注意一些字的特殊用法。 【小题1】试题分析:“之”用法很多,有“动词、助词、结构助词”等。A、代词,B、代词,C、代词,D、结构助词。例句“之”的用法为“代词”。根据题意,选“D”。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虚词的理解能力。
点评:“之”“于”“而”“以”“其”“为”“乃”“焉”等,我们要根据这些文言虚词的不同用法,结合例句进行归类积累,在此基础上才能有把握地完成虚词题。同学们不妨通过卡片的形式,识记常见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小题1】试题分析:翻译(1)时,注意“夫为句首语气词,之为助词无意义,而是表转折的意思”等重点字的意思;翻译(2)句时,注意“两个之代的内容”以及“强”为“通假字即可。有时在翻译句子时,还要注意语序、省略成份等。。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语句的能力。
点评:文言翻译是文言文阅读的必考题。文言翻译的标准是三个字:信、达、雅。对于初中生而言,能达到前两个标准“信”(准确无误)和“达”(通顺流畅)就很不错了。因为中考要求文言翻译要直译,讲究字字落实,特别是对关键词语的理解、特殊句式的判断要求较高。
【小题1】试题分析:根据(一人言市有虎---不信;二人言市有虎---寡人疑矣;三人言市有虎---寡人信之)以及“后太子罢质,庞恭从邯郸反,竟不得见”这一部分的内容分析出“谣言重复多次就会使人信以为真”这一道理。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体现道理的能力。
点评:本题重在考查学生对文言文写作意图的领悟能力。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读懂故事,然后对故事进行分析,归纳,从中悟出一定的道理来。
5.荀攸字公达。祖父昙,广陵太守。攸少孤。及昙卒,故吏张权求守昙墓。攸年十三疑之谓叔父衢曰此吏有非常之色殆将有奸!”衢寤,乃推问,果杀人亡命。由是异之。何进秉政,征海内名士攸等二十余人。攸到,拜黄门侍郎。董卓之乱,关东兵起,卓徙都长安。攸与议郎郑泰、何顒、侍中种辑、越骑校尉伍琼等谋曰:“董卓无道,甚于桀、纣,天下皆怨之,虽资
强兵,实一匹夫耳。今直刺杀之以谢百姓,然后据毅、函,辅王命,以号令天下,此桓、文①之举也。”事垂就而觉②,收顒、攸系狱,顒忧惧自杀,攸言语饮食自若,会卓死,得免。 (选自《三国志·魏书》)
【注】①桓、文:齐桓公、晋文公,春秋时霸主。②事垂就而觉:事情接近成功的时候被发觉了。
【小题1】下列句中的划线词与“董卓无道”中的“道”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任重而道远 C.大道之行也
B.不足为外人道也 D.未至,道渴而死
【小题2】用“/”为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2分) 攸 年 十 三 疑 之 谓 叔 父 衢 曰 此 吏 有 非 常 之 色 殆 将 有 奸 【小题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2分) 【小题4】从选文看,荀攸是一个怎样的人?(2分)
【答案】 【小题1】C
【小题1】攸年十三/疑之/谓叔父衢曰/此吏有非常之色/殆将有奸
【小题1】荀攸言谈吃喝都很自如,适逢董卓被处死,他的罪名得以免除。(“会”必须译出) 【小题1】善于观察、有勇有谋、临危不惧(写出任意两个即可) 【考点】初中语文知识点》文言文阅读》人物传记类 【解析】
【小题1】C中与例句都是“政治上的理想”。
【小题1】学生应了解文言的句读知识,学会有感情的朗读文言文,培养语感并能根据句子中词语的意思含义来划分句子节奏。
【小题1】这是考查对文言文句子的理解和翻译。学生理解和翻译文言文中的句子,要注意句子中关键性词语,了解句子间隐含的语意关系、有关的指代以及与本句有关的文中的其他信息。翻译力求表达准确为好。其中“自若、会”等重点词语要理解准确。
【小题1】这考查的是对人物的评价。学生通过感知文本内容,继而理解文本的中心主题以及和人物的思想性格特征。学生学会结合文本内容来进行具体分析能从原文中找出依据。
6.)齐王筑城(8分)
齐王一日临朝,顾谓侍臣日:“吾国介于数强国间,岁苦支备①,今欲调丁壮,筑大城,自东海起,连即墨,经大行,接轩辕,下武关,逶迤四千里,与诸国隔绝。使秦不得窥吾西楚不得窃吾南韩魏不得持吾之左右岂不大利耶?今,百姓筑城,虽有少劳,而异日不复有征戍侵虞之患,可以永逸矣。闻吾下令,孰不欣跃而来耶?艾子对日:今旦大雪,臣趋朝,见路侧有民,裸露僵踣②,望天而歌。臣怪之,问其故。答日:‘大雪应候③,且喜明年人食贱麦,我即今年冻死矣。’正如今日筑城,百姓不知享永逸者当在何人也。 (选自苏轼《艾子杂说》,题目为编者所加)
【注释】①支备:调度战备。支,调度、支付。②踣:跌倒。③应侯:顺应时令。 【小题1】解释下列句中划线的词。(4分) (1)岁苦支备( ) (2)虽有少劳( ) (3)而异日不复有征戍侵虞之患( )(4)臣怪之( ) 【小题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2分) 闻吾下令,孰不欣跃而来耶?
【小题3】通过艾子的话,作者想要告诉人们一个什么道理?(2分)
【答案】
【小题1】每年 劳累(劳苦) 隐患(祸患) 对……感到奇怪(每词1分,共4分) 【小题1】(老百姓)听见我下达这个命令,谁有不欢欣踊跃地前来参加呢?
【小题1】办事情,想问题,在考虑长远利益的基础上,也要考虑眼前利益,要把二者结合起来。(3分。如果写成“既要有远大目标,又要从实际出发,这样才能利国利民”也得满分;如写成“要关心老百姓的疾苦”只得1分)
【考点】初中语文知识点》文言文阅读》散文类 【解析】
【小题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词语意思的能力。理解文言词语意思的时候,除了要根据具体的语境,还要注意一些字的特殊用法,比如”怪“的意思就为“对……感到奇怪”。
【小题1】本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语句的能力。翻译句子时,除了要注意“闻、孰、以、跃、耶”等重点字,有时还要补充出句子的省略成份,同时还要保证整个句子的完整性与准确性。 【小题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结合“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相结合”这个角度来理解文章告诉人们的道理即可。
7.锡饧不辨
明名医戴原礼尝至京,闻一医家术甚高,治病辄效,亲往观之。见其迎求溢户,酬应不暇。偶一求药者既去,走而告之曰:“临煎加锡一块。”原礼心异之,问其故。曰:“此古方尔。”殊不知古方乃饧字,饧即糯米所煎糖也。嗟乎!今之庸医妄谓熟谙古方,大抵不辨锡饧类耳!
【注释】①饧(táng):同“糖”。②戴原礼:人名。③迎:迎接他出诊的人。溢:满。 【小题1】解释下列划线的词(4分)
(1)偶一求药者既去( ) (2)原礼心异之( ) 【小题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3分) 闻一医家术甚高,治病辄效,亲往观之。____________
【小题3】文中的医家“庸”的具体表现是_____________。(用自己的话回答,2分) 【小题4】读了这个故事,你得到的启示是_____________。(3分)
②
③
①
【答案】
【小题1】(1)离开(2分) (2)对……感到奇怪(2分)
【小题1】(戴原礼)听说有一个医生医术非常高明,治病立即见效,于是亲自去察看情况。 【小题1】分不清医书的“锡”和“饧”两个字,指导病人煎药时将“加糖”说成“加锡”。
【小题1】我们在工作和学习中不能自以为是、一知半解、不懂装懂,否则就会造成工作和学习的失误。 我们不能不辨是非、听信传言、盲目从众,否则会给自己带来重大损失。(3分) 【考点】初中语文知识点》文言文阅读》散文类 【解析】
【小题1】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认知能力。结合具体的语境来理解即可,有时还要注意加点字的特殊用法。注意 (2)为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各个加点词的意思有的取其常用意,有的需要从从课文中迁移过来。
【小题1】本题考查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翻译句子时注意关键字、语序,有时还要补出舍去的主语才行。翻译时注意“闻、辄”等字,还要补出省略的主语(戴原礼)。
【小题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根据“临煎加锡一块”“殊不知古方乃饧字,饧即糯米所煎糖也”这两句话来分析“庸”的具体表现。
【小题1】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根据医生的“庸”在谈启示即可。
8.鲁人有好钓者
鲁人有好钓者,以桂为饵,锻黄金之钩,错以银碧,垂翡翠之纶,其持竿处位即是,然其得鱼不几矣。故曰:“钓之务不在芳饰,事之急不在辩言。” 【注释】① 错:镶嵌。 ② 纶:钓鱼绳。 ③ 是:正确。 【小题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2分) 钓之务不在芳饰,事之急不在辩言
【小题2】读了这则寓言,你受到什么启发?(2分)
【答案】
【小题1】钓鱼的关键不是漂亮的装饰,事情是否急迫不在于说辞。 【小题1】做事情不能片面追求形式,要讲求实效。 【考点】初中语文知识点》文言文阅读》散文类 【解析】
【小题1】本题考查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翻译句子时注意关键字、语序,有时还要补出舍去的主语才行。
【小题1】本题考查理解文章主旨的能力。根据文章的内容来谈启发即可。
①
②
③
9.阅读下面语段,回答问题。(10分)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緼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小题1】解释下面句子中划线词的意思。(2分)
(1)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 (2)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 (3)俟其欣悦,则又请焉( ) (4)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 ) 【小题2】下列各组句中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B.当余之从师也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 C.以是人多以书假余河曲智叟亡以应 D.足肤皲裂而不知佣者笑而应曰
【小题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在文中的意思。(4分) (1)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 (2)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
【小题4】下列各项内容全都体现作者学习生活艰苦的一组是( )(2分) ①家贫,无从致书以观 ②足肤皲裂而不知 ③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 ④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 ⑤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⑥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 ①②③⑤ B.②④⑤⑥ C.①②④⑥ D.①③④⑥
【答案】
【小题1】(1)跑 (2)最终、终于 (3)等待 (4)提出 【小题1】B
【小题1】(1)前辈德高望重,门人学生挤满了他的房间,他的言辞和态度从未稍有委婉。(2)同学舍的求学者都穿着锦绣衣服。戴着红缨装饰成的缀着珠宝的帽子,腰间挂着白玉环。 【小题1】C
【考点】初中语文知识点》文言文阅读》散文类 【解析】
【小题1】此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结合具体语境理解词义即可,有时还要注意词语的特殊用法。
【小题1】B项均为在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A项分别译为“向”“在”;C项分别译为“因”“用来”;D项分别为转折关系连词,表修饰关系。
【小题1】本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文的能力。要求具有落实重点词语的能力,不能遗漏,同时要与上下文连贯,有时还要补出省略的主语,同时要抓住其中的关键字,比如:填、被、朱缨宝饰、腰等字。
【小题1】本题考查理解文章的能力。解答此题时,理解文章大意的基础之上加以概括即可。
10.阅读《三峡》一文,回答下面题目(18分)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小题1】解释下列划线的词语。(4分)
(1)略无阙处( ) (2)沿溯阻绝( ) (3)或王命急宣( ) (4)飞漱其间( ) 【小题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6分) (1)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2)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小题3】根据选文内容理解填空。(4分)
“清荣峻茂”四字状四物:以“清”字状_________,以“荣”字状___________,以“峻”字状____________,以“茂”字状_________________。
【小题4】文章结尾引用了渔者的歌词,有什么作用?(4分)
【答案】
【小题1】(1)通“缺”,中断(2)逆流而上(3)有时(4)冲刷
【小题1】(1)如果不是在正午、半夜的时候,连太阳和月亮都看不见(2)即使骑着骏马,驾着疾风,也不如它快 【小题1】水 树 山 草
【小题1】衬托“晴初霜旦”之时“林寒涧肃”的凄凉情景渲染萧瑟气氛 【考点】初中语文知识点》文言文阅读》散文类 【解析】略
1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屈原者,名平,楚①之同姓也.为楚怀王左徒②.博闻强志③,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王甚任之。上官大夫与之同列,争宠而心害其能.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④,屈平属草稿未定,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因谗之曰:“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每一令出,平伐③其功,曰以为‘非我莫能为’也。”王怒而疏屈平。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离骚者,犹离忧也.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 (节选自《屈原列传》)
【注】①〔楚]指楚国王室。②[左徒]楚国官名,是一种官阶较高的职官,次于令尹,相当于上大夫.③〔志〕同“记”。④〔造为宪令〕制定国家的法令。⑤〔伐〕自我夸耀。 【小题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2分) A.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疾:生病
B.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直:正直 C.离骚者,犹离忧也离:同“罹”,遭遇,遭受 D.娴于辞令娴:娴熟、擅长
【小题2】、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 (3分) (2) 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 (3分)
【小题3】、通读选文,谈谈屈原遭受上官大夫谗言的原因有哪些?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屈原是一个怎样的人?(4分)
【答案】
【小题1】( A ) (2分)
【小题1】(1)竭尽忠心和智慧来侍奉他的君主,遭到小人离间,可以说是处境艰难了。(3分)(译出大意计1分;落实“智”“穷”意思的各计 1 分 )
(2)诚信却被怀疑,忠贞却被诽谤,能没有怨愤吗? (3分)(译出大意计1分;落实“而”“谤”意思的各计 1 分 )
【小题1】才华横溢、耿直方正、真心为国,不肯和他们同流合污而遭遇妒忌,而遭受谗言。可见,屈原是一个刚正不阿、不趋炎附势的爱国志士。(4分) 【考点】初中语文知识点》文言文阅读》人物传记类 【解析】【小题1】 A 、 疾:恨、痛心。
【小题2】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的翻译能力。做这类题时应注意:1、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关键词语要翻译准确,力求做到“信”“达”“雅”。2、要注意文言句式的特点,翻译时还原成现代汉语语序。3、要注意语句整体的通顺完整。
(1) 智:智慧,以:来,穷:处境艰难,句子通顺。 (2) 而:却,见:被,被动句,谤:诽谤,句子通顺。
【小题3】屈原具有杰出的才能:“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端方正直的品格,不同流合污而遭妒忌:“屈平属草稿未定,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上官大夫“争宠而心害其能”。可见,屈原是一个刚正不阿、不趋炎附势的爱国志士。
12.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小题。
晏子使楚。楚人以晏子短,为小门于大门之侧而延晏子。晏子不入,曰:“使狗国者,从狗门入。今臣使楚,不当从此门入。”傧者①更道②,从大门入。见楚王,王曰:
“齐无人耶?使子为使。”晏子对曰:“齐之临淄三百闾②,张袂④成阴,挥汗成雨,比肩继踵而在,何为无人?”王曰:“然则何为使子?”晏子对曰:“齐命使,各有所主。其贤者使使贤主,不肖者使使不肖⑤主。婴最不肖,故宜使楚矣。”
【注】:①傧者:接引宾客的人。②更道:改变道路。③闾:古代二十五家为一闾。④袂:衣袖。⑤不肖:不才。
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①楚人以晏子短,为小门于大门之侧而延晏子。 ②然则何为使子?
【答案】①楚国人因为晏子个子矮小,就在大门旁边设置了一个小门来接见晏子。(2分。“以”、“延”字解释必须正确,“于大门之侧”翻译顺序应正确,每错1处扣1分,扣完2分为止。) ②既然如此,那为什么要派遣你来呢?(2分。“然”、“则”、“何”、“使”、“子”字解释必须正确,每错1处扣1分,扣完2分为止。)
【考点】初中语文知识点》文言文阅读》历史事件类
【解析】参考译文:晏子出使到楚国。楚国人因为晏子个子矮小,就在大门旁边设置了一个小门来接见晏子。晏子不进,说:“出使到狗国的人,才从狗门进。现在我出使到楚国,不该从这个门进。”接待他的人改变了引导的方向,让他从大门进。晏子朝见楚王,楚王说:“齐国没有人了吗?(竟)派你做使臣。”晏子回答说:“齐国的临淄有三百闾的人口,张开袖子能遮住太阳,挥洒汗水如同下雨,人们肩并肩,脚挨脚,怎么能说没有人呢?”楚王说:“既然如此,那为什么要派遣你来呢?”晏子回答说:“齐国是按国家派遣相当的使者,各自都有担负的使命。贤者出使君主贤明的国家,不贤者出使君主不贤明的国家。我晏婴最不贤,所以适合出使楚国。”
13.(一)阅读下面选文,然后回答问题(17分) 【甲】 误认
卓茂①尝出门,有人认其马。茂问之曰:\子亡马几何时矣?\对曰:\月余日矣。\茂有马数年,心知非是,解以与之,而自挽车去。将去,顾而谓曰:\若非公②马,幸至丞相府归我。\他日马主别得亡马乃诣丞相府归马。 [注] ①卓茂:人名。 ②公:对人的尊称。 【小题1】.用\给下面句子断句。(2分) 他 日 马 主 别 得 亡 马 乃 诣 丞 相 府 归 马 【小题2】.解释文中划线的词语(2分)
(1)归( ) (2)诣( )
【小题3】.翻译\心知非是,解以与之\一句的意思。(2分) 【小题4】.卓茂问\子亡马几何时矣\的用意是什么?(1分)
【小题5】.这件小事表现了卓茂 的品质,表现了\马主\的品质。(2分)
【答案】
【小题1】他 日// 马 主 别 得 亡 马// 乃 诣 丞 相 府 归 马 【小题1】⑴还,归还 ⑵往,到……去
【小题1】心里明白这个人不辨是非,但还是解下马给他。 【小题1】想确认马是谁的。 【小题1】仁厚(宽厚、宽容) 诚实
【考点】初中语文知识点》文言文阅读》人物传记类 【解析】略
14.(一)阅读下面两则古诗文,完成5--9题(14分)
甲: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节选自《战国策·邹忌讽齐王纳谏》)
乙:吴王欲伐楚,告其左右曰:“敢有谏者,死!”舍人①有少孺子②者,欲谏不敢,则怀丸操弹,游于后园,露沾其衣,如是者三旦③,吴王曰:“子来何苦沾衣如此?”对曰:“园中有树,其上有蝉,蝉高居悲鸣饮露,不知螳螂在其后也!螳螂委身曲附④,欲取蝉而不顾知黄雀在其傍也!黄雀延颈欲啄螳螂而不知弹丸在其下也!此三者皆务⑤欲得其前利而不顾其后之有患也。”吴王曰:“善哉!”乃罢其兵。
【注】①舍人:门客:指封建官僚贵族家里养的帮闲或帮忙的人。②小孺子:年轻人。③三旦:三天。④委身曲附:变着身子紧贴着树枝。⑤务:一心,一定。 【小题1】.请从两篇短文中各找出(归纳)一个成语。(2分)
【小题2】.与“则怀丸操弹,游于后园”中加点字“于”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皆以美于徐公 C.管夷吾举于士
B.奉命于危难之间
D.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
【小题3】.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2分)
(1)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面刺:
(2)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期年: 【小题4】.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6分,每小题3分) (1)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译: (2)此三者皆务欲得其前利而不顾其后之有患也。
译: 【小题5】.请比较两篇短文的相同点。(2分)
(1)从进谏方式看,邹忌与少孺子: (2)从进谏结果看,威王与吴王:
【答案】
【小题1】门庭若市或从谏如流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小题1】B
【小题1】(1)当面指责 (2)满一年(“一年”也可)
【小题1】(1)能够在公共场所批评议论我的过错,并且传入我的耳朵的人,受到下等的奖赏。(译对大意得1分,“谤讥”“闻”译对得1分) (2)这三者都一心想得到他们眼前的利益,却没有顾及他们后面的祸患。(译对大意得1分,“前”“顾”译对各1分)
【小题1】(1)都采用设喻(类比、讽谏)的方式,委婉含蓄地指出君王的过失。(2)都能接受进谏,并付诸行动。
【考点】初中语文知识点》文言文阅读 【解析】略
15.阅读下面文言文
管仲、隰朋从于桓公而伐孤竹①,春往而冬反,迷惑失道②。管仲曰:“老马之智可用也。”乃放老马而随之,遂得道。行山中无水,隰朋曰:“蚁冬居山之阳,夏居山之阴,蚁壤一寸而仞有水。”乃掘③地,遂得水。 注释:
①管仲、隰(xī )朋:皆齐桓公时大臣,帮助桓公成就了霸业。孤竹:古国名。 ②迷惑失道:迷路而找不到归途。 ③掘:挖。
【小题1】解释加横线的词 (1)春往而冬反( ) (2)迷惑失道( ) (3)遂得水( )
【小题2】翻译
蚁冬居山之阳,夏居山之阴。
【小题3】文中故事是成语 的来历,现比喻
【答案】 【小题1】 1.通“返”,返回 2.道路 3.找到
【小题2】蚂蚁冬天住在山的南面,夏天住在山的北面。 【小题3】老马识途 有经验, 能带领新手工作 【考点】初中语文知识点》文言文阅读 【解析】 试题分析:
【小题1】先要大致了解文章内容,弄清句子的意思,根据句意和对文言常用词的掌握来判断字词义。解释时要注意辨析词义用法的变化,如本题“反”通“返”返回。要根据语境仔细辨析。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小题2】疏通全文,在全文语境中大致了解句子的意思,翻译要要做到三点,原意不能改变,关键字词要译准确,句子要顺序。本题要解释清楚关键词语有:“阳”“阴”,最后疏通句子。 考点:理解或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小题3】疏通全文,把握文章内容,理清文章的故事,根据故事内容,结合平时成语的积累判断作答,
考点:理解文言文内容要点。能力层级为理解B。 【翻译】
春秋时代,有一次,管仲和隰朋跟随齐桓公出征孤竹国,春天去,冬天回,归途中迷失了道路。管仲说:“可以让老马发挥作用了。”于是让几匹老马在前面走,队伍跟在后面,终于找到了道路。走在山里,队伍找不到水喝。隰朋说:“蚂蚁冬天住在山南,夏天住在山北,只要顺着蚂蚁窝向下挖就会找到水源。”果然挖到了水。象管仲这样能干、隰朋这样聪明的人,也知道要向老马和蚂蚁学习,可是今天有许多人,不知道自己知识浅薄,也不愿向别人学习,不是错得很厉害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