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 - 专业文书写作范文服务资料分享网站

科教版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册教案集 

天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都有根、茎、叶节 叶片形状不一样 ?? ?? 课 外 活 动 生 成 预 见 课 堂 评 估

选定一棵自己喜欢的大树,在课外继续观察,并把自己的意外发现都记录下来。 学生对大树的观察方法可能会提出“用眼看、耳听、手摸“等方法,在此基础上老师样引导学生我们还可以用工具来帮助我们观察。对于记录的方法要引导学生懂得可以用文字、实物绘画等方法进行记录。 1. 对学生说出的观察树木的方法做出合理的评价,并适当加以指导。 学生能否根据观察到不同大树的特点得出树木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⒊大树和小草

一、教材简析:

《大树和小草》一课在“植物”单元中处在承上启下的过渡位置,教材由“认识周围一些常

见的小草”“比较大树与小草的相同和不同”“利用维恩图比较结果”三个活动组成,在活动中是先从单一的小草入手,让同学了解小草的特点,并用简图等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描述,更进一步了解小草的知识,然后安排了大树和小草的比较,主要比较三个方面:茎的比较、果实的比较、叶的比较。大树和小草的形态特征区别非常明显,生在比较过程中能够很容易体会到两个个体之间的巨大区别,从而建立起草本植物和木本植物概念的建立。在此基础上再用列举法给出草本植物和木本植物的概念。最后用一个维恩图把学生观察比较的结果进行梳理形成比较明确的概念,并显示出这些概念之间的关系,从而清晰的显示出大树和小草的异同,达到了教学目的。

二、教学背景:

学生一般对高大的树木有较深的印象,而对路旁的小草关注不多,大多数学生甚至叫不出一种小草的名字。其次,他们的心理和生理水平还不可能从事较为独立、完整的科学探究,所以师让学生利用各种感官进行细微的观察、比较、逻辑思考进行探究活动。当然还需要教师的特别方法,如用表格归纳法、画维恩图法等,以促进学生的多方面发展。

三、教学设计: 教 学 (一)科学概念: 小草和大树一样,具有生命体的共同特征。 大树和小草的主要不同之处在于植株的高矮、茎的粗细和质地。 大树和小草都有生长在土壤中,都有绿色的叶,都会开花结果,都需要水分、阳 6

目 标 光和空气。 科学词汇:草本植物、木本植物、根、木质茎、草质茎、叶、开花结果、水分、阳光、空气 (二)过程与方法: 能用简图画出小草的主要形态特征,能看懂维恩图的表达方式。 科学方法:观察比较、记录整理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会小草和大树一样,是一个个活生生的生命体,养成爱护小草、不践踏小草的习惯。 核心价值观:生命体的共同特征认识。 教学重难点 学重点:找小草与大树的相同点,体会陆生植物生命体的特征。 教学难点:看懂维恩图的表达方式。 教具 教学 准备 课件、小黑板3块、录音机、歌曲《小草》 学具 说明与提醒 采集工具、放大镜、小刀、1、使用工具时注意安全 科学观察记录表 教 学 流 程 描述看到过的 探究小草的 探究大树和小草的 小草 特点 异同 活 动 过 程 基 础 设 计 一、激趣导入引出问题 1、谈话:同学们,老师今天有个问题向大家请教,你们愿意帮助老师吗?你们见过树吗? 学生:见过 2、播放课件:谁能帮老师描述一下这几棵大树?(古松、五叶枫、银杏树) 3、你们发现这几棵古树有什么共同的特征吗? (小黑板1)适时板书:根、茎、叶等 4、师:同学们描述得非常准确,看来大家都是观察事物行家,对吗?那么,大家注意过我们上学的路边、操场的边上、教室后面的山坡上,除了树还有什么? 学生:有草 5、师:谁能描述一下你看到的小草? 学生交流 个 性 设 计 7

6、师:我们要想全面、准确地描述小草的特点,需要怎么办? 学生:仔细观察 二、观察探究草的特点(户外) 1、师:今天老师想请大家到室外去观察你喜欢的小草,在观察之前需要做什么准备、需要哪些材料? 小组讨论、制定活动计划 2、老师为大家准备了一些材料和工具。(学生领取材料) 温馨提示:a、注意安全 b、观察有序小组互助 c、保护好花草树木 d、采集样本 3、教师到各观察点巡视:参与活动作必要指导。 10分钟后,将学生集中到有树有草的阴凉处。 4、展示探究成果。 生出示观察标本、展示科学记录表,汇报观察结果。 5、教师有选性的板书(小黑板3):创建不同小草特征的维恩图。 总结归纳小草的主要特征:根、茎、叶、果实 三、探究大树和小草的异同 1、师:我们来轻松一下,听一首歌。有一个小的要求:歌中都唱到了什么?好吗? 播放歌曲《小草》 2、组织汇报:倾听别人的发言、不要重复别人的内容。 学生汇报 3、师:小草除了没有树高以外,小草和大树还有哪些不同点和相同点? 学生交流 4、教师板书交流的要点,根据讨论结果,回顾不同小草特征的维恩图,师生共同完成有关小草与大树特征的维恩图。 (边总结边将1、3号小黑板上大树与小草的共同特征移到2号小黑板上) 四、拓展应用 1、师:同学们,除了我们已经研究了的树和草以外,你还想研究哪些植物? 学生交流 2、你能按照我今天的研究方法,试着去研究你喜欢的植物吗?(教师不强行指定研究项目,研究水生植物更好) 8

板 书 设 计 课外活动 生成预见 课堂 大树 和 小草 粗、硬、高大 茎 细、软、矮小 大、少 果实 小、多 木本植物 叶、种子、 草本植物 都需要土壤阳光 水、有生命 研究1-2种自己喜欢的植物。 学生可能在观察活动和记录过程中会遇到困难,教师要加强巡视并作必要指导。 1、 学生能否运用自己的语言正确地描述出大树和小草的异同。 评估 2、 学生能否认识到大树和小草一样,具有生命体的共同特征。

⒋观察水生植物

一、教材简析:

本课安排的水生植物与前面所学的陆生植物相对应,从植物生存的不同环境展示不同的植物个体,体现植物的多样性。现存的各种水生显花植物,是由陆生植物再度退回水域的次生现象。水生植物分成三个类型,如金鱼藻全株沉没于水中,叫做沉水植物;水葫芦、浮萍的植株的叶片漂浮于水面,叫浮水植物;水花生植株的一部分挺出水面,称之为挺水植物。水花生还可以在陆地上生长。

教科书第10页安排了四种常见的水生植物:水葫芦、金鱼藻、水花生和浮萍。每一种水生植物由它们的生存环境和特写组成。其中水葫芦、水花生和浮萍采用的是自然环境的照片,金鱼藻采用的是水族箱的环境,右上圆圈里两株水生植物中,左边一株就是金鱼藻。 本课主要认识水葫芦和金鱼藻,因此教科书中用“水葫芦和金鱼藻是两种常见的水生植物”来表述,而画面中间有一句话“我还认识水花生、浮萍”,意思是学生仅仅认识水葫芦和金鱼藻是不够的,在可能的情况下,可以认识更多的水生植物,如水花生、浮萍、莲、菱、菖蒲、茭白等。认识这些水生植物,是建立在学生的经验基础上的,并不是在课堂上一次完成,应该在课外请父母帮助继续认识水生植物。

教科书第11页的上半部分是两个活动,一是观察水葫芦和金鱼藻的形态;二是探究水葫芦浮在水面的秘密。观察水葫芦和金鱼藻的形态结构,仍然采用画简图的方式进行描述,

9

这是一项观察描述的要求,贯穿在本单元之中。探究水葫芦浮在水面的秘密,是在观察中产生的问题,实际上这两个活动是连在一起的,当学生把水葫芦和金鱼藻放入水中,观察它们的形态时,会很自然地提出一个问题:水葫芦能浮在水面的秘密在哪里?教科书提供了剖开叶柄的水葫芦的照片,叶柄中部有膨大如葫芦状的海绵体气囊,提示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动手探究这个问题。

教科书第11页下半部分是总结本课的观察研究结果。水葫芦和金鱼藻的相同点,指向水生植物的共同特点和生长需要,也是生命体特征的总结;水葫芦和狗尾草的比较,代表了水生植物和陆生植物的比较,总结出的结论,为建立植物的共同特点打下基础,实际上也指向植物生命体的特征。

二、教学背景:

不同的环境中生存的植物形态是不同的,植物都会适应生存的环境。水生环境和陆生环境是两种非常典型的生存环境。对植物来说,水生环境下的生存需要有相应的形态结构,这也就显示了植物的多样性。

多样性是植物的个体独特面貌的体现,多样性背后仍然蕴涵植物具有生命体的共同特征。本课的设计仍然围绕生命体这个核心概念展开。

相比较陆生植物而言,学生对水生植物的认识更少,因此需要认识几种常见的水生植物,然后对其中的一两种水生植物进行细致观察,了解它们的形态结构,探索水生植物能够浮在水面的秘密,这对学生认识水生植物、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很有好处。

教科书设计了四个活动,一是认识常见的水生植物;二是观察两种水生植物并用简图画下来;三是探究水葫芦能浮在水面上的秘密;最后是总结水生植物的共同特点、水葫芦和狗尾草的相同和不同,这些总结的共同特点都指向本单元的核心概念:生命体的特征。

三、教学设计: (一)科学概念 1、水葫芦叶柄部位膨大的海绵体充满空气是浮在水面上的原因。 2、水生植物都有根茎叶等器官,它们的生长需要水分、阳光和空气。 教 学 目 标 科学词汇:水生 陆生 (二)过程与方法 1、用简图画出水生植物的主要形态特征,能看懂维恩图的表达方式。 2、在观察中提出问题,探究水葫芦浮在水面的秘密。 科学方法:观察 比较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研究水生植物的兴趣,体会到水生植物也是一个个活生生的生命个体。 核心价值观:培养研究水生植物的兴趣 教学重难重点:利用维恩图总结水生陆生植物作为生命体的共同特征。 难点:探究水生植物适应水生环境的结构特点。 10

科教版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册教案集 

都有根、茎、叶节叶片形状不一样????课外活动生成预见课堂评估选定一棵自己喜欢的大树,在课外继续观察,并把自己的意外发现都记录下来。学生对大树的观察方法可能会提出“用眼看、耳听、手摸“等方法,在此基础上老师样引导学生我们还可以用工具来帮助我们观察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8z9ar46rrm38ccg96pcc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