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选读之孝道 教学设计 瑞安第五中学 苏海霞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理解《<论语>选读·克己复礼》中关于孝道的论述。 2、过程与方法: 在合作探究中领悟经典要义。
3、情感态度价值观: 吸收孔子思想中“孝道”的精华,争做一个真正孝敬父母的孩子。
教学重点 : 分析概括《论语》中“孝道”的内涵,孝为仁之本。 教学难点 : 学习孝道,体会其现实意义。
教学方法 : 探究阅读法,使学生对《论语》中的孝道有较全面的了解。 教具准备 :多媒体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百善孝为先,你是怎样理解这个“孝”字,对待父母你觉得怎样做才算是孝呢?请几位同学谈谈你的看法。
让我们走进经典,走进《论语》,看看圣人孔子是如何诠释“孝”的含义的! 二、品读解意孔子“孝”的内涵
(一) 子夏问孝
《论语?为政篇》:“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
子夏,孔子的弟子。先生,指长者或指父兄。子夏问什么是孝,孔子说:“侍奉父母,最难的是和颜悦色。有事情,做子弟的要为父母操劳;有酒食时,让父兄享用,做到这些就可以认为孝了吗?”
这里也有几点可析:(1)孔子提出了一个著名的孝的理念——“色难”,而“色难”的深层就是孝敬,有孝敬就能和颜悦色对待父母。但是这又很难做到,因为不是一时一事,也不是表面的做作。后来从这里人们又提炼出一个“色养”的理念,即要好好地从内心到脸色、态度去孝敬父母、孝养父母。(2)孔子再次批评了那两种孝的理念:一是在体力上去服务父母、长辈,去劳动干活,二是让他们有酒有食。
儿女有条件很容易做到给父母买车、买房,但是最难做到的就是不给父母脸色看。孔子曾经对他的学生们说过,孝敬父母什么最难,是“色难”,就是不给父母脸色看最难。如果你流露出你的蔑视和不耐烦,这种孝心就是不到位的,因为这会让父母很不安心。 ——于丹
(二) 子游问孝
第 1 页
《论语?为政篇》:“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子游,孔子弟子,姓言,名偃。子游问什么是孝。孔子回答说:“现在一般所谓的孝顺,只是在饮食方面能供养父母。至于狗和马,也都能得到食物供养,如果奉养父母时缺乏恭敬之心,那跟饲养狗和马又有什么分别呢?
这段话很深刻:(1)孔子批评了当时人们普遍的理念错误,即孝等于能够赡养父母。(2)孔子有力反驳,家里饲养犬和马也是养,难道可以等同对父母的侍奉吗?因此孝子不仅要赡养,在深层更应当敬重父母,那就是情感上的孝敬。(3)于是揭示了孝的层次,表层是养,深层是敬。只是养,而没有敬,不能算是真正的孝;完美的是既能养,又能敬,所以有“孝敬”一词深入人心,也有“孝养”一词。
孝者三:大孝尊亲,其次不辱,其下能养。 ——曾子 孝子之至,莫大于尊亲。——《孟子》
小结:在孔子看来,孝不仅仅是赡养父母的义务,那是犬马都可以做到的,更重要的,是一种诚敬之情,要从内心深处真正地孝敬父母。
PPT投影展示:
最近有人做了一个社会调查,调查当今居民家庭成员隔代之间的表情及脸色变化。他们一共调查了100位老人对后辈儿孙,及100位后辈儿孙对长辈的表情及脸色变化。
调查显示,100位老人见到后辈儿孙时,有91人表情愉悦,面带微笑;有5人显得平静,有4人面带期待与希冀。而100位儿孙遇见长辈时,有46人板着面孔,显得冷淡,脸色难看;有41人面无表情,无动于衷;只有13人笑脸相迎,嘘寒问暖,情意融融。
孔子的时代已过去了2500多年,孔子所说的“色难”对于我们年轻人来说更难了。只是老人要做到“色”可一点也不难,所以《礼记》有句话投影:
孝子之有深爱者必有和气,有和气者必有愉色,有愉色者必有婉容。 ——《礼记》
(三)课外拓展:
1《论语?为政篇》:“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孟懿子,鲁国的大夫,姓仲孙,名无忌;懿,是其谥号。因为是鲁国的三家(孟孙氏、叔孙氏、季孙氏)之一,故文中又称孟孙。樊迟,孔子弟子。孟懿子问孝,孔子说:“不违背。”樊迟为孔子驾车,孔子告诉他说:“孟孙向我问孝,我回答说,‘无违。’”樊迟问:“这怎样讲?”孔子说:“活着,侍奉父母用礼;
第 2 页
逝世了,安葬他们用礼,祭祀他们也用礼。”
这一段话的启示是:孝,要做到“不违”,不违背礼节、礼数、礼仪,而这里所说的礼,也就是孔子心目中最神圣的《周礼》。当然孔子这话也有针对性,因为当时鲁国的三家是大夫,只能用大夫之礼,但是他们经常僭越,不仅用了诸侯级别的礼,甚至还用上了天子的礼。这就是“违”了,因此孔子特别有针对性地解释“孝”就是“不违”的说法。其实,就一般情况来说,孝敬父母也要遵循一定的礼,不要违背。譬如为父母办理丧葬,一般人也不应该违背规定的礼仪。
2.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
孔子说:“父母的年纪,不可不知道并且常常记在心里。一方面为他们的长寿而高兴,一方面又为他们的衰老而恐惧。”
3. 《论语?为政篇》:“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
孟武伯是仲孙彘,是孟懿子的儿子;“武”,是其谥号。孟武伯问孝,孔子说:“父母只是为孝子的疾病忧愁。”王充《论衡?问孔篇》说:“武伯善忧父母,故曰‘唯其疾之忧’。”这是说孝子对父母疾病的担忧。另一说,如马融云:“言孝子不妄为非,唯疾病然后使父母忧。”这两种说法可以说通。我们采用马融的说法,那么孝子不要胡作非为,让自己遭受疾病,使得父母担忧。
第六则:曾子有疾,召门弟子曰:“启予足!启予手!诗云:‘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而今而后,吾知免夫,小子!”
曾子借用《诗经》里的三句,来说明自己一生谨慎小心,避免损伤身体,能够对父母尽孝。据《孝经》记载,孔子曾对曾参说过:“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就是说,一个孝子,应当极其爱护父母给予自己的身体,包括头发和皮肤都不能有所损伤,这就是孝的开始。曾子在临死前要他的学生们看看自己的手脚,以表白自己的身体完整无损,是一生遵守孝道的,达成“父母全而生之,子全而归之”,同时教诲学生要小心谨慎的为人,以免招来祸患。
这里给我们的启示是:孝子之孝,不要让父母来担忧自己,而其中最要紧的是自己不要胡来乱为而招来疾病。这深层意思就是孝子要好好保护好自己的身体与生命。
(四) 孔子的学生里宰我应该说是不太孝,有一次和宰我围绕丧礼应服几年的问题展开激烈的争论。你赞成孔子的意见。还是赞成宰我的意见?为什么?
孔子认为“予之不仁也”,其原因是什么?
孔子认为父母为了养育子女,付出了多年的心血和慈爱,因此父母去世多年后,子女仍会长久地沉浸在悼念父母的悲痛之中而寝食不安。而宰我在服丧期间,心安理得地享受锦衣玉食。
投影:父母去世,无心于世俗之乐,内心真实的悲痛。
子曰:“孝子之丧亲也,……服美不安,闻乐不乐,食旨不甘,此哀戚之情
第 3 页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先秦诸子选读”第一单元《论语》选读之孝道 教学设计(1课时5页)
![](/skin/haowen/images/icon_star.png)
![](/skin/haowen/images/icon_star.png)
![](/skin/haowen/images/icon_star.png)
![](/skin/haowen/images/icon_star.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