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 - 专业文书写作范文服务资料分享网站

文学理论童庆炳《文学理论教程》完整笔记

天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文学理论童庆炳《文学理论教程》完整笔记

荣格的说学肯定了文学艺术必然要反映人的深层的心理经验,这一思想有其深刻的一面,但她把深层心理经验做了唯心主义与神秘主义的解释,其谬误也就是明显的。

“原始意象”:就是“人类远古的深层集体无意识”,就是自远古人类在生活中形成的、并且世代遗传下来的深层心理经验,就是一种亘古绵延、无处不在、四处渗透的最深远、最古老、最普遍的人类思想,即人类精神本体。 2、文学创造的客体就是特殊的社会生活

社会生活就是文学创造的客体与惟一源泉:文学创造的客体就是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相统一的社会生活;社会生活就是一切文学艺术的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惟一源泉 文学创造客体的社会生活的特殊性: 整体性的社会生活:《红楼梦》

具有审美价值的社会生活。卢卡契曾指出,审美与审丑

作家体验过的社会生活,比如钱锺书对旧知识分子的体验、张承志对黄河的体验 二、文学创造的主体

文学创造的主体就是作家与诗人。 1、文学创造的主体的种种解释

★主体即“模仿者”与“创造者”,代表人物:赫拉克利特、德谟克里特、柏拉图、亚里士多德、阿尔伯蒂、达·芬奇、锡德尼、狄德罗 ,这一学说本身含有轻视主体创造性的色彩。 ★主体即“旁观者”

毕达哥拉斯:“生活就像一场体育竞赛,有些人充当角力士,还有些人成为调停者,而最好的位置却就是旁观者。” 这一说法指出了艺术家在创作中的非功利心理状态,有一定道理,但走向了极端。 ★主体即“移情者”

代表人物:费舍尔父子、立普斯、伏尔盖特(J、Volket) 立普斯:“ 人们在对周围世界进行审美观照时,不就是主观地被动感受,而就是自我意识、自我感情以至整个人格的主动移入;而通过“移入”使对象人情化,达到物我同一,“非我”的对象成为“自我”的象征,自我从对象中瞧到自己,获得自我的欣赏,从而产生美感。 审美主体包括艺术家就就是移情者。”

移情说:简单的话来说,它就是人在观察外界事物时设身处在事物的境地,把原来没有生命的东西瞧成有生命的东西,仿佛它也有感觉、思想、情感、意志与活动。同时,人自己也受到对事物这种错觉的影响,多少与事物发生同情与共鸣。

该学说说明艺术家于创作活动中情感活动的某些特点与客体人格化的原因方面,也不无道理,但它把移情瞧作就是艺术创作的普遍规律,就过于简单化了。 ★主体即“集体人”

荣格认为,艺术的真正本体就是原始意象,只有超个体、属于全人类的“集体人”才能瞥见它。这个“集体人”就是一个体现着整个人类集体无意识的精神生活的人。她的学说,从一个角度瞧,它有助于克服那种把艺术主体瞧成就是纯粹自我经验表达的观点的片面性,但所谓的“集体人”就是一种抽象的人,这就否定了艺术主体的现实性、具体性、个性与创造性,就是及其片面的。 2、文学创造的主体就是特殊的艺术生产者

艺术生产活动中的艺术生产者:只有处于文学活动中并且具有主体性的即自由自觉的创造者,才就是真正的文学创造的主体。

美的体验者、评价者与创造者 ; 具体的社会人;

第三节 文学创造的主客体关系 一、文学创造中主客体关系的特点

1、人类活动中的主客体关系:物质实践关系;认识关系;价值关系;

文学创造的主客体关系就是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所构成的审美价值评价关系

2、文学创造中主客体关系的特征:以情感体验为心理特征 ;以感性直观为思维特征;情感体验与感性直观就是连接主客体关系的纽带

二、文学创造中主客体的双向运动

文学理论童庆炳《文学理论教程》完整笔记

主体能动地审美地反映客体 :对创作客体的选择;对客体进行变形、情感投射与观念移注 主体始终受到客体的规定与制约:家的选择受社会生活的情势的规定与制约 小结

1、文学创造就是一种主客体的双向运动:客体的“主体化”;主体的“客体化” 2、文学作品就是创作主体与创作客体的统一并对主客体双重超越的产品 第七章 文学创造过程

第一节、文学创造的发生阶段 1、材料的储备(素材的积累) 材料,就是文学创造的第一要素。 文学材料的源泉——社会生活

文学材料就是指作家有生以来从社会生活中有意接受或无意获得,因而具有主体性的一切生动、丰富但却相对粗糙的刺激或信息 文学材料的形成:

作家的记忆机制:外来刺激—神经兴奋模式—短期记忆—长期记忆因子 所谓积累素材或储备材料就是作家把社会生活中的刺激、信息,收集并转化为长期记忆中的因子,以作为未来从事文学创造的材料

获取材料的途径:无意获取:童年经验;有意获取;实践获取;书本获取 二、艺术发现

含义:家被内在积累的材料所引发,并与主体当前由于某种“关注”而形成的心理趋向、优势兴奋中心相联系,突然间向外在事物、事件、现象的投射

表现:从习见的事物中瞧出新成分或新特征;从平凡的现象上察觉出潜藏的非凡意蕴;从平淡的旧形式间寻找不同的排列组合方式

艺术发现的心理特征:作家心灵的蓦然领悟;作家独特眼光与非凡观察力的凝合,体现着深层的心理内容;外在事物的某一突出之点与作家个人内心体验的契合;以独特眼光在知觉中产生新创造物 。

艺术发现的地位与作用:文学创造活动发生的最早契机,使主体进入创造过程;对整个文学创造过程具有重要作用。没有艺术发现,作家创作不出独创性的文学作品。 三、创作动机

含义:驱使作家投入文学创造活动的一股内在动力,对整个创作过程起支配作用的或隐或显的意图(或意念) 作用:具体的文学创造过程能否完成的关键

动态轨迹:内在需要鼓动—作家心理失衡—形成易感点—与外部刺激相迎合—形成极强的行动力量—支配整个创作过程

分类:远景动机、近景动机、主导动机、非主导动机、高尚动机、卑下动机、有意识动机与无意识动机 第二节、文学创造的构思阶段 一、艺术构思及其心理机制 1、何谓艺术构思

作家在材料积累与艺术发现的基础上,在某种创作动机的驱动下,通过回忆、想像、情感等心理活动,以各种艺术构思方式,孕育出完整的、呼之欲出的形象序列与中心意念的艺术思维过程。 2、艺术构思的几种心理机制 (一)回忆与沉思: 回忆:

含义:积极地与有意义地从记忆中提取信息

方式:直接回收法、挨次扫描法、按层次推论法 理性思维的参与与情感的浸润 沉思:

含义:在寂静与孤独中对心中的某个形象或某种意念的深沉思索 心理功能:一种新的发现或创造性 ;对对象从事二度体验 (二)想像与联想

文学理论童庆炳《文学理论教程》完整笔记

想像(imagination)

含义:把过去经验的记忆与先前形成的心中之象在某种新刺激下重新合成一个新结构的过程

种类:再现想像;比拟想像;虚构想像。比拟想像、虚构想像又叫创造想象。文学创造者的艺术构思过程又叫

形象思维。所谓形象思维,其核心就就是借助想象所从事的思维。

联想(association)

含义:由此形象出发,瞬间涉及彼形象,在延展中所思索的形象不断变化的心理活动过程 种类:(联想的三条规律)接近联想;类似联想;对比联想 (三)灵感与直觉 灵感(inspiration)

含义:创造性思维过程中认识发生飞跃的心理现象,其外在形态就是对问题突如其来的顿悟。 特征:非预期性与转瞬即逝性

思维过程:作家在内心长期积累、比较、分析材料、艰苦地思索、无意间获得结果 直觉(intuition)

含义:省略了推理过程而对事物的底蕴或本质作出的直接了解与揭示

作用:对某一独特事物(或现象)的瞬间把握;发觉故事(或现象)背后的内蕴。 灵感与直觉的区别:

灵感就是长久思索、艰苦劳动之后的成果,直觉就是从整体上对事物作出的突兀判断; 灵感发生在久思不得其解之后,直觉却往往发生在第一次碰头之时; 灵感就是获取成熟的答案,直觉则就是得到推测性的洞察; (四)理智与情感

理智:家心理中有意识的、理性的认知

感情:分为情绪与情感,前者指由有机体生物需要就是否获得满足而产生的生理与心理反应,后者指作家对外在事物或现象的态度、评价及其体验 理智与感情的关系:

感情在艺术构思中就是动力因素,理智则就是约束、规范因素 没有感情徒有理智,理智便有束缚想像力的负作用 失去理智而徒有感情,感情也能将作家推向不知所往

理智与感情之间就是冲突还就是相互促进,往往被作家当下心理状态所决定 (五)意识与无意识

意识:作家以清晰的理智有意地调动、分析与综合材料,使之成为有机的能表达意义的整体作品的心理能力 无意识:指潜伏于作家意识之下的、有活力的,但却因受到某种压抑而未进入意识的一些观念与心理能力 二者关系:

既有主从之分,又相互补充; 意识对无意识有制约作用:

无意识在组合材料时所遵循的主导线索就是意识提供的; 无意识活动的方向要靠意识指引;

二、构思方式 1、何谓构思方式

作家在艺术构思中塑造形象,发展、完善意念,并建构作品整体的具体方式 2、几种构思方式: (一)综合

含义:围绕某种中心意念,以心智的功能加工、改造许多旧材料,使之糅合成一个能够体现自己意图的完整的有机的艺术形象的构思过程。托尔斯泰论艺术综合 特征:定向性;选择性;刷新性; (二)突出与简化 突出:

含义:作家以一个形象(或意念)为底稿,然后寻求与之密切相关的、更有效、更传神的材料,使之有机地融合,

文学理论童庆炳《文学理论教程》完整笔记

达到立体、生动的效果

实现途径:浓涂重抹;淡化背景 ;

简化:作家略去具体细节而抓住主干,形神兼备地传达出形象(或意念)的大致轮廓与内在精髓的构思方式 ,比如康定斯基的抽象简化

简化与突出的区别:简化的目的就是突出 ;突出以浓墨重彩与淡化背景来吸引读者,简化则就是将形象或意念身上所有的避遮物全部剥掉,只留下最核心、最能表现本质的要素;简化比突出的难度大;简化后的形象比浓墨重彩的“突出”更能抓住读者 (三)变形与陌生化 变形:

含义:作家在构思中极大地调动想像力与创造力,以违反常规事理创造形象的方式 方法:扩大与缩小;粘合;漫画;夸张;幻事

陌生化:以作者或人物似乎都未见过此事物,以陌生的眼光描写,以消解“套板反应”,使读者产生某种新奇感的构思方式 。(正常的感觉领域移出,通过施展创造性的手段,重新塑造对对象的感觉,不断给读者以新鲜感。) 二者关系

联系:都将习见的事物换一种样式出现,以取得最佳艺术效应

区别:变形着重于“改变”事物常形,陌生化倾向于不用习见的“称谓”,以消解“套板反应” 第三节、文学创造的物化阶段

物化阶段,具体说来就是作家将在构思成熟的形象与意念,转换为语言、文字等符号,并固定在纸张上,使其成为物质性的文本,成为可以流通与消费的意识形态话语系统的阶段。 1、“形之于心”到“形之于手”

含义:作家把心中经过艺术构思已初步成熟的“形象”(包括意念),转化为语言、文字等符号,再用“手”写出来,落到纸张上

过程:“转化”;“操作” 复杂性:

作家头脑中所构思的那个形象,已成为一个“创造物”,而非生活中某个外在物象;物化活动开始后,构思活动还在进行;作家遣词造句能力的高低,成就动机的强弱,也都可能使心手不一,内外难符 常见问题:

创作意图有时不适应人物性格发展逻辑。 作家创作动机的中途转换。 2、语词提炼与技巧运用 语词提炼

含义:寻找最准确的语言、文字把艺术构思中已初步成熟的形象、意念准确、鲜明而生动地呈现出来 范围:形象与意念的物化、语调的选择、结构的妥帖、风格的与谐 技巧运用

含义:巧妙采用各种写作手法,例如肖像、行动、心理的描写,顺叙、倒叙、插叙的安排,烘托、对比的运用 运用原则:为物化心象的内在物理(事物本质、规律的内在规定性)服务;为作家通过心象所要表达的中心意念服务;

3、即兴与推敲 即兴

含义:作家因受某一外在刺激或内在冲动的作用,兴会来临,在文字操作过程中迅速地创造出某作品的状况 产生:需要足够的材料储备与情感积累;要有气氛与契机;作家综合心力的集中爆发,长久酝酿的产物。

与作家所禀受的天赋、气质等先天因素以及后天所掌握的本领、技巧有关

推敲

含义:作家在语言文字操作过程中反复选择单词、调动语序,以求准确、妥帖地把形象或意念具体化的操作手段 范围:词句的精选,细节的提炼,人物的安排,章节的转换,意境的合成等

即兴与推敲的结合:创造之初不急于动笔,作反复思考与深入沉潜;动笔不可勉强,等待机缘或需要的唤醒;灵感突

至,及时捕捉,记下全部轮廓;过后仔细从头到尾地修改定型,修改中以形象的内在物理与自

文学理论童庆炳《文学理论教程》完整笔记

我的中心意念来统摄

第八章 文学创造的审美价值追求(文学创造原则) 第一节 艺术真实 1、认识与艺术真实 (1)文学作为认识活动

? 文学就是理解、反映与阐释对象世界的认识活动,旨在其蕴藉中创造认识与审美相统一的形象体系 ? 作品 “真实性”的品格:历史理性

? “真”就是文学的审美价值追求实现的基础。 (2)艺术真实的主要特征:

①与生活真实不同,艺术真实以假定性情境表现对社会生活内蕴的认识与感悟。

内蕴的真实:以“历史理性”的眼光,透过生活真实的表层对社会生活的内蕴作出艺术的揭示与表现。 社会生活内蕴的层次:真相事理层;历史文化层;哲学意味层;

假定的真实:以假定性情境反映或表现社会生活的内蕴; 浪漫型与象征型作品

? 把现实形象与幻想的非现实形象融会,如《西游记》、《变形记》 ? 以虚拟形象世界取代现实的形象 现实型作品

? 艺术情境就是虚构的、假定的,如《雷雨》 假定与“真” :真事理/真情感,如《牡丹亭》

②与科学真实不同,艺术真实对客体世界的反映具有主观性与诗艺性。 主观的真实:文学创造有主体性或主观性

诗艺性:诗的艺术手段与艺术技巧。诗艺的真实即讲究艺术技巧的真实。 2、艺术概括

含义:作家以主体的审美价值追求能动介入方式,对富有特征的事物给予独特艺术处理,创造具有鲜明的独特个性,

体现着一定审美价值取向的艺术形象的方法。 艺术概括的规定性(规律):

? 对富有特征的具体事物的观照与描述中,实现“个别”与“一般”的统一 屠格涅夫谈艺术概括

? 实现“个别”与“一般”相统一就是一个艺术提炼的过程,始终体现为主体意识对客体对象的能动性介入与把握。 ★ “类型化”主张

最早可以追溯到古罗马饿贺拉斯,她以不同年龄的人各有自己的性格特点为例,强调文学应该描绘同类人的共性。后来的批判现实主义也强调这一创作方法,它与技术概括的主要区别就是前者把“心从感官那里抽开来”,“飞腾到普遍性相”,后者“把整个心沉没在感官里”,“沉没到个别事例里去。”

★ “自然主义”作为一种文艺思潮出现在19世纪后半叶,代表人物就是法国作家龚古尔兄弟与左拉,她们强调

纯客观地再现生活真实,主张作家应该像医生那样对人生作直接的观察与精确的解剖。 艺术概括的具体方法:

在广泛占有生活资料的基础上进行集中、概括,如鲁迅“杂取种种人,合成一个人。” 二就是以一个人生活原型为主,同时融入吸收其她生活素材。 第二节 情感评价(把握)

文学创造作为一种审美活动就是对社会生活的情感把握。 一、情感评价的文学意义 认识与情感:

? 认识就是对事物的本质属性的客观反映,情感就是对事物的主观态度与评价 ? 认识就是情感形成的依凭,情感就是渗透着认识的情感

? 文学创造以艺术真实反映生活与情感评价裁判生活的方式实现其价值功能 情感评价就是文学创造的本质属性:

文学理论童庆炳《文学理论教程》完整笔记

文学理论童庆炳《文学理论教程》完整笔记荣格的说学肯定了文学艺术必然要反映人的深层的心理经验,这一思想有其深刻的一面,但她把深层心理经验做了唯心主义与神秘主义的解释,其谬误也就是明显的。“原始意象”:就是“人类远古的深层集体无意识”,就是自远古人类在生活中形成的、并且世代遗传下来的深层心理经验,就是一种亘古绵延、无处不在、四处渗透的最深远、最古老、最普遍的人类思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8z3ll11eiv6msol1o4w75dq8n1si8z00u80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