讨论。根据研究人员的讲解,组织学生分若干小组讨论,讨论的问题如自信心与成功的关系? 努力、能力与成功的关系? 影响学习成败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3) 示范。让受训练者观看录像或听录音,了解他人在成功和失败时是如何进行归因的,研究人员要说明所期望的归因是什么,并让学生联系自己平时的学习情况进行讨论,加深认识,接受归因反馈,形成思维定势。(4) 强化矫正。让受训练者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不同难度的任务,然后要求学生在事先预备的归因因素中做出选择,对完成任务的情况做出归因。二是个别干预。个别干预与集体干预同步进行,主要采用以下两种形式:(1) 咨询。研究人员协同教师在同个别学生谈话时,一方面解答他们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另一方面通过他们提出的问题,了解他们学习成功和失败的原因,在此基础上进行归因指导,提出具体的措施,帮助学生克服困难,做出积极的归因。(2) 定向训练。由经过专门训练的教师进行,渗透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正确使用言语评价,对差生可降低起点,必要时可用假成绩反馈,多表扬,少批评,帮助学生一点点进步,使其树立信心,消除自卑心理,提高学习动机,逐步改善其学业不良的状况。
根据学习不良初中生的归因特点以及初中学生的年龄、心理特征,精心设计归因训练活动课程,共计八个活动单元,预计在2011年4月至6月之间完成,每周一次,每次五十分钟,共进行十次。每次活动结束后要求学生做归因日记。
(1)“欢迎来到成长训练营” (2)“只要努力,败者为王” (3)“原因决定结果” (4)“我要学”
(5)“从挫折中重生” (6)“我看成败” (7)“我也很棒” (8)“努力创造奇迹” (9)“聪明学习——超效方法” (10)“我的未来之路”
不足:归因训练效果的保持与迁移
4.研究计划
2010.9——2010.12 文献阅读、论文选题 2010.12 论文开题
2010.12——2011.3 进一步文献阅读与资料收集
2011.3——2011.7 实验设计、进行实验 2011.7——2011.10 整理数据、统计分析 2011.10——2012.3 论文初稿 2012.3——2012.4 论文定稿 2012.6 论文答辩
5.论文写作的初步框架结构
1.文献综述
1.1学习不良综述 1.2归因训练理论
1.3学习不良与归因的关系研究 1.4本研究的意义 1.5本研究的创新之处 2.研究思路
2.1研究目标 2.2研究假设 2.3研究对象 2.4研究方法 2.5研究工具 2.6研究设计 2.7研究步骤
2.8数据收集与处理 3.归因训练
3.1归因训练的实验模式 3.2归因训练的时间安排 3.3归因训练的基本原则 3.4归因训练的活动内容 3.5归因训练的主要方法 3.6归因训练的注意事项 4.结果与分析
4.1学习不良初中生与学优生的比较
4.2实验组、对照组二者在归因训练前后的比较 4.3实验组自身、对照组自身归因训练前后的比较 5.讨论
5.1学习不良初中生与学优生的差异
5.2归因训练的具体效果分析 5.3归因训练效果的保持与迁移 6.结论
7.教育建议
8.本研究的不足之处 9.参考文献
在校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6.主要参考文献目录
[1]刘全礼.学业不良儿童教育学——儿童学业不良的成因及对策研究[M].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2007.6
[2]沈烈敏.学业不良心理学研究[M].上海:上海出版社,2008.10.
[3]王艳慧.归因训练对低自尊初中生的影响研究[D].硕士论文,苏州大学,2006.58 [4]胡义秋.高一学生归因训练与学习自我效能感的研究[D].硕士论文,湖南师范大学,2003.4
[5]辛自强,余国良.学习不良的界定与操作[J].心理学动态,1999,(7): [6]余国良.学习不良:一个有待拓展和深化的研究领域[J].心理科学进展,2005,13(5):545~546
[7]闫嵘、俞国良.美国成人学习不良研究及其启示[J]. 心理科学进展, 2004,12(6):891~899
[8]余国良、王永丽.学习不良儿童归因特点的研究[J].心理科学,2004 ,27 (4) :786 - 790
[9]王永丽、俞国良、林崇德.学习不良儿童心理健康的特点研究[J].心理科学, 2005 ,28 (4) :797 - 800
[10]张雅明、俞国良.学习不良儿童元记忆监测与控制的发展[J].心理学报,2007, 39 (2) : 249~256
[11]雷雳、张钦、侯志瑾、周俊华.学习不良初中生的成败归因与学习动机[J].心理发展与教育,1998,4;37~40
[12] 张登印、俞国良:学习不良儿童与一般儿童认知发展、学习动机和家庭资源的比较[J],心理发展与教育,1997 年第2 期,52 - 56
[13] 俞国良、董妍.学习不良青少年与一般青少年学业情绪特点的比较研究[J].心理科学,2006 ,29 (4) :811 - 814
[14]韩仁生.小学生归因训练的实验研究[J].心理科学,1997年第20卷,461 - 470 [15]韩仁生.中小学生归因训练的实验研究[J].心理学报,1998,(4):442-451
[16]李志英.小学生数学学业不良的归因与转化[D].硕士论文,南京师范大学,2004.11 [17]韩仁生.中小学生考试成败归因的研究[J].心理学报,1995,(2):140-147
[18]张林、邢方.归因训练的理论、实践及未来走向[J].心理研究,2008,1(3):16-20 [19]韩仁生. 归因理论在教育中的应用[J]. 教育理论与实践,2004, 2 (24) : 4 - 7 [20]韩仁生.韦纳的归因训练理论模式及其实施[J].2003(1):56-58
[21]Forsterling. F. (1985) Attrition training : a review , Psycho2
logical Bulletin , Vol. 98.
[22]韩仁生.当代归因训练三种模式评述[J].齐鲁学刊,1998(4):123-126
[23]Seligman , M. E. P. (1967) Failure to ascape traumatic shock.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74,1~9
[24]Weiner ,B. (1992) Human Motivation , Sage Publications , Inc. 253~270 [25]Weiner , B. (1986) An attributional theory of motivation and emotion. New York : Springer~Verlog.
[26]魏希芬.通过归因训练提高学生学习自信心的实验研究[J].教育科学研究,2001(4):29-33
[27]余前利.运用归因训练改善学生化学学习效能的研究[D].硕士论文.华东师范大 学,2003
[28]成云,卢青.归因训练与学生个性发展的研究[J].四川师范学院学报,1998(4): 109-112
[29]韩仁生.中小学生交往范围内归因训练的实验研究[J].心理科学,2003,26(4): 735-737
[30]Forsterling , F. (1985) Attributional retraining : a review. Psychological Bulletin , Vol , 98, No.3 . 459~521
[31]李艳红.学习不良儿童自我概念、归因风格与心理健康的相关研究[J].通化师范 学院学报,2003(5):25-27
[32]赵海钧.小学4年级儿童的同伴交往归因及归因训练研究[D].硕士论文.西南师 范大学,2002
[33]齐冰.归因训练的若干研究综述及思考.保定师范专科学校学报[J],2003,16(1):76-78
[34]李鸣.心理咨询和治疗理论与技术[M].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3年9月第1版 [35]Crick N R, Dodge K A. A Review and Reformulation of Social Information -Processing Mechanism in Children’s Social Adjustment. Psychological Bulletin, 1994, 115 :74 – 101
[36]阳志平.积极心理学——团体活动课操作指南[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9年1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