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讲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
1.(2024·衡阳联考)有学者认为:“中国某部法律文件规定国家机构存在一个集中权力的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在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下面设立各个职能机构,政务院和法院都是其职能机构。”这一文件( )
A.为新中国成立奠定基础 B.规划了社会主义建设蓝图 C.推动政协职能转变
D.适应了经济体制改革需要
2.(2024·常州模拟)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被称为“第一次真正的人民大会”。这次大会的主要功绩是( ) A.确立人民代表由海选产生的制度 B.中国人民开始成为真正的国家主人 C.制定了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宪法 D.人民有了行使政治权力的唯一机关
3.(2024·南京一模)到1951年10月,全国有27个省、8个行署、146个市、2038个县召开了各界人民代表会议。到1952年底,全国所有的省、市、县、区、乡都召开了人民代表会议,绝大部分乡的人民政府委员会已由乡人民代表会议选举产生。这表明当时( )
A.基层民主制度开始确立
B.“民主建政”有利于国家政权建设 C.民主统一战线进入新阶段
D.人民代表大会制保障人民当家作主
4.(2024·湘潭模拟)某部法律文献序言指出“我国同伟大的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同各人民民主国家已经建立了牢不可破的友谊,我国人民同全世界爱好和平的人民的友谊也日见增进,这种友谊将继续发展和巩固”。据此可知,该部法律是( )
A.《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B.《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C.《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54年) D.《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82年)
5.(2024·济宁三模)美国史学家费正清在《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中写道,新中国成立之初,“所谓民主党派也被吸进了统一战线和政协”,“在24名新政府部长中,有11人是这些小党或无党派‘民主人士’”。其记述在客观上体现出( )
A.新中国政权具有鲜明的民主性 B.新中国各政党共同执政
C.人民政协代行全国人大的职权 D.民主人士拥有政治特权
6.周恩来曾经说过:“在我国,汉族人口多,占的地方少,少数民族人口少,占的地方大,悬殊很大;在苏联,俄罗斯人口多,但占的地方也大。中国如果采取联邦制,就会在各民族间增加界墙,增加民族纠纷……很多人就要搬家,这对各民族的团结和发展都很不利。”周恩来是在分析( )
A.中国不实行苏联式联邦制的原因 B.中苏人口与所占地区比例的对比 C.中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原因
D.中苏两国民族众多、民族矛盾复杂的情况
7.(2024·天津联考)对于现代中国的某项政治制度,有人说它“是中共群众路线的一种延续”,有人担心它会成为一种“政治浪漫主义”,而《人民日报》某记者则认为它有望造就一批“草根”政治家。据此推断,该项制度是( )
A.政治协商制度 B.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C.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D.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8.(2024·辽宁六校联考)党的十八大首次以二十四个字来高度概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组成。其中“法治”是社会层面的一个核心点,在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在法制建设中取得了辉煌成就,其中不属于20世纪90年代法制建设成就的是( )
A.《行政复议法》 B.依法治国写入宪法 C.《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法》 D.《村民委员会组织法》
9.为了清理改革路上的障碍,让农民尽快分享改革红利,2015年12月27日,全国人大常委会以授权的方式在试点县区暂时调整实施有关法律。过去,耕地使用权、宅基地使用权不能用来抵押贷款,如今松绑了,可以用来抵押贷款。这一改革( )
A.是先改革再总结经验再立法 B.是在法治框架内的改革
C.目的是让贫困人口尽快获得改革红利 D.是不用法律依据的尝试
10.(2024·辽宁三模)1958年之后的全国人大会议上鼓掌逐渐成为一种表决方式,后来甚至出现用热烈的鼓掌代替了举手和无记名投票。直到1979年,相关法律才再次对投票表决进行明确规范。这表明我国( )
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探索中前进 B.民主制度在曲折中逐步完善 C.政治体制改革注重完善民主程序
D.依法治国逐渐成为国家意识
11.1949年新中国诞生,解放了全国人民;1979年以后的改革开放则是中国人民另一种意义上的解放。两种解放分别侧重于( )
A.政治上解放、生产力解放 B.思想解放、生产关系解放 C.上层建筑解放、社会制度解放 D.民主政治解放、对外关系开放
12.某科研机构深入我国农村调查,调查结果显示,新中国成立以来,村干部的社会特性经历了一个历史演变过程:解放初的家庭出身成分(贫下中农)——人民公社时期的工作积极性(劳模、劳动积极分子)——改革开放初期的自身能力强(更多表现为基于个人魅力的宗族权威)——社会关系网络(社会关系权威)——经济实力(经济权威)。这一历史现象反映了( )
A.条法习俗操控农村民主选举 B.时代需要影响村干部选任标准 C.经济实力决定干部社会特性 D.复杂历史左右民主政治建设
13.(2024·盐城三模)政治现代化是世界现代化发展的趋势和重要环节,中国政治现代化的发展有着自身发展的历史性、现实性和前瞻性。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一届政协”的政治架构下,一方面正如亨廷顿所说的,“一个现代化政治体系的安定,取决于其政党的力量”,在共产党领导下,中国实现了大国秩序的重构,推进了国家一体化的进程,促进了政治体系的良性运转;另一方面则基于其政治系统的巨大包容性而实现了中国革命力量的大联合、大团结,并激发了全国人民建设国家的巨大热情,使得新中国成立初期成为新中国成立以来最好的时期之一。究其原委,“一届政协”是发端于西方的共和政体在中国的实现形式,它根植于中国的历史、社会和文化的土壤之中,在现代国家政治建设中凸显中国气派、民族神韵,具有极强的容纳性与适应力。
——覃敏健《试论“一届政协”的历史方位》
材料二 政治现代化最关键的方面大致可以归纳为:第一,将国家的权力集中在举国公认的全国性的立法机构手里。第二,划分新的政治职能并且建立专业化的机构来执行这些职能。第三,增加社会上所有的集团参政的程度。
——摘编自亨廷顿《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
材料三 政治系统的运行和政治活动的展开,其根基在于政治文化的取向模式,在于由民众的政治认知、情感及价值观念所交织而成的一种信念体系,否则政治系统本身就失去了其存在的条件与意义。
——摘编自张华青《论政治现代化与公民文化》
(1)根据材料一,指出现代中国政治协商制度建立的缘由。
(2)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以中国近现代民主政治的发展历程为例,围绕“政治现代化的特征”这一主题,写一篇小论文。(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晰;250字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