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备年级语文学科阶段练习试卷(2019.1)
(考试时间:100分钟 满分:100分) 古诗鉴赏与 题 号 (一) (二) (一) (二) (一) (二) 得分 积累与运用 文言文阅读 运用 文 分 现代文阅读 综合作 总 一、积累与运用(21分) (一)积累名家名句(12分)
1、 ,鸟鸣山更幽。(王籍《入若耶溪》) 2、捐躯赴国难, 。 (曹植《白马篇》) 3、一水护田将绿绕, 。 (王安石《书湖阴先生壁》) 4、 ,浪淘风簸自天涯。(刘禹锡《浪淘沙》) 5、有情芍药含春泪, 。 (秦观《春日》) 6、 ,死而后已。 (诸葛亮《后出师表》) (二)语文知识的运用(9分)
7、下列词语中,读音和字形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2分) A、藤蔓(màn) 井(jǐng)然有序 黑魆魆(xū) 倚(yǐ)靠 B、憧憬(jǐng) 悬崖(yá)绝璧 风靡(mí) 叱咤(zhà)风云 C、围歼(jiān) 津津(jīn)有味 一哄(hòng)而散 鏖(áo)战 D、技高一筹(chóu) 弄巧成拙(zhuó) 迥(jiǒng)然不同 栩(xǔ)栩如生
8、下列语文常识中,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2分) A、现代作家袁鹰在《小站》中给我们描绘了一座极小的火车站,既让人感受到火车站给旅客们带来的温暖,也体现出作者对生活的热爱。
B、课文《月光曲》讲述了音乐家莫扎特的名曲《月光曲》如何诞生的过程。
C、春秋时期的伯牙和钟子期是一对知音,“高山流水”是伯牙弹的乐曲,现在比喻知音难觅或乐曲高妙。
D、列夫·托尔斯泰是俄国作家,他的代表作有《战争与和平》、《复活》等。
9、“瞻仰”一词的意思是“怀着崇高的敬意,严肃而恭敬地看”,根据此意,下列句子中,哪个句子不适合用“瞻仰”一词?( ) (2分)
A、海鸥们急速扇动翅膀,轮流飞到老人遗像前的空中,像是前来 遗容的亲属。 B、这个全人类所 着的新月亮,一直在以很快的速度环绕着地球,不断发出讯号。 C、三十万人一齐脱帽肃立,一齐抬起头, 这鲜红的国旗。 D、老人默默地 着与他相伴了多少个冬天的儿女们……
10、任选一句,在句子的空格处填写上恰当的标点符号,并说明这样填写的理由。 (3分) (1)班长马宝玉斩钉截铁地说了一声:“走 ”
(2)清早,我同晨风一道将光明欢迎 傍晚,我又与群鸟一起为它送行。 答: 选 ,填 ,理由: 。 二、古诗鉴赏与文言文阅读(11分) (一)古诗鉴赏(4分)
江南春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11、这首词的作者是 朝的 。 (2分) 12、下列表述中,有误的一项是( ) (2分) A、读这首诗,我们既能感受到江南春景的丰富多彩,也能感受到它的广阔、深邃和迷离。 B、首句“千里莺啼绿映红”给我们描绘了一幅有声有色、生机勃勃的江南特有的美景。
C、“水村山郭酒旗风”一句中,临水有村庄,依山有城郭,在春天的和风中,酒旗在轻轻地招展。这是多么明丽的江南啊!
D、“南朝四百八十寺”中的南朝是指先后与北朝对峙的陈、宋、齐、梁四个政权。 (二)文言文阅读(7分)
书戴嵩画牛
蜀中有杜处士,好书画,所宝以百数。有戴嵩《牛》一轴,尤所爱,锦囊玉轴,常以自随。 一日曝书画,有一牧童见之,拊掌大笑曰:“此画斗牛也!牛斗力在角,尾搐入两股间。今乃掉尾而斗,谬矣!”处士笑而然之。古语云:“耕当问奴,织当问婢。”不可改也。
13、本文的作者是 ,文章标题中的“戴嵩”是 代画家。 (2分) 14、解释下列加点字 (2分) 尾搐入两股间( ) 笑而然之( ) ..
15、下列对本文的理解中,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锦囊玉轴,常以自随”两句用具体的行动表现了杜处士对于《斗牛图》的喜爱之情。 B、牧童见到了《斗牛图》后“拊掌大笑”,可以看出他对杜处士的嘲笑。 C、“处士笑而然之”说明杜处士是个知错就改的人。
D、作者通过这个故事是想告诉我们:做人要谦虚,不能随意炫耀自己的宝贝,以免受人笑话。 三、现代文阅读(22分)
(一)比较阅读下列两篇文章,完成题目。(10分)
夏天里的成长(A文)
夏天是万物迅速生长的季节。
生物从小到大,本来是天天长的,不过夏天里的长是飞快的长,跳跃的长,活生生的看得见的长。你在豆棚瓜架上看绿蔓,一天可以长出几寸;你到竹子林、高粱地里听声音,在叭叭的声响里,一夜可以多出半节。昨天是苞蕾,今天是鲜花,明天就变成了小果实。一块白石头,几天不见,就......长满了苔藓;一片黄泥土,几天不见,就变成了草坪菜畦。邻家的小猫小狗小鸡小鸭,个把月不过来,再见面,它已经有了妈妈的一半大。
草长,树木长,山是一天一天地变丰满。稻秧长,甘蔗长,地是一天一天高起来。水长,瀑布长,河也是一天一天地变宽变深。俗话说:“不热不长,不热不大。”跟着太阳威力的增加,温度的增加,什么都在生长。最热的时候,连铁路的铁轨也长,把接茬儿地方的缝儿几乎填满。柏油路也软绵绵的,像是高起来。
一过夏天,小学生有的成了中学生,中学生有的成了大学生。升级、跳班,快点儿、慢点儿,总是要长。北方农家的谚语说:“六月六,看谷秀。”又说:“处暑不出头,割谷喂老牛。”农作物到了该长的时候不长,或是长得太慢,就没有收成的希望。人也是一样,要赶时候,赶热天,尽量地用力量地长。
夏感(B文)
(1)充满整个夏天的是一个紧张、热烈、急促的旋律。
(2)好像炉子上的一锅水在逐渐泛泡、冒气而终于沸腾一样,山坡上的芊芊细草长成了一片密密的厚发,林带上的淡淡绿烟也凝成了一堵黛色长墙。轻飞曼舞的蜂蝶不见了,却换来烦人的蝉儿,潜在树叶间一声声地长鸣。火红的太阳烘烤着一片金黄的大地,麦浪翻滚着,扑打着远处的山,天上的云,扑打着公路上的汽车,像海浪涌着一艘艘舰船。金色主宰了世界上的一切,热风浮动着,飘过田野,吹送着已熟透了的麦子的香味。那春天的灵秀之气经过半年的积蓄,这时已酿成一种磅礴之势,在田野上滚动,在天地间升腾。夏天到了。
(3)夏天的色彩是金黄的。按绘画的观点,这大约有其中的道理。春之色为冷的绿,如碧波,
如嫩竹,贮满希望之情;秋之色为热的赤,如夕阳,如红叶,标志着事物的终极。夏正当春华秋实之间,自然应了这中性的黄色——收获之已有而希望还未尽,正是一个承前启后、生命交替的旺季。你看,麦子刚刚割过,田间那挑着七八片绿叶的棉苗,那朝天举着喇叭筒的高粱、玉米,那在地上匍匐前进的瓜秧,无不迸发出旺盛的活力。这时她们已不是在春风微雨中细滋慢长,而是在暑气的蒸腾下,蓬蓬勃发,向秋的终点作着最后的冲刺。
(4)夏天的旋律是紧张的,人们的每一根神经都被绷紧。你看田间那些挥镰的农民,弯着腰,流着汗,只是想着快割,快割;麦子上场了,又想着快打,快打。他们早起晚睡亦够苦了,半夜醒来还要听听窗纸,可是起了风;看看窗外,天空可是遮上了云。麦子打完了,该松一口气了,又得赶快去给秋苗追肥、浇水。“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他们的肩上挑着夏秋两季。
(5)遗憾的是,历代文人不知写了多少春花秋月,却极少有夏的影子。大概春日融融,秋波澹澹,而夏呢,总是浸在苦涩的汗水里。有闲情逸致的人,自然不喜欢这种紧张的旋律。我却要大声地赞美这个春与秋之间的黄金的夏季。
16、(1)A文的划线句体现了夏天万物生长迅速的特点,请发挥你的想象,另选取合适的事物,用“昨天……今天……明天……”的句型体现同样的特点。
(1分) (2)B文的中心句是 (1分)
17、A文从植物、 、山水、铁轨、马路、 这几个方面来表现夏天里万物的生长。 (2分)
B文的第4小节,从两方面表现了“人们的每一根神经都被绷紧”,这两个方面是: (1) 。(2) 。(用自己的话概括)(2分) 18、唐代大诗人白居易说:“首句标其目,卒章显其志。”意思是:在文章结束时,作者将要表露的胸怀、志向很自然地说出来,给人一种鼓舞和向上的力量。这两篇文章,也都运用了“卒章显志”的手法。你能运用这种阅读文章的方法,体会出作者写文章的用意吗?(4分) A文描绘夏天万物的迅速生长,是要告诉我们 。 B文刻画夏天的紧张、热烈、急促,是要赞美 。 (二)阅读下面文章,完成题目。(12分)
远 行
周末,儿子放假回家。“爸,我不想读书了。” “为啥?”
“我这成绩,就中等,始终上不去。”
父亲一个响雷:“我一辈子在土里都没有挖出金疙瘩,你还想挖?现如今,种庄稼也要有文化呢。” 又到周末,儿子放假回家。“爸,我真的不想读书了。我这成绩,恐怕连高中都考不上。即使考上了高中,也难进大学的门。”
“你……”父亲老树皮一样的手僵在空中,瞬间便柔了回来。儿子的耳边没有响雷。那夜,父亲在院子里的石磨上,披一身月光,坐成了一尊古铜色的雕塑,烟头的红光时隐时现。
第二天一大早,父亲便催儿子起床:“随我去卖猪崽。”
儿子揉着惺忪的睡眼,好生纳闷。以前,父亲都是一大早便催我起床读书,莫非父亲默许我不上学了?儿子一骨碌起床,心想,赶场卖猪崽也比上学好。
父亲:“本场近,猪崽便宜;赶远场,猪崽贵。我挑四只,你背一只。” 儿子:“不骑摩托?或者搭车?” 父亲:“摩托坏了。走路省钱。”
一只猪崽二十多斤。儿子紧跟在父亲后面,心中颇为惬意。猪崽在背篼里似乎在往大里长,越来越沉。双腿渐渐像灌了铅,身子渐渐僵硬如石块,汗水如泉般淌了出来。
与父亲的距离越拉越远,儿子盼父亲倒回来帮着背,以前背柴火,儿子背不动时,父亲总要接一程。可这回,父亲歇下担子,却没有倒回来的意思。
儿子恨恨地赶上了父亲,只见父亲被汗水湿透的衣衫能拧出水来。 儿子:“爸,这三十多里路,我恐怕走不了。”
父亲黝黑红亮的脸膛闪电一样抽搐了一下:“背回去?前功尽弃了!” 儿子摇摇头,又点点头。
父亲:“你能背到大石头那里吗?”
儿子一看,山脚确实有一块大石头,很近,于是说:“能。” 又启程,父亲在前,儿子在后,来到大石头跟前。 歇息不久,父亲催儿子动身。
儿子:“爸,再歇一会儿吧,我实在走不动了。”
父亲:“赶紧走,晚了就卖不上好价钱。能背到前面那棵大树那里吗?” 儿子抬眼一看,前面确实有一棵大树,很近,于是说:“能。” 来到大树下面歇息。父亲问:“能背到半山腰吗?” 儿子抬眼一看,半山腰很近,于是说:“能。” 半山腰歇息时,父亲问:“能背到那处瓦房吗?”
儿子抬眼一看,前面一处瓦房已经亮起了灯光,隐隐约约能听到人声,于是说:“能。”
上海市浦东新区第四教育署2018-2019学年六年级(五四学制)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
![](/skin/haowen/images/icon_star.png)
![](/skin/haowen/images/icon_star.png)
![](/skin/haowen/images/icon_star.png)
![](/skin/haowen/images/icon_star.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