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力资源管理》期末考试题库500题[含答案]
一、单选题
1.在人事调整时,必须对每个员工的具体情况进行全面分析,尽可能将每一个员工放到最适宜发挥其才智和潜能的岗位上去。这体现了人事调整的( )原则。
A: 依法调整 B: 有利于生产经营 C: 适才适用 D: 内外并重
答案:适才适用
2.一个企业对为自己企业目标的实现而付出劳动的一种回报或酬谢称为( )。
A: 酬谢 B: 回报 C: 报酬 D: 其他
答案:报酬
3.按照职务规定工资标准的工资制度是( )。
A: 奖励工资制 B: 职务工资制 C: 岗位工资制 D: 年功工资制
答案:职务工资制
4.工资等级制度有( )类型。
A: 5种 B: 4种 C: 3种 D: 2种
答案:4种
5.岗位技能工资从本质上说是( )中更为规范的一种具体形式。
A: 能力工资 B: 工作工资 C: 结构工资 D: 其他
答案:结构工资
6.员工报酬中相对稳定的部分,也即劳动报酬的主体是( )。
A: 津贴 B: 奖金 C: 基础工资 D: 保险
答案:基础工资
7.影响工资水平的因素通常分为( )大类。
A: 5个 B: 4个 C: 3个 D: 2个
答案:2个
8.劳动法律关系由( )要素构成。
A: 5个 B: 4个 C: 3个 D: 2个
答案:3个
9.组成工资收入的各种成分及其在工资总量中所占的比重称为( )。
A: 工资数量 B: 工资结构 C: 工资构成 D: 其他
答案:工资构成
10.员工通过劳动取得的报酬来补偿在劳动过程中的脑力与体力的消耗,以恢复劳动能力。这体现了报酬的( )功能。
A: 补偿功能 B: 激励功能 C: 调节功能 D: 凝聚功能
答案:补偿功能
11.对于不可能到企业就职的高素质人才,企业可采取兼职、讲学、咨询、技术入股以及
联合进行课题攻关等方式,将其所掌握的知识为企业所用。这种做法是( )。
A: 招聘人才 B: 借智引才 C: 成果转化引才 D: 引“资”引才
答案:借智引才
12.根据本人意愿,与企业解除劳动合同,退出企业工作的人事调整活动称为( )。
A: 辞退 B: 调动 C: 辞职 D: 其他
答案:辞职
13.关于人才流动的必要性,国外学者作了不少研究,其主要理论有( )。
A: 5种 B: 4种 C: 3种 D: 2种
答案:4种
14.员工符合退休条件,但因企业工作需要必须缓退,经有关部门批准后,其延长期不得超过( )。
A: 5年 B: 4年 C: 3年 D: 2年
答案:2年
15.列出考察项目,将员工两人一组进行对比,评出优秀者,确定为晋升人选的方法是( )。
A: 主管人员评定法 B: 配对比较法 C: 升等考试法 D: 评价中心法 E: 不确定
答案:配对比较法
16.按照一定的要素、标准及晋升路线,定期对人员所进行的晋升称为( )。
A: 破格晋升 B: 内部晋升 C: 常规晋升 D: 外部晋升
答案:常规晋升
17.没有考核就不可能真正了解员工的能力及其与职位要求相适应的程度,晋升就失去了依据。这体现了以下( )配套制度的重要性。
A: 职位分类制度 B: 任期目标责任制 C: 考核制度 D: 薪酬制度
答案:考核制度
18.按员工工龄的长短和每一工龄应计的工资额来确定的工资称为( )。
A: 奖励工资 B: 职务工资 C: 技能工资 D: 年功工资
答案:年功工资
19.以员工在不同地区的生活水平指数和物价指数为依据计算的津贴是( )。
A: 高温补贴 B: 地区性津贴 C: 工作性津贴 D: 其他津贴
答案:地区性津贴
20.女职工违反国家有关计划生育规定的,( )享受生育保险。
A: 能 B: 不能 C: 有条件地 D: 不确定能否
答案:不能
21.根据我国现行劳动法的规定,企业的劳动合同可以采取( )形式订立。
A: 只能采取口头形式 B: 只能采取书面形式
C: 口头形式和书面形式都可以
D: 没有规定
答案:只能采取书面形式
22.劳动合同双方当事人提前终止劳动合同的履行,结束双方的劳动权利和义务关系的行为是( )。
A: 劳动合同的解除 B: 劳动合同的订立 C: 劳动合同的变更 D: 劳动合同的终止
答案:劳动合同的解除
23.在市场经济发达国家,经济不景气时,许多资方会从工会寻求福利归还或让步。这种谈判被称为( )。
A: 集体谈判 B: 双方谈判 C: 妥协谈判 D: 生产率谈判
答案:妥协谈判
24.企业一经获准或决定招聘员工后,就要运用各种媒体,向社会公布企业的招工或招聘简章。这是订立劳动合同步骤中的( )。
A: 劳动者自愿报名 B: 企业公布招工或招聘简章 C: 企业对劳动者进行全面考核 D: 企业提出劳动合同草案
答案:企业公布招工或招聘简章
25.工资标准又叫( )。
A: 工资规则 B: 工资级数 C: 工资率 D: 其他
答案:工资率
26.( )是计量劳动和计算劳动报酬的基础,但不是唯一依据。
A: 工资等级制度 B: 工资形式 C: 工资政策 D: 发放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