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创新教学》的思考
创新思维在课堂教学上的绽放
在知识更新迅猛发展的当今社会,教师不仅要重视传播知识,更要重视培养能
力。教师教学担负着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任务。思维训练所要达到的目的是在于思维训练中使学生加速获取知识,提高思维能力,发展智力,从而尽快提高教学质量。众所周知,教学过程是一个师生双边活动的过程,教法和学法归根结底是一个思维方法的问题。教师教,要教会学生思维;学生学,也要学会思维。钱学森教授提出:“教育工作的最终机理在于人脑的思维过程”;“教育科学中最难的问题,也是最核心的问题是教育科学的基础理论,即人的知识和应用知识的智力是怎样获得的,有什么规律。”很显然,教育科学最核心的问题也是认识教育的思维规律,进行思维训练的问题,即按照人的思维规律和思维发展规律,激发学生思维兴趣,教给学生思维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和思维习惯,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书本知识是学生获得知识的直接来源,而课上学习则又是这一来源的关键。课堂教学强化对学生能力的训练和培养,对学生来说,犹如掌握一把打开知识宝库的钥匙,可在知识海洋中自由遨游,为其从事社会工作奠定终生受益的基础。下面就我的教学实验,对课堂教学与创新思维训练谈点粗浅认识。
一、激发学习兴趣,培养思维能力
思维是学生掌握知识的重要心理过程。从思维角度看,思维过程是人对外界信息进行加工处理,使之变换和增值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兴趣是推动学生积极思维的内在动力,只有激发学生的兴趣,才能让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在学习知识过程中积极思考,达到积极思维。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曾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生若是“乐之者”学习就能事半功倍。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法国教育家第惠多斯对“激发兴趣”作了精辟的阐发:“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学生对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思维才能充分调动起来,才能达到“独到”与“最佳”的程度。在这方面,我们可是试着这样尝试:
1、改变传统的导入新课方式,精心设计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导课法。例如:教学《白杨礼赞》,借助录音机播放了一曲激昂的《小白杨》便把学生带入了白杨丛中,使学生兴趣盎然,充分体会了白杨树的象征意义;教学《鲁提辖拳打镇关西》,一首《好汉歌》使学生在仰慕英雄,钦佩好汉的心境中,产生学习新课的心理准备和欲望,同时也使学生得到了美的享受。对一些议论文、说明文,就材料本身而言,很难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很难使学生产生积极阅读的心境,为此我们可以根据学生心理特点创设足以启动他们阅读兴趣的情境,精心选择有趣的文学故事,恰到好处的譬喻,富于哲理的名人名言,生动形象的直观等;或是设疑提问、回忆复习、设置悬念等等,想方设法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集中学生思维,以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常言说:好的开端即是成功的一半。作为一个老师,如能做到“未成曲调先有情”,那课堂教学定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精心设疑,从而激发学生的思维兴趣。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学生的思维过程往往是从问题开始的。古语说: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苏霍姆林斯基说得更清楚:“要尽量使你的学生看到感觉到能摸不懂的东西,是他们的面前出现疑问。”可见,质疑是相当重要的,因为它是思想的导火线,能触及学生心理,使学生产生疑虑之情,困惑之貌,从而激发起学生思维上的波澜,让他们去思考、去探索、去发现,这是启迪思维、发展智力的重要手段。譬如《鲁提辖拳打镇关西》问鲁提辖对阵关系为何如此憎恨?等等。当然,学生在接受知识的过程中,常常会质疑问难,对此,教者应当予以鼓励,大力倡导,甚至鼓励学生“不唯书”,“不唯上”,敢于破旧立新,标新立异。尽管有时某些学生提出的问题不着边际,或发表的见解使之偏颇,教者也应注意保护他们的积极性,称赞他们的钻研精神。这样做,不仅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对教材理解得更好,转眼得更甚,还能使学生敢发言质疑,该于各抒己见活跃课堂气氛,同时启发学生动脑思考,培养自主学习的习惯,这对他们思维创造性大有好处。
实践证明,兴趣是推动思维的内在动力,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抓住学生思维特点,采取生动有趣的教学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二、启发点播,活跃学生思维。
思维的灵活性是创造力的基础,它是不可缺少的智力品质。教学要开发学生智
力,培养学生创造力,就该注重采取各种方法活跃学生思维,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注意调动和培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自觉性,激发其积极思维活动和主动探求知识的愿望,从而增强学生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要注意启发点拨,给学生留有充分的想象余地,激发学生思考,乐于咀嚼和消化,既可以按讲授内容的内在联系组成环环相扣的问题,逐步提出、逐条分析,从而剖析主题,也可以设疑布障,边讲边问,讲问结合,还可以合作学习,互相讨论,各抒己见,使学生的大脑始终处于高度集中/积极思维的状态,这样,既活跃了课堂气氛,也活跃了学生的思维。
课堂教学中教师的启发点拨,会使学生处于积极主动的思维状态,能充分调动学生积累的全部智慧和热情。这样学生学得轻松,学得有趣,学得灵活,既掌握了“双基”,又活跃了思维,培养了能力,而教师也减轻了负担,教学效果也会明显提高。所以,我认为合格的教师在启发点拨方面应该做到:在切入点巧触发,在堵塞点巧疏通,在总结点巧回归。
三、创设情境,发展学生思维。
爱因斯坦说过:“自由是天才成长的沃土”。在一个受压制和约束的环境里很难谈到创造性思维的培养。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就必须给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思维环境和适宜的心理环境。
1、丰富学生的感性知识和经验,积累材料,为发展学生的思维奠定基础。 语言是思维的外壳,创造性活动往往借助于语言表达出来。实践证明,如果没有丰富的词汇,无论头脑中能够使出怎样有创造性的画面,也无法把它们准确形象的表达出来,这样与人交流也是语无伦次,而且思维水平也得不到更好的发展。所以丰富学生的感性知识和词汇,积累材料,直接影响到语言的表达质量和智力的发展,是发展思维不可缺少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我首先强化诵读。朗读、富庶、背诵是吸收、储存、积累规范化语言的主要途径,经常朗读、复述、背诵教材中规范精美的语言、词汇,就能使之在记忆中积淀,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自身的语言,促使个性化的语言日趋规范、成熟,达到“久熏幽兰人自香”的效果。其次是注重联系,将材料与学生独特的体验、生活经历结合起来,建立多项的联系,学生积累的就不仅仅是材料,而是伴随着丰富内涵的“合金”,久而久之,便会溶化到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