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 - 专业文书写作范文服务资料分享网站

温度与物态变化

天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教学内容 【同步知识梳理】 要点一、温度和温度计 1、温度 (1)温度:物体的冷热程度叫温度。 (2)我国的温度单位:℃(摄氏度) (3)摄氏温度的规定:在一标准大气压下,把冰和水的混合物温度规定为0℃,把沸水的温度规定为100℃,在0℃到100℃之间分100等份,每一份就是1℃。 2、温度计 (1)原理:利用液体的热胀冷缩的原理制造的。(注意根据不同的测温需要选择液体) (2)种类:常见的有实验室用温度计、体温计、家庭用的寒暑表温度计。它们的量程(即测量范围)不同,分度值(每小格代表的数值)也不同。 (3)使用方法: 一估:估计被测物体的温度 二选:选量程合适的温度计 三看:看清量程、分度值、0℃ 1

四放:温度计的玻璃泡全部浸入待测液体中,且不要碰到容器底和容器壁 五读:稍后一会儿,待示数稳定后再读数,玻璃泡要继续留在被测液体中,且视线要与温度计中液柱上表面相平,特别注意零上还是零下温度。 3、体温计:体温计的测量范围:35℃—42℃;分度值为0.1℃。 使用方法:用之前必须甩几下,把水银甩回玻璃泡内。 要点诠释: 1. 热的物体我们说它的温度高,冷的物体我们说它的温度低,若两个物体冷热程度一样,它们的温度相同;我们凭感觉判断物体的冷热程度一般不可靠。 2. 摄氏温度的读法:如“5℃”读作“5摄氏度”;“-20℃”读作“零下20摄氏度”或“负20摄氏度”。 3. 温度计使用前先要两认清,一是认清量程,二是认清分度值(每小格代表的数值)。 测量时一是注意放:要使温度计的玻璃泡完全浸入被测的液体中,不能碰到容器底和容器壁(原因有:一是易碰破,二是容器底和容器壁处的温度与液体中间的温度有差异);二是注意等:放入后要稍等一会儿,待温度计的示数稳定后再读数(因为热传递需要过程,需要一段时间);三是注意正确的读:视线要与温度计中液柱的上表面相平。 4.常用温度计种类: A、实验用温度计:量程一般为-20℃—110℃,分度值为1℃,所装液体一般为水银或酒精。 B、寒暑表:量程一般为-30℃—50℃,分度值为1℃,所装液体一般为煤油或酒精。 C、体温计:量程为35℃—42℃,分度值为0.1℃,所装液体为水银。结构特点:玻璃泡和直玻璃管之间有一段非常细的缩口。体温计离开人体后缩口处的水银断开,直玻璃管内的水银不会退回玻璃泡内,这样体温计离开人体后仍然表示人体的温度。但是每次使用之前,应当把体温计中的水银甩下去(其他温度计不用甩)。刻度部分制成三棱柱形是利用放大镜原理。 【方法归纳】正确读出温度计的示数 温度计读数时,要先弄清分度值。对于只画出了一部分刻度的温度计,读数前要先弄清液柱的液面在0℃以上,还是0℃以下。如果从液柱的液面处越往上,温度计的刻度值越大,则液柱的液面在0℃以上;如果从液柱的液面处越往上,温度计的刻度值越小,则液柱的液面在0℃以下。 要点二、熔化与凝固 (一)物质的状态:自然界中所有的物质都像水一样,有固、液、气三种状态。 (二)熔化 1.定义:物质由固态变成液态叫做熔化。 2.熔化的特点 晶体:(1)固体物质在熔化过程中吸热,继续加热,温度保持不变,当温度达到一定时开始熔化,直到全部熔化后,2

温度才上升; (2)熔化图像如图甲所示。 非晶体: (1)受热先变软,后变稠、变稀、流动性越来越大,最后变成液态,在熔化过程中吸热,整个过程温度一直升高。 (2)非晶体熔化图像如图甲所示。 (三)凝固 1.定义:物质由液态变成固态叫做凝固。例如:水结成冰,工厂里用铁水浇铸成零件。 凝固放热。例如:北方在冬天时在菜窖里放几桶水,利用水结冰凝固时放出的热量来使菜窖内温度不至于降太低,以免菜被冻坏。 2.凝固的特点 晶体: (1)液体物质在凝固过程中放热,当温度降到一定时保持不变; (2)凝固图像如图乙所示。 非晶体: (1)凝固时先变稠,变硬,最后变成固体,凝固时不断放热降温。此过程中温度一直下降。 (2)凝固图像如图乙所示。 结论:同一物质熔化时的温度和凝固时的温度是相同。 (四)晶体和非晶体 根据各种固体熔化和凝固的特点不同,可以将固体分为两类: 一类是晶体,特点是有一定的熔化温度即熔点,熔化过程中吸热,温度保持不变; 一类是非晶体,特点是没有固定的熔化温度,熔化时吸热,温度不断升高。 3

要点诠释: 1.晶体有熔点,常见的晶体有:食盐、海波、冰、萘、明矾、石膏、水晶、各种金属等。 非晶体没有熔点,常见的有:石蜡、松香、沥青、玻璃、橡胶、塑料和陶瓷等。 2.晶体熔化和液体沸腾的条件:一、达到一定的温度(熔点和沸点);二、继续吸热。 3.凝固规律:晶体在凝固过程中放热,温度保持不变。非晶体在凝固过程中放热,温度不断的下降,没有一段温度不变的过程,即没有凝固点。 要点三、汽化与液化 1.物质由液态变为气态的过程叫汽化。物质由气态变为液态的过程叫液化(凝结)。 2.汽化和液化是互为可逆的过程,汽化要吸热、液化要放热。 3.汽化有两种方式——蒸发和沸腾。 (1)蒸发:在任何温度下都能发生,且只在液体表面发生的缓慢的汽化现象。 (2)沸腾是在一定温度下(沸点),在液体表面和内部同时发生的剧烈的汽化现象。 要点诠释: (1)蒸发的快慢与①液体的温度有关:温度越高蒸发越快(夏天洒在房间的水比冬天干的快;在太阳下晒衣服干的快);②跟液体表面积的大小有关,表面积越大,蒸发越快(晾衣服时要把衣服打开晾;为了地上积水快干,要把积水打开);③跟液体表面空气流动的快慢有关,空气流动越快,蒸发越快(晾衣服要晾在通风处;夏天开风扇降温)。 (2)A.液体沸腾时的温度叫沸点;B.不同的液体,沸点一般不同,沸点是物质的一种特性;C.液体的沸点与气压有关,气压越大沸点越高(高压锅内气压高,高压锅内水沸腾时温度高于100℃,食物熟的快;气压低沸点低,高山上气压低,水沸腾时温度低于100℃,食物不易煮熟;气压的大小与海拔有关,海波越高,大气压越低);D.液体沸腾的条件:温度达到沸点还要继续吸热。E.沸腾实验现象:烧杯中产生大量气泡,上升、变大,到水面破裂放出里面的水蒸气。 (3)蒸发可致冷:夏天在房间洒水降温;人出汗降温;发烧时在皮肤上涂酒精降温。 液化的方法:①降低温度;热的水蒸气遇到温度比它低的环境就会液化。举例:冬天说话时嘴里冒出的“白气”(嘴里呼出的热蒸气到外面后遇冷);对着玻璃哈气,玻璃上会出现水珠;从冰箱冷藏室拿出的冷饮瓶,放在外面一会儿,外壁上会出现水珠;烧水时锅的上方冒的“白气”;剥开包装纸的雪糕周围会冒“白烟”(空气中的热水蒸气运动到温度低的雪糕附近时降低温度而发生液化形成的水雾)。 ②压缩体积(增大压强,提高沸点)如:氢的储存和运输;家庭用的液化石油气,采用加压的方法使它变成液体,体4

积小,装在钢瓶里便于贮藏和运输,还有日常用的打火机内的丁烷气体被压缩成了液体。 (4)液化:雾、露、雨、白气。凝固:冰雹,房顶的冰柱。 沸腾时气泡越往上越大;沸腾前气泡越往上越小。 要点四、升华和凝华 1、 升华定义:由固态直接变成气态。 易升华的物质有:碘、冰、干冰、樟脑、钨。 举例:北方挂在外面的冰冻衣服过几天变干,放在衣服箱子里的卫生球时间久了变小,堆的雪人过几天变小,灯泡内的钨丝变细;(这里的冰冻衣服变干和堆的雪人变小为什么说不是先熔化然后又汽化的呢?因为在北方的环境温度低于0℃,达不到熔点,冰雪不可能熔化,只能时固态直接变成气态升华了。)樟脑丸先变小最后不见了。 2、升华吸热可迅速致冷。例如人工降雨时在空中撒固态的CO2(干冰),利用干冰升华吸热来使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变成雨水;舞台上利用干冰升华吸热使空气中水蒸气遇冷液化成“白气”造成雾的效果;生活中利用干冰升华吸热来使运输的食品保持低温防变质。 3、凝华定义:由气态直接变成固态的过程。 举例:例如初冬早晨地面和屋顶出现的霜,就是空气中的水蒸气(气态)在夜间遭遇低温凝华直接变成了白色的霜(固态);再如很冷的冬天早晨发现屋子的窗玻璃上会结一层冰花(固态,同霜),它也是室内的热水蒸气在夜间遇到温度极低的玻璃而凝华成的小冰晶;灯泡壁用久后会变黑,是钨丝在亮灯时的高温下先升华变成钨蒸气,灯熄灭后温度降低又凝华成固态的钨颗粒附在灯泡的壁上形成的;冰棒上的白粉。 要点诠释: 一、 自然界中的水的三态变化 雨:地表上的和海洋中的水经过蒸发(汽化)变成水蒸气,上升到高空后遇冷液化形成水滴,或凝华成小冰晶,冰晶再熔化成水滴落下来成为雨。 雾:夜间气温降低,空气中的水蒸气在遇冷时液化成小水珠——“白气” 露:夜间空气中水蒸气遇冷液化成小水珠附在树叶、草叶上形成的。 霜:很冷的夜晚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夜间低温而发生凝华形成的白色冰晶。 雪:同霜的形成一样,是空气中的水蒸气突然遇冷凝华而成的白色冰晶。 雹:先是水蒸气遇冷液化成小水滴,然后小水滴又遇到更冷的低温而凝固成小冰球儿。 二、 物态变化中的吸热放热规律 物质分子间距离大小关系:固体分子排列紧密,分子间距离最小;液体分子间距离稍大,气体分子间距离最大。 物质的分子间的距离有小变大,需要吸热来实现。固态→液态→气态。 5

温度与物态变化

教学内容【同步知识梳理】要点一、温度和温度计1、温度(1)温度:物体的冷热程度叫温度。(2)我国的温度单位:℃(摄氏度)(3)摄氏温度的规定:在一标准大气压下,把冰和水的混合物温度规定为0℃,把沸水的温度规定为100℃,在0℃到100℃之间分100等份,每一份就是1℃。2、温度计(1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8xvb83b47r3blzb1bwa62p7v43zg7t00hvh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