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绪论:美学是什么
本章知识框架
第一节:美学是什么 第二节:美学历史与学科定位 第三节:美学基本问题 第四节:学习任务与学习方法 思考题
第一节:美、美学与审美
1.1 美在哪里寻找?
有人说“生活中并不缺乏美,而是缺乏发现美的眼睛”,那么,美究竟在哪里呢? 我们通过以下几张图片来回答这个问题? 此外,在饮食、服饰、人体等诸多方面,都可以发现美。
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美是无处不在。 1.2 审美 1.2.1什么是审美
所谓“审美”?就是有“审”有“美”,“审”作为动词表明有主体存在,也有可供人“审”的“美”,即审美客体。
一方面,强调了二分基础上的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之间的有机结合。 另一方面,美是属人的美,审美现象是属人的现象。 审美是一种人生实践和人生境界。 1.2.2 审美关系
1
首先,人在生存活动中,与世界发生和建立多重复杂的关系,如: 经济关系、政治关系、伦理关系、宗教关系、实用关系、审美关系等等。 其次,作为与世界形成的一种关系,审美关系具有如下特质: 审美关系与其他关系的不同: 区别一、审美主客体之间的感性特征。 区别二、审美关系是自由的。
区别三、人作为一个整体和现实发生关系。 区别四、审美关系是一种对现实的情感关系。
即,在审美中,人产生喜怒哀乐的情感效果,而不是理智上的认识和意志上的行为。 解析如下:
思路一:意识上的行为——即向审美客体寻求获得现实行为层面的经验教训,换言之,“求善”。
思路二:理智上的认识——即向审美客体寻求获得纯粹抽象的理性认识,换言之,“求真”。
思路三:喜怒哀乐的情感效果——即向审美客体寻求获得情感共鸣,得到精神陶冶和灵魂净化,即“求美”。 1.2.4 审美现象
首先,审美现象的构成:
由审美主体、审美客体和审美主客体之间的审美关系,三要素构成。 其次,审美现象的结层特点:
审美主体、客体和审美关系结构,均有三层特点。 我们先欣赏一幅名画:
作为与主体发生审美关系的自然、艺术、社会、科学等多种多样的事物,其结构也是多层次的:
首先,是形式层,这是审美对象显现到我们感性器官,引发审美愉悦的层面。 其次 ,是意象层。 最后,是存在层。
与之对应,审美主体和审美关系有如下结构层次特点: 2
再次,审美中的“关系在先”原则: 审美活动之前有无审美主客体?
在时间上,审美关系的建立和审美主客体生成是同时同步的;在逻辑上,要坚持审美关系在前,审美主客体生成在后的原则。 坚持主客体同步生产和关系在先原则。
最后,审美方式决定审美对象。
第二节:美学历史与学科定位
2.1 审美意识、美学思想和美学
三者的关系是:最先为审美意识的形成,其次是从审美意识发展为美学思想,最后由美学思想发展为独立的美学学科。 三者在时间起止长度上有区别,此外 它们在美学形成中影响不同(见右图) 2.1.1 审美意识的定义与两种类型
首先,审美意识是指人类在生存实践中萌发出来的有某种不明晰审美追求的意识。它一般通过感性审美活动体现出来,缺乏系统明确理论表述,不够成熟和自觉。
其次,审美意识可以分为初级审美意识和高级审美意识。
初级审美意识典型地体现在原始初民的生存活动中,高级审美意识不仅更成熟和自觉,更贴近对世界人生的整体把握,涵盖面更广,具有更大普遍性。 2. 1.2 美学思想
美学思想是在审美意识基础上的不断发展,对某些审美现象某些本质、特征、规律进行了自觉的理性认识。
需要注意:美学思想是最重要的美学资源,甚至比美学学科还要深刻。 此外,美学思想在美学成为独立学科前,多以哲学形式或文艺评论、创作理论的形式出现。 2.1.3 美学
以审美现象为专门课题,从整体上独立、系统思考审美对象所获得理论体系。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