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题
阅读下面一段材料,根据要求写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有位哲学家举着一个苹果对他的学生说:“这个苹果是是我刚从果园摘来的,你们闻到它的香味了吗?”有一个学生看到苹果红红的就抢着说:闻到了。
哲学家又走到学生面前让他们闻,有的说闻到了,有的闻也不闻就说闻到了,只有三个学生默不作声。哲学家说:“你们怎么了?”其中一个学生又闻了闻,说:“什么味也没闻到”还有一个学生上来摸了摸说,这是什么什么苹果?
还有一个学生讷讷地说:“老师,今天我感冒了”。哲学家把这个苹果拿给学生们传看,竟然是蜡做的假苹果。
要求:选好角度,明确立意,确定文体,不要脱离所给材料的范围,不要套作,不要抄袭。
【审题解析】
阅读这则材料,很显然,面对同一事物,同一对象,学生的反应和感觉是不一样的,或言有味道、或说没有味道、或“借口”搪塞、或“沉默是金”,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观点:认知的差异。
进 一步分析面对哲学家提出的问题和他的学生对待问题的不同态度,我们发现,明显是在“影射”现实生活中的一些人迷信权威、轻信盲从、不肯动脑、不愿动手、随波逐流、人云亦云,缺乏独立思考、援疑质理、寻根究底、坚持真理、求真务实等精神的现象,好在还有三个“默不作声”的学生,他们没有人云亦云,也许在观望,也许是坚持做自己心灵的主人……而另外一些学生呢?第一位尊重了自己的真实感觉,第二个发出了自己的疑问,第三个如果不是“托词”至少表达了自己的诚实,当然若是“托词”则显其圆滑。由这些认知差异,我们可以得出如下观点:
⑴从有味道、甚至是闻到了甜味的现象分析,可以得出人性的盲从,甚至盲从得逼真、盲从得惟妙惟肖。
⑵从没有没味道分析,可以得出真实,相信自我,自信不盲从、实事求是的态度等等观点。
⑶从一个摸了摸问这是什么苹果分析,可以得到尽管有实践,但是还是没能摆脱盲从。
⑷从感冒了没有闻到这个现象分析,可以得出感知的彷徨,犹豫,给自己的感知寻找借口的人性现象。
⑸从众心理——大部分人是习惯思维(定向思维)人云亦云,缺少自主判断和思考。
⑹不回避矛盾——大胆说出自己真实的想法。(第三人说感冒了就是不敢正视)
⑺不迷信权威大胆质疑——(另一个摸了摸说是真的吗?)⑻亲自尝试,实践得出结论——(最后知道蜡苹果)
综合起来分析,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认知与心态、认知与盲从、正确的认知在于尊重现实与消除盲从。
立意和角度明确之后,行文时还要注意和材料的内容含意相合,不可以梳理出观点后,放弃材料天马行空的行文。因此,要从材料中提炼出关键词,比如塑料苹果、苹果,味道等等作文关键词,让行文和材料,让社会现象和材料现象与人性关联。联系实际生活,我们是否常常做那个迷信权威、随波逐流、不会独立思考的人?曾经的热点问题——抢盐风波,钱学森之问,“革金庸的命”,清华百年校庆时的一些争论,是否能重新引发思考?
这个题目要想写好作文,关键在用例上,有很多恰当而又新鲜的事例,结合社会热点,用例新鲜灵动,才能受到阅卷老师的青睐。
优秀作文选
君子之风
兰,深山幽谷,芳华自赏。竹,亭亭玉立,坚韧挺拔。菊,与世无争,清高隐逸。梅,欺霜傲雪,凌寒而放。
古人谓之为四君子,合而观之,皆清华其外,淡泊其中,不作媚世之态。是以世人将其喻为君子,取其不趋俗,不媚世之风骨。
所以君子之风是“举世皆浊我独清”的坚持,是“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的超迈,是“我自横刀立马”的豪气,是“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的孤傲。
做事,要有君子之风。只有这样,才不会人云亦云,才不会成功时得意骄矜,失意时怨天尤人。要有自己的主见,做自
己的主人。古人云:“君子合而不同,君子周而不比。”就是教人们在吸收别人意见时有自己的主见。不人云亦云,不随波逐流。比尔?盖茨哈佛中途退学,为许多人所不解,以为他断送了自己的美好前途,然而谁也没想到几年之后他开创的事业令所有人仰望羡慕。他没有像哈佛大学里的那些学子一样努力地学习,然后一步步走在常规的路上,他有自己的思想,所以他不为世俗的眼光所左右,却开辟自己的天空,他成功了。纵观中外成功人士,只有让自己的思想凌驾于众人之上,方可开辟天地。
做人要有君子之风。古人云:“宽以待人,严于律已。”有自己的人品,不媚俗,不趋俗。古往来,那些默默无闻者大多是随波逐流,所以历史的烟云湮没了他们。留名千古的必是那些特立独行与世俗背道而弛的人,细数历史的烟云,你会发现魏晋的风骨,竹林七贤的不羁,五柳先生的隐逸,你会发现汉唐的高风,李白的潇洒,你还会明白宋代的气节,苏轼的大江东去,清照的梧桐冷雨,稼秆的挑灯看剑,你还会找到明清的不俗,板桥的洒脱,曹雪芹的悲歌。唯有以君子之风的卓尔不群,方能尽显名士风流。
君子之风是不趋俗不媚世的行为,是一种孤洁傲岸的境界。真名士自风流,唯有用超拔的思想方能达到君子之风的境界。
古人云:“识时务者为俊杰。”当然,识时务为识时务,但不能随波逐流,否则丧失了自我那是一种悲哀!
君子之风重要的是让自己的心凌驾于万物之上,真正做到远离人云亦云,远离世俗是非,让我心做主!
敢于向权威说“不”
哈佛毕业的一位成功人士颇有感慨地说“我在哈佛学到点最珍贵的东西,不是那些知识,而是敢于挑战权威、坚持主见的勇气。”朴实的话语,道出了朴实的真理:在“漫漫其修远”的道路上,只有敢于向权威说“不”,“上下而求索”,才能收获耕耘的硕果。
何谓权威?所谓权威,主要是指在某个范围领域内最有威望、最有地位的人物、说法或事物。例如,当代的袁隆平成功第开拓出我国杂交水稻研究的新天地,享誉世界,他就是杂交水稻
领域的权威;古代的《黄帝内经》最早建立了中医的“阴阳五行学说”,影响甚远,它就是中国传统医学著作的权威。
在人类的种种社会实践活动中,相信权威,服从权威,是一种客观需要,因为权威就是一面迎风招展的旗帜,能够产生凝聚力和号召力,引领人们朝着正确的方向不断前进。但是权威又不见得会事事正确、永远正确,其认识的局限和偏差在所难免。因此,我们应该相信和服从权威,但不应该迷信权威,以至于失去自己的理性思考和判断。《哲学家的苹果》中的多数学生之所以“闻到了”蜡苹果的“香味”,固然与哲学家的心理暗示有关,但最主要的还是处于对权威的过度迷信和崇拜。事实雄辩地证明,过于迷信权威可笑又可悲,敢于质疑权威,才能可能纠正谬误,发现真理。亚里士多德之于成名前的伽利略,仿佛是天神一般的权威,但他却敢于质疑其“物体下落速度和比重成正比”的学说,勇敢地登上比萨斜塔,用“两个球同时落地”的著名实验,推翻了前者影响深远的错误结论。伽利略在科学上有如此建树,就在于不迷信权威,敢于挑战权威,善于独立思考,并通过实践来加以证明,使人类对自由落体的认识朝着真理的方向大大地迈进了一步。詹天佑以成功地主持修建京张铁路的实际行动,推翻了洋人“修建这条铁路的中国工程师还没有出生”的断言;李四光以找到松江平原大油田的科学实践,颠覆了国际上关于“中国贫油”的理论;刘翔以讲求科学的刻苦训练,打破黑人白人统治的110米栏的神话,如此等等,如果没有敢于向权威说“不”的精神,没有敢于实践的勇气,那么这一切便无从谈起。
对于权威,应该敢于说“不”,但不可每逢权威就说“不”,而应该在认真思考的基础上,以科学的态度“大胆假设,小心求证”。只有如此行事,才有可能将真理掌握在手,逐渐由必然王国而步入自由王国。简评:
这是一篇思想成熟,立意深刻,层次清晰;思维严谨而辩证,语言准确、简洁而流畅的好文章,在高考的考场上能即兴写出这样优秀的高考作文真是非常难得。
文章作者通过对作文材料的分析提炼,概括出“《哲学家的苹果》中的多数学生之所以‘闻到了’蜡苹果的‘香味’,固然与哲学家的心理暗示有关,但最主要的还是处于对权威的过
度迷信和崇拜”这样非常切题的立意。(请注意,这里文章作者用了“过度”两个字,就为下面如何辩证地看待“权威”埋下了伏笔。)
与其他辽宁考生非常不同的是大多数考生都是开篇概括材料,引出观点,但这篇作文的作者却引用哈佛毕业的一位成功人士的话直接点题:“我在哈佛学到点最珍贵的东西,不是那些知识,而是敢于挑战权威、坚持主见的勇气。”而上面提到的作文材料的概括引用则是在文章第三段中出现。
在语言方面,“在‘漫漫其修远’的道路上,只有敢于向权威说‘不’,‘上下而求索’,才能收获耕耘的硕果”等精彩句子时有出现,令人喝彩。 (李泽淳)
不唯上,只唯实
权威的哲学家拿出所谓苹果园采摘的苹果,弟子们的反应却不尽相同,我更欣赏那敢于说上面也没闻到的学生。因为他是在自己实践确信无疑后得出的结论。无论是做人还是做事,都应该如此,不唯上,只唯实。
唯实是一种品格。在哲学家拿出苹果后,有的学生看到红苹果酒抢着说闻到香味了,这是对自己极不负责任的态度。眼见未必为实,实践方出真知。然而糟糕的是有的学生闻也不闻就随声附和说闻到香味了,殊不知这里包含着怎样的荒唐、愚昧及谄媚,是做人品格的严重缺失。试想,一个社会所有的人都只唯上、不唯实,不实践、不思考,上级和权威错了也照办无误,那么我们的社会创新何?社会进步何在?社会发展何在?唯实也是一种胆量与自信。“是”即“是”,“非”即“非”,亲历实践之后便可得出结论,这时则需要我们拿出胆识与自信,要有敢于质疑权威、挑战权威的勇气,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由那三个学生,我想到了明代名医李时珍,他在研究医书时发现有这样的记载:“巴豆性寒,最能泻肚。”李时珍亲自试用,最终发现,巴豆只有在过度服用时才会引起腹泻,少量服用反而会治疗慢性腹泻。“尽信书则不如无书”,由此我们看出,李时珍没有轻信前人的权威著作,而是亲自试验,这种敢于质疑和探索的精神是他“唯实”思想的体现,也说明他具有挑战权威的胆量和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