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63)《人口地理学》复习思考题答案
一、 名词解释
1、 人口再生产是指人口不断更新,也代不断更替,人类日身得以延续和发展的过程。 2、 一般生育率是指一定时期内(通常为1年)出生的活产婴儿数与同期全体育龄妇女数的 比率。
3、 人曰出生率是指一个时期内(通常为1年)一个地区活产婴儿数与同期平均人口数的比 率。
4、 总和生育率是一定时期内(通常为1年)分年龄育龄妇女生育率之和。
5、 自然增长率是指一个地区在一个时期内(通常为1年)的出生人口数减去死亡人口数同 平均人曰数的比率,它等于出生率减死亡率。
6、 人口素质,是指人口本身所具有的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条件和能力,也就是具有认识 和改造自然、认识和改造社会、认识和改造自己的条件和能力。人口素质的内容是多方面的, 但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即人口的身体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
7、 劳动力人口,或劳动力资源人口,指的是总人口中具有劳动能力的那一部分人,而不涉 及其参加劳动与否。
8、 经济活动人口是指在某一年龄下限以上,有劳动能力,参加或要求参加社会经济活动的 人口,由从业(就业、在业)人员和失业(待业)人员两部分人口组成。 9、 人口的经济活动率是指经济活动人口同总人口数的比率。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人口密度指单位土地面积上的人曰数量。
农业人口密度是指一个地区单位土地面积上的农业人口数量。
比较密度:单位农用地上的人口数景。所谓农用地,包括耕地和可利用的草地牧场,后 营养密度:一个国家或地区单位耕地面积上的人口数量。
人口迁移,指的是人的居住位置发生了跨越某一?地区界线的空间移动。
人口是生活在一定社会生产方式下,在一定时间与一定地域内实现其生命活动并构成社 人口性别比是指平均每100个女性所对应的男性人U数量。
土地承载力:按照可以预见的技术经济发展水平,在保持生态系统再生产能力不受破坏 人口容量,又称为人口承载量,指一定的生态环境条件和一定的社会资源条件所能容纳
者以3: 1折算成耕地。
会活动主体的,具有一定数量、质景的人所构成的社会群体。
的前提下,一定范围的土地能健康地供养的最大人口数量。 的最大人曰数。
二、 判断正误
1、F 2、T 3、F 4、F 5、F 6、T 7、F 8、F 9、F 10、T 11、T 12、F 13、 T 14、 F 15、 T 16、 F 17、 F 18、 T 19、 T 20T
三、 简答题
1、 答:第一,人口再生产的最终成果是人
第二,实现人口再生产的基木单位是家庭。 第三,人曰再生产周期远比物质资料再生产周期长。 第四,人曰再生产的运动过程有惯性作用。
2、 (1涵义人口再生产惯性是指人口再生产在它自身运动过程中,有着保持原来增长状态的
趋势。
⑵表现:
%1 人曰再生产的规模呈现出沿着过去的增长轨迹继续增长的趋势。 %1 人曰再生产的高峰或低谷在很长时期内表现为周期性和重复出现。 ⑶成因:
%1 人曰再生产的两个周期之间的间隔是人曰再生产惯性形成的一般原因。 %1 既定的人口年龄结构是人口再生产惯性形成的特殊原因。
3、 答:①以先进科学技术为基础的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对劳动力的需求由侧重于数量转向 侧重于质量,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对劳动力需求的变化是决定人口出生率变动的基木原因。
%1 儿童对家庭的经济价值下降,而培养费用口益增高,同时,养老模式发生变化,老年 人晚年生活主要靠社会保障。因此,消除了早育、多育的一个重要原因。
%1 妇女经济地位的提高
%1 人曰科学文化素质的普遍提高,促进了新的生育观念的形成。 %1 初婚年龄和婚姻状况的改变,是出生率下降的重要因素。
4、 答:①出生婴儿性别比②两性死亡率的差异③人口的年龄结构④人口迁移 5、 答:①出生率的变动
%1 死亡率的变动 %1 人口迁移。
6、 答:①它和经济文化发展水平、社会福利水平以及产业结构有关。
%1 政治体制、经济政策、社会习俗
%1 年龄结构对按总人口计算的平均经济活动率很有影响,但年龄别经济活动率则与之 无关。
7、 答:(1)生产力发展水平、社会分工和市场经济的发展水平
(2) 科学技术进步和劳动生产率的高低 (3) 人曰与劳动力数量的多少、质量的高低
W人们收入水平的提高与消费结构的变化
%1 需求总量
%1 需求结构(消费结构、投资结构、消费与投资的比例结构)
(5) 地理位置、自然条件与资源禀赋 (6) 各部门生产发展速度、新技术应用程度 (7) 经济政策 (8) 国际因素
%1 国际分工和国际产业转移 %1 国际市场和国际贸易 %1 国际金融和国际投资
8、 答:①各地区人口分布极不平衡。东南半壁人口稠密,而西北半壁则远为稀疏。
%1 人口分布明显地趋向于沿海。 %1 人口主要分布于较为低平的地区。
中国人口分布的特点综合反映出中国自然条件、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经济结构类型的地区 差异,以地形、气候为主的自然条件在其中显然起了基本的制约作用。所有这些因了所反映 的乃是一个地区供养人曰的承载力,其中最重要的是粮食承载力。在土地的粮食承载能力之 外,工业和商业的地理区位己开始对中国人U分布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 9、 答: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生产布局特点决定人口分布。
⑴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决定了供养人曰自身生存和繁衍的必要的物质生活资料,也决定了 供
养人口所必需的物质生产资料。因此,一定地区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决定了一定地区的人 口容量和人口密度。
⑵生产力的发展水平也反映在产业部门的结构上。凡以第一产业部门为主的地区,人 口分布呈大分散、小集聚状况;而以第二、三产业部门为主的地区,人口分布的集聚程度高, 城市人口的比重大。
⑶生产力的发展和经济结构的调整,促使生产布局不断变化,也必然引起人曰的再分 布。 10、
答:⑴新的科技革命和生产革命将从根本上改变生产增长与人口增长之间的相互关系。 ⑵新的科技革命和生产革命将改变或削弱自然环境条件对人口分布的影响。 ⑶新的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将大幅度改变人们的就业结构。
⑷新的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将继续改变经济开发地区人口分布的格局。 ⑸新的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将促进新地区的开发。 11、
答:造成地区人口分布差异的直接因素是人口学因素。影响人口分布的人口学因素主要
有出生、死亡和迁移。
⑴封闭人曰的分布直接受人曰自然增长率影响。人口自然增长率的高低,使地区人口出 现不同的增长势头,从而使一定时期后的人口分布出现差异。
⑵开放人口分布受人口自然增长率和迁移的影响。
⑶世界人口分布受人口自然增长率影响,各地区人曰分布受自然增长率和迁移的影响。 12、
答:⑴迁移规模与迁移距离呈逆相关
迁移呈阶梯性
迁移流与反迁移流同时发生。每个主要的迁移流都会产生一个补偿性的反迁移流。 性别与迁移。短距离迁移人口中女性多于男性。
经济发展与迁移。交通运输工具与工商业的发展促使人口迁移量增加。 经济动机为主。人口迁移有许多不同的动机,但经济动机占主要成分。
(2) (3) (5) (6) (7)
(Q城乡居民迁移倾向的差异。城市居民比乡村居民较少实行迁移。
13、 答:泽林斯基侧重于从历史的角度探讨人口迁移在不同历史时期所表现出的特征,把人
曰迁移与“人口转变理论”结合起来,将人口迁移划分为五个阶段:
第一阶段,现代化前传统社会时期。人曰出生率和死亡率都很高,人曰自然增长缓慢, 这一时期人口迁移率很低;
第二阶段,早期转型工业社会时期。伴随死亡率下降,人口迅速增多,出现大规模由 农村向城市的人口迁移;
第三阶段,晚期转型工业社会时期。人口出生率持续下降,城市间迁移和其他来1口1迁 移增多;
第四阶段,发达的后工业社会时期。低死亡率和低生育率,国际人口迁移增加,文化 交流和商业活动引起的周期性人曰迁移和流动增加;
第五阶段,未来超先进社会时期。这是一个尚未形成的未来社会,人曰迁移的非经济成 分加大,大多数迁移是在城市内部和城市之间,类似旅游的流动大量增加。 14、
答:①迁移规模比过去显著增大。
②迁移方向发生重大逆转。过去,人口主要由东南半壁迁往西北半壁,由沿海迁往内地 和边疆,而近年则逆转为由西北半壁迁往东南半壁,由内地和边疆迁往沿海。
其原因是改革开放以来,人口与粮食的平衡不再对人口再分布起主要牵引作用,取而代 之的则是资木、市场和发展区位。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人口迁移最主要的制约因素乃是经 济发展和投资水平。 15、
答:马尔萨斯人曰论的基本论点:
⑴两条公理。第一,食物为人类生存所必需;第二,两性间的情欲是必然的,且几乎会 保持现状。
⑵两个级数。他断言:“人口若不受到抑制,便会以几何比率增加,而生活资料却仅仅 以算术比率增加气
(3)“两力平衡二通过抑制人曰,“使人曰数量与生活资料之间趋于平衡,是大自然的 法则”。
⑷“两种抑制二他把贫困、饥饿、罪恶、灾荒、战争等都看作是限制人口增长的“积 极的抑制”;而把晚婚、不结婚、不生育等看作“预防性的抑制”,又称作“道德的抑制”。 16、答:首先,人曰迁移规模保持增长势头;其次,迁移形式由以往单一的永久性移民转变 为永久性移民、劳动力输出和难民三足并列。最后,移民的来源和分布发生很大变化,突出 的是欧洲由主要迁出区转变为迁入区,亚非拉发展中国家成为移民的基木来源。
17、答:人口迁移对社会经济有重要影响
%1 对人口数量和分布的影响。人口迁移导致人口再分布。迁出区人口、劳动力减少,迁 入区的人曰劳动力增多,从而使人曰数量和人曰密度的分布发生变化。
%1 对人口结构的影响。一般说?来经济性迁移以青壮年男性为主,使迁入区性别比上升, 抚养比下降,老龄化延迟,迁出区则相反。家庭性迁移以女性为主,故迁入区性别比下降, 迁出区则上升,但此类迁移对年龄结构影响不大。
%1 对经济、文化发展的影响。一是人U迁移流动有利于各民族和各个地区的人民在经济 和文化上的相互交流。二是人口迁移流动在国家和地区之间调整了劳动力的供求比例,有助 于不断实现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此外,迁出人员还有助于沟通信息、传输知识、增进经济 文化交流。不利方面:“大脑流失”
%1 人口的迁移流动带动了智力和资本的流动。
%1 对人口素质的影响。人口迁移流动促进了人种基因的交流,对改善人类身体素质发挥 了积极作用,迁移流动还有助于提高人口的综合素质。
四、论述题
1、答:影响出生率和生育率的主要因素是:
⑴经济因素——起决定性作用 %1 物质生产方式和生产力发展水平
在任何社会中,人口的再生产都取决于物质生产方式对人口的经济需求,归根结蒂取决 于生产力发展对劳动力数量和质量的需求。
%1 物质生活水平高低的影响 %1 赡养老人社会化程度的影响 %1 妇女就业程度的影响 %1 妇女职业差异的影响 ⑵社会因素的影响 %1 医疗卫生事业水平 %1 育龄人口受教育程度的影响
育龄人口受教育程度愈高,其生育水平愈低;反之,育龄人口受教育程度愈低,其生育 水平则愈高。
%1 婚姻习俗的影响。早婚、晚婚、不婚、结婚率和离婚率的高低,都会对生育水平产生 影响。
%1 不同家庭结构类型的影响
%1 伦理观念和风俗习惯(包括宗教信仰)的影响
“传宗接代\、“重男轻女\%1 生育政策。 ⑶人口内在因素的影响
%1 人曰年龄和性别结构对一般生育率的影响 %1 婴儿死亡率高低的影响
2、 答:⑴两种生产的涵义:两种生产即物质资料生产和人类自身生产,这是马克思主义人 口理论的基石。
⑵两种生产是对立统一的关系: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相互制约
两种生产是人类社会生产不可分割的两个事物,它们有机地构成了人类社会。二者是对 立统一的辩证关系。表现在:
%1 两种生产相互依存
两种生产的互相依存,主要表现在它们互为存在与发展的条件,都不能离开另外一方 而孤立地存在与发展。
一方面,人类自身的生产依赖于物质资料的生产,离开了物质资料生产就没有人类。 如果没有物质资料的生产和再生产,人口就会因为缺乏生存的物质基础而无法生活,也无法 存在和发展。同时人类自身的生产和再生产,只有在进行物质资料的生产过程中,才能使人 口关系生产出来并延续下去,从而也才有完整意义上的人类自身的生产和再生产。
另一方面,物质资料生产也依赖于人类自身的生产。没有人类的产生,就没有物质资 料的生产,没有最低限度的人口,物质资料生产便难以延续;没有人类的延续,没有人对于 物的要求,物质资料生产也不需要进行。此外,人类世代相传的生产经验和劳动技能是物质 资料生产发展的前提。
%1 两种生产相互渗透
两种生产的互相渗透,主要表现为两种生产互相进入到对方的领域之中:物质资料再生 产中有作为人口组成主体的人的因素,而人口再生产中有作为物质资料生产结果的物的因 素。
一方面,人类自身生产通过人的活动渗透到物质资料生产中去。这首先表现在人类自 身生产的成果——劳动力,是物质资料生产不可缺少的要素;其次,物质资料生产过程的四 个环节生产、分配、交换、消费每一个环节都有人参与并以人的活动为主体。
另一方面,物质资料生产也直接渗透到人类自身生产中。首先,物质资料生产的成果 通过各种渠道满足人的需要,把人的生命再生产出来,有些则影响人们的价值观念(精神产 品),有些直接作用于人类自身再生产(避孕药具等);其次,物质资料生产的发展,也改变着 人类日身生产的方式。
%1 两种生产相互制约
两种生产的互相制约,主要表现两种生产互相作用于对方并制约着对方的发展。首先是 物质资料生产对人类自身生产起决定作用,同时人类自身生产又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一方面,物质资料的生产决定着人类自身生产。首先表现在物的生产决定人的生产的表 现形态。其次,物质资料生产的需求制约着人类自身生产。
另一方.面,人类自身生产对物质资料生产又有反作用。表现为,在物质资料生产条件已 定的情况下,当人类白身生产人物质资料生产在数量、质量、结构方面相适应时,就可以对 物质资料生产的发展起促进作用;反之,就会延缓甚至阻碍物质资料生产的发展。 3、 答:自然环境是人曰分布的客观自然基础。
日然地理环境对人曰分布所施加的影响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通过对人口居住所提供便 利与所施加的限制;另一方面通过对生产所提供的便利与所施加的限制。
(1)地形
地形地貌对人口分布有着巨大的影响,各种地形对人U分布提供的条件各不相同。地形 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