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道德危机” 追寻“传统美德”
作者:王代福
来源:《作文成功之路·中旬刊》 2010年第6期
【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越来越高,可是道德观念却越来越淡薄。在城市,楼房越建越高,可邻里之间却是老死不相往来;在农村,外出打工的人越来越多,但欺骗和拐卖老乡的也越来越多。不久前,网上曾流传一个帖子,叫作“国内十大著名荒唐禁令”,都是我们现实生活中真实发生的事情。其中有“严禁用公款打麻将”“海关官员不得庇护走私” “严禁酒后驾驶机动车辆”,还有“严禁销售假药” “严禁向患者索要红包”等。醉酒驾车本是违法行为,却需要在内部纪律中加以重申,而公款赌博、庇护走私、销售假药等不言自明的底线性规则,却要郑重其事作出规定,岂不是荒唐至极?尤其是近年来, “青少年犯罪率”呈明显上升趋势。这一系列令人日不暇接的“怪现状”,让人开始怀疑:难道,我们这个曾经以民族传统美德而自傲的文明古围,已深陷于“道德危机”之中?“传统美德”是否仍占当今社会之主流?在种种道德败坏的行为屡屡见诸报端之时,我们应该反思的是什么?“八荣八耻”的荣辱观怎样才能深入人心?以德治国、建设和谐社会的方略如何推行?中国人到底需要怎样的道德教育?
【调查实录】
忽视传统美德,上海近半数
青少年认为诚实是吃亏
《东方网》:在上海社科院青少所最近的一次调查中,16%的上海青少年被访者认同“在马路上捡到1000元钱后私占、私分”的做法,46.1%的青少年甚至赞同“诚实就是吃亏”的观点,还有一成多青少年对一些违背传统美德的行为持认可态度。传统美德似乎正面临危机。调查显示,当前,未成年人对一些基本的社会公共生活规范以及传统美德的认同出现了一定的偏差。除了拾金不昧外,对“不让座”以及“乱穿马路”等行为持肯定与表示难以评价态度的青少年比例分别高达37.3%和29.3%.而对“公共场所随意喧哗” “乱涂乱画” “乘车不买票”等行为表示认可的青少年比例也都超过了10%。这些都说明未成年人对传统美德或者公共伦理的认知还处于较低的水平。
雷锋最大优点
竟然是“帅”
在多元化的社会,社会道德的义务性正越来越少地被提到。人们更多考虑的是,我还给别人东西,我能拿到多少奖励,拾金不昧已经附加了经济利益的元素。在旁人“拾金要昧”行为的暗示以及家长所灌输的功利主义综合作用下,青少年的个人主义正在不断膨胀,这样的思想导致他们在为人处世上特别注重个人利益,把一些公共生活规范完全抛在脑后。尤其令人担忧的是,中华五千年文化所积淀与传承的道德精髓正面临“丢失”的窘境。助人为乐只在每年3月5日才能更多地感受到,甚至有个别青少年在被问到“雷锋最大优点的是什么”时,竟然回答说“帅”。
“歪理”听上去竟如此完美,网友振振有词应对“传统美德”
针对“追寻传统美德究竟有多难”的主题,有记者通过网络做了个调查。下面是三个子题的调查结果——
题一:拾金不昧
“我在马路边,捡到一分钱,把它交到警察叔叔的手里边……”这首歌很多人都会唱。但记者调查发现,所谓的“拾金不昧”已经被大多数人所鄙视,而且他们还都有各自“圆满”的解答。
网友陈小姐: “我不会上交捡到的钱物。原因很简单,我丢了钱也没人还给我啊!”陈小姐觉得,既然别人捡了我的钱不给,我捡到了的钱,就当是给自己补偿了——不给是为了公平。支持率:30%。
网友孙先生: “我有一个限度,超过3000元以上的上交。”孙先生觉得,3000元以上算是大数目了,要是万一被警察查到, “是不是会被安个侵吞他人财产的罪名?”不过,要是3000元以下,那就会心安理得。 “毕竟金额不是很大,也算是发笔小财。”——给自己一个尺度。支持率:50%。
徐小姐: “我会在原地等一会儿,“如果失主没来,那也就怪不得我了。”她说,这样做也算是尽了力, “用起这笔钱来会安心很多。”——等一会儿失主。支持率:20%。
令记者吃惊的是,这些被调查者,没有一个人想到把钱交给警察或是相关部门,他们更多会反问: “捡了多少钱?”“旁边有人吗?”……
题二:公交车让座
尊老爱幼也是传统美德,最明显的行为就是让座。然而,记者在采访中发现,不少被调查者把“让座”改成了“有条件让座”。换言之,并非在所有的情况下都会让座。
网友滕小姐: “我会让座,不过要看情况。”她表示三种情况下不会让。第一,老人看起来比她壮实;第二,单独乘车的小孩,这就代表他已经有了自主能力;第三,如果她自己背着大包。
滕小姐的说法得到了不少人的赞同。很多网友认为,遇到孕妇绝对会让座,但老人就未必,孩子更不一定。 “有时十几站的路,那样岂不是要站好长时间,就为了一句谢谢,值得吗?”
题三:谎言无罪
诚实,有时是一种不必要的东西。在调查中,不少网友向记者表达了这样的观点。
“大学校园里考试,很多同学都在作弊,难道你要我站起来向老师举报?”一位高校学子说, “这样做岂不是弄僵了我和同学之间的关系?人家会认为我就是为了出风头。”这种说
法得到了几乎所有被调查者的一致认可。 “眼不见为净,这样最好。”不少人觉得应该如此。
一些网友毫不避讳地表示,在找工作的简历中就不同程度地掺了水,至少虚拟当过学生干部,有的则凭空捏造了在名企工作的经验。 “这样有什么错呢?我不这样做别人也会做,这只不过是为取得成功增添了一些砝码而已,没什么值得批评的。”
【群言堂】
陈宇(汕头市总工会干事):现在很多人确实有世风日下的感觉,但是还不能说道德已全面沦丧。就道德本身来说,就无法形成统一的标准,也不应该有统一的标准。而时下又是一个剧变的年代,利益的多元化、审美情趣的多层次,甚至职业的日益分化都在这个时代出现不同甚至是相反的道德规范,所以可以说现在是一个最好的年代,也是最坏的年代。
何怀宏(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底线伦理不是高深的学问,玄妙的道理。其中所说的道德“底线”或基本规范,主要是相对于较高的人生理想和价值观念来讲的,是说不管人们追求什么样的生活方式或价值目标,都有一些基本的规则不能违反,有一些基本的界限不能逾越,例如不能强迫他人,不能杀人越货、不能坑蒙拐骗等,即要把人当人看,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陈壁生(中山大学哲学系博士生):事实上现在的道德问题是社会转型带来的问题。在传统社会,维系社会的规则——以儒学为主干的社会规则,有效地调节着当时的社会。1 949年以后,一系列新的道德楷模——人,也成作为社会的道德标准,这些楷模的意义是有效地灌输给公众一种道德标准。而目前的状况是,道德标准已经多元化了。
我们经常在各种媒体上见到“见死不救”的事,我觉得很难对冷漠的公众进行道德谴责——因为在城市里,每一个人都是路人,每一个人都有自己合理的利益计算。比如看到抢劫,大多数人的选择是快速走开,这种动机非常简单,没有一个个体能够单独面对持械的抢劫者,人已经被分化为原子式的独立的个体,路人与路人之间,不可能产生在危难中相互救助的那种感情。而这种情况的发生,原因在于人们的冷漠,对他所在的社会没有主人翁的感觉,没有认同感。假设抢劫发生在乡村,或者发生在关系融洽的小社区,情况就会完全不同。所以我觉得与其用道德去谴责别人,不如提倡社群主义,建设乡村,建设社区。
【认识的提炼与升华】
冷静地分析,当今社会的确积弊较多: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损公肥私、不讲信用、欺骗欺诈。但这些绝对是社会支流,社会主流还是好的。因为我国是具有五千年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助人为乐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回顾历史上“助人为乐”的事例,可谓举不胜举:普施行灯、造桥修路、凉亭供茶、司马光砸缸等故事,至今广为传颂。
建国后, “助人为乐”的文明传统更加发扬光大。尤其是近年来,社会上学雷锋做好事、助人为乐的人和事比比皆是。如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形成的雷锋精神、焦裕禄精神、铁人精神、南京路上好八连精神、女排精神、张海迪精神、孔繁森精神、抗洪精神、赈灾精神、奥运精神等;与此同时,涌现出了舍身救老农的大学生张华、见义勇为身负重伤的战士徐洪刚、处处方便群众的工人徐虎、舍身忘死的导游文枝花、救助孤儿的歌手丛飞、大孝讷言的谢延信;还有朱伯儒、赖宁、李国安、范匡夫等大批英雄模范人物,他们的精神和事迹无不闪烁着“助人为乐”的光辉。正因为有了这种精神,我们的社会才成了一个温暖的大家庭。俗话说“世上还是好人多”,这才是我们当今社会道德风尚的主流。
【针刺文一】
好心的我和半好心的我
苦作舟
好心的我:看见一个妇人肩上扛两个大包,手上提两个小包非常吃力地走着,我就想起了“一个人做一件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于是我对她说: “大姐,学雷锋做好事,我可以帮你吗?”大姐的眼睛猛然射出两道警惕的光,走快了许多,一会儿就与我拉开了很远的距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