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精神上的精华
社会变革的先导 时代精神的精华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 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大理论成果
自然界的物质性 世界的物质性
探究世界的本质 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运动是物质的基本属性 认识运动 把握规律 运动是有规律的 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意识的本质 意识是人脑的机能 把握思维的奥妙 意识是客观存在的反映 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 意识的作用 人能够能动能动地改造世界 一切从实际出发 实事求是 实践及其特点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求索真理的历程 真理是客观的
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 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 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
第二单元 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 第四课 探究世界的本质 第一框 世界的物质性 1、自然界的物质性 (1)自然界中的事物是按照自身所固有的规律形成和发展的,都有自己的起源和发展史,都是统一的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
(2)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客观实在性、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可知性)。
1、 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概念,概括了宇宙间一切客观存在着的事物和现象的共同本质,而不是指某一种具体的物质形态,它与具体事物是共性与个性、一般与个别的关系。 2、 哲学上的物质与具体的物质形态的关系: (1) 联系:(紧密)物质只存在于具体的物质形态中,而具体的物质形态是物质的具体表现。 (2) 区别:物质所概括和抽象的仅仅是具体物质形态的共同特性
具体物质形态出了这一共同的唯一特征,即客观实在性外,还有其自身的个别属性 物质是不生不灭、永恒存在的,具体物质形态是有生有灭。 (3) 关系:共性和个性、一般和个别、抽象和具体。
3、 “客观实在”——万事万物的根本属性。 (一) 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1、 人类社会是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劳动创造了任何人类社会,没有劳动就没有人,就没有人类社会。 2、 人类社会在本质上是一个客观的物质体系。
构成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基本要素:地理环境、人口因素、生产方式。 3、 世界的本质是物质
(1) 自然界自然界的存在和发展是客观的
(2) 人类社会的产生、存在、发展及其构成要素,也具有客观的物质性。 (3) 人的意识是客观存在人脑中的反映,也是客观存在的
(4) 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同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质性。
4、 世界的物质性:世界的本质是物质;世界的本原是物质;世界的同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世界统一于物质;世界是物质的。 一、 认识运动 把握规律 (一) 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1、 运动: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和过程。
2、 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任何物质形态只有在运动中才能保持自己的存在,世界上不存在脱离运动的物质。
3、 运动是物质的载体,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 4、 物质与运动的关系: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运动。 5、 运动与静止的关系 (1) 静止的含义 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 事物在它发展的一定阶段和一定时期,其根本性质没有发生变化 物体相对于某一参照系来说没有发生某种运动或者在一定条件和范围内没有进行某种特殊运动 静止是相对的、有条件的、暂时的 (2) 运动和静止的关系: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时相对的。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3) 只承认形而上学的不变论或只承认绝对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会导致相对主义和诡辩论。 (二) 运动是有规律的
1、 规律: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2、 规律是普遍的。 3、 规律是客观的:
(1) 规律的客观性,就是指规律的存在和发生作用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 (2) 规律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
(3) 规律的客观性突出地表现在他是不可抗拒的。
4、 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的要求:遵循规律,不违背规律,自觉按规律办事。
5、 规律是可以认识和利用的:在客观规律面前,人并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势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
第五课 把握思维的奥妙 一、 意识的本质
(一) 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1、 从起源看,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2、 一切物质都具有的反映特性是人类意识产生的物质基础,生物的反映形式是人类意识产生的生物
学前提。
3、 意识是社会发展的产物。是劳动的产物,是社会的产物。 (二) 意识是人脑的机能
1、 人脑是产生意识的物质基础:人脑是高度发达的物质系统,使意识活动的物质器官,人脑结构的
复杂性和组织的严密性,决定了它具有产生意识的生理基础。
2、 意识是怎样运动的?意识活动是通过人脑对外界刺激的一系列反射活动实现的。 3、 无条件反射:第一信号系统(有具体事物刺激引起的反射)、第二信号系统(在语言刺激下产生的
反射、人所特有的)
(三) 意识是客观存在的反映(从内容上看、本质) 1、 意识的内容来自于客观存在,意识的本质上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主观映像。意识的形式是主观的,
而意识的内容则是客观点额。
2、 无论正确的意识还是错误的意志,都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反映。 3、 意识的形成离不开社会实践。
4、 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物质决定意识。 5、 概括: 意识的起源产生 意识的生理基础 意识的内容本质 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高度发的的物质系统——人脑的机能 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像 二、 意识的作用
(一) 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
1、 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 2、 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和自觉选择性。
3、 世界上只有尚未被认识之物,而没有不可认识之物。 (二) 人能能动地改造世界
1、 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通过实践把意识中的东西变成现实的东西,创造出没有人的参与永远不可能出现的东西。
2、 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要紧密结合、尊重客观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基础,认识和利
用客观规律必须发挥主观能动性。
3、 意识对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
4、 意识活动以来与人体的生理过程,又对生理过程有积极的反作用。高昂的精神,可以催人向上,
使人上进。
5、 正确的意识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 6、 意识能反映客观世界又能反作用于客观世界。 (三) 一切从实际出发 实事求是 (方法论)
1、 原理依据: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 2、 坚持东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1) 含义:我们做事情要尊重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从客观存在的事物出发,经过调查研究,找
出事物本身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规律性,以此作为我们行动的依据。
(2) 具体要求:
① 不断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以求真务实的精神探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
真理。——我们做好各种事情的基本要求,无产阶级政党制定和执行正确路线、方针、政策的前提和依据。
② 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把高度的革命热情同严谨踏实的科学态度结合
起来。
③ 既要反对夸大意识能动作用的唯意志主义,又要反对片面强调客观条件,安于现状、因循守
旧、无所作为的思想。
第6课 求索真理的历程 一、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 (一) 实践及其特点
1、 实践: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物质性活动。(主观限于客观的活动) (1) 凡是实践,都是以人为主体、以客观事物为对象的物质性活动
(2) 实践是一种直接现实性活动,它可以把人们头脑中的观念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 2、 实践的特点 客观物质性 有实践的构成要素的客观性决定,实践的基本要素:实践的主体、实践的手段和实践的对象,这些都是客观的 实践活动的过程及其结果也受到客观事物及其运动规律的制约 实践是有目的有意识的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a、在改造自然获取物质生活资料的实践中,人创造出自然原来没有的新的物质生活资料;b、在改造社会的过程中,人创造出新的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 实践给客观世界打上了深深的人的活动烙印。 社会性:实践不是单个人的孤立的活动,而是处在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的活动,离开他人和社会的纯粹的个人实践活动是不存在的。 历史性:人的实践活动是历史的发展着的,人类的实践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都受到一定历史条件的制约,是一定历史条件的产物。 主观能动性 社会历史性 第一第二两个特征并不矛盾,二者相互渗透,因为意识的目的性、计划性、创造性以客观性为基础,而主体的客观性又渗透着能动性,夸大客观物质性否认主观能动性,会导致机械唯物主义;夸大主观能动性则会导致唯心主义。
3、 实践的客观性与主观能动性是统一的,因为意识根源于物质,只有人们的意识符合客观性的要求,
人们才能达到改造世界的目的,时间的创造性才能真正发挥出来。 4、 实践是在人的意识指导下有目的的活动。
5、 实践的基本形式:a、改造自然的生产实践;b、变革社会的实践;c、探索世界规律的科学实验活
动。
(二) 实践是意识的基础 1、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认识:主体对客观的能动的反映,这种反映只有在实践中、在主体和客体的相互作用中才能完成。 认识只能在变革对象的实践中产生。 2、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1) 人们在实践中不断遇到新问题、产生新要求,推动人们去进行新的探索和研究。
(2) 实践的发展为人们提供日益完备的认识工具,这些工具延伸了人类的认识器官,促进人类认
识的发展。
(3) 实践锻炼和提高了人的认识能力,人类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也在改造着自己的主观世界,
提高自己判断和推理能力,从而推动认识的不断深化。
3、 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1) 一种认识是否是真理,不能由这一认识本身来回答。 (2) 客观事物自身也不能回答认识是否正确地反映了它。 (3) 只有把主观和客观事物加起来比较和对照的东西,才能检验主观认识与客观事物是否相符合,
这就是处在主观和客观交汇点上的实践。
4、 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认识从实践中来最终还要回到实践中去。认识本身不是目的,改造世界才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人们认识世界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回到实践中去,为实践服务。 理性认识只有回到实践中去才能知道实践,改造客观世界。 5、 主观能动性:“想”“做”和精神状态
意识能动性:“想” 意识的力量带来了物质的成果
意识的反作用:属于意识能动性的一种,又不等同于意识能动性
6、 精神状态对人们认识世界起决定作用,科学理论对实践活动具有决定作用。 二、 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 (一) 真理是客观的
1、 人的认识都是对客观对象的反映,其中与客观对象相符的认识就是真理,否则就是谬误。 2、 真理: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结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3、 真理最基本的属性是客观性。 4、 真理只有一个(绝对真理),真理面前人人平等 (二) 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相对真理) 1、 真理都是有条件的
2、 真理都是具体的:任何真理都是相对于特定的过程来说的,都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3、 任何真理都是绝对性与相对性的统一。 (三) 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 1、 认识具有反复性。 (1) 从认识的主体来看,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总要受到主客条件的认识
主观条件:受不同的立场、观点、方法、知识水平、思维能力、生理素质的限制。 客观条件:具体的实践水平,特别是社会实践所能达到的广度与深度的制约
(2) 从认识的客体来看,客观事物是复杂的、变化着的,其本质的暴露和展现也有一个过程。 (3) 人们对一个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
完成。
2、 认识具有无限性。
(1) 人类认识史无限发展的。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
(2) 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的循环是一种波浪式的前进或螺旋式的上升。 (3) 认识是一个在实践基础上不断深化、扩展、向前推移的辩证发展的过程。
3、 要求: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展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是我们不懈
的追求和永恒的使命。
综合探究 求真务实 与时俱进
1、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观点,是我们党的思想路线的理论基础。 2、 求真务实,正确认识和把握国情,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必须解决的首要问题。 3、 解放思想:使思想和实际相符合,使主观与客观相符合。
与时俱进:我们的全部理论和工作要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
4、 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是实事求是的内在要求和前提,实事求是是解放思想、与时俱进的目标和归
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