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论语》(论语品读课)
李桐 1330170031 生科1301班 周五晚上班
从孔子说起
孔子(前551——前479),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教
育家,被尊称为“圣人”,对中国思想文化的发展有巨大和深远的影响。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人。学无常师,相传曾问礼于老聃,学乐于苌弘,学琴于师襄。曾率徒周游列国,68时返鲁。晚年致力于教育和著述,整理《诗》《书》等古代文献,。其学以“仁”为核心,认为“仁”即“爱人”。提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所谓的“忠恕”之道。政治上主张“克己复礼”“正名”,以维护贵族等级秩序为目的,但也表现了对一般人的重视。重视祭祀,但又怀疑鬼神的存在。相信天命,强调“知命”,但又重视人为,在生活和学习上采取积极态度。教育教学上主张“因材施教”“有教无类”“温故知新”“不耻下问”,并有“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精神。但鄙视“学稼”“学圃”。首创私人讲学之风,相传弟子3000,贤人72人。
为什么读《论语》?应该以什么态度来读?
《论语》语录体散文集。它是孔子的门人和再传弟子所辑录的孔子的言行录,是关于儒家思想的最重要著作。共20篇,内容包括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观念、道德修养、教育教学原则和方法等。全书言简义丰,内涵深刻,开创了我国古代论说文和语录体散文的先河。其中有不少精辟的言论成为人们习用的格言和成语,对后来的文学语言有很大影响。《论语.》作为儒家的核心经典,几千年来经久不衰,足见其的魅力。
那我们为什么要阅读经典呢?一是为了自我教育而读。探讨自己所特别爱好的著作的原来的内蕴的东西,是各人自己的事,而首先要考虑的,就是这著作对于我们自己的内心有甚么关系,我们自己的生命力为这书的生命力激发和增进到什么地步。阅读,本身就是自我反省也可以说是自我救赎,从书中,我么么能反思自己、看到自己的不足与错误,从而达到自我教育的目的。二是为了去蔽而读。每个时代的人,都有其自身的视域。读古书,能让我们看到我们这个时代看不到的一些东西,摆脱固有思想的束缚,揭开障目的那一片叶子。当然了,古人自有其遮蔽,对此,今人所知甚多,危害甚小。而今人对自己的遮蔽要能知、愿知、改之。三是为了自由而读。经典阅读,是与伟大心灵的交流。经典阅读,是一场冒险,因为它要求人们警惕成见。而人的精神,往往为成见所塑造。经典阅读,是人的解放,它把人从庸俗当中拯救出来。所谓庸俗,就是缺乏对美好事物的经历。
该以什么样的态度来阅读《论语》呢?当初,宰相赵普用半部《论语》就治理了天下,所以我们就该对其全盘接受,照单全收,认为它都是好的、对的吗?当然不是!《论语》作为早期哲学必然有其原始的、粗糙的、低等的一面。时代在进步思想也在进步。比如,孔子说“唯小人与女子难养也。”在现在的认知中,这就是歧视女性,是不正确的观念。再有,时代不同,现代人有现代人的困惑,古代哲学解决不了现代人的问题。所以,不能认为《论语》是神圣的,是完全有用的。那么就应该全盘否定、认为它一无是处,带着批判、全都不认同的态度来读《论语》吗?当然也不行!如果这样认为,那就失去了读《论语》的价值,也
就更没必要再来读它了。《论语》能够流传到现在,一定有它的道理。并且,几千年来,一直作为治国的标准,也正是说明了它不是一无是处。时至今日,其中的一些思想理念,也沿袭了下来,为我们现代人所用。所以,读《论语》还是有用的。那么该以什么态度来读《论语》呢?说的通俗一点儿,就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孔子不是圣,只是人,一个出身卑贱,却以古代贵族(真君子)为立身标准的人;一个好古敏求,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传递古代文化,教人阅读经典的人;一个有道德学问,却无权无势,敢于批评当世权贵的人;一个四处游说,替统治者操心,拼命劝他们改邪归正的人;一个古道热肠,梦想恢复周公之治,安定天下百姓的人。他很栖皇,也很无奈,唇焦口燥,颠沛流离,像条无家可归的流浪狗。
是人,就不可能不犯错。这才是真相。今人能够理解古人,因为他们和我们差不多。今人和古人的差别,只是外在环境的差别,环境对调,他们就是我们,我们就是他们。阅读的目的,就是认识“真实的古人”。“真实的古人”,就是和我们差不多的人。所以,其中好的方面,要吸取改正;不好的方面,要以之为戒。《论语》,不神秘、没什么、如此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