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 - 专业文书写作范文服务资料分享网站

传播学笔记整理

天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特点:(1) 没有传播者和受传者的概念,传播双方都作为传播行为的主体

(2) 重点不在于分析传播渠道中的各种环节,而在于解析传播双方的角色功能 (参加传播过程的每一方在不同阶段都相互交替扮演译码者、释码者和编码者角色) 优势:强调了社会传播的互动性,并把传播双方都看做是传播行为的主体,这是正确的。 局限:(1) 传播双方完全平等的情况极为少见 (2) 不适用于大众传播的过程 2.大众传播过程模式(施拉姆):

特点:(1)中心是媒介组织,它集编码者、译码者、释码者于一身,可以从受众处获得推测性反馈。【编码:将意义或信息转化成符号的过程;译码:将符号还原为信息或意义】(2)受众往往由个体组成,这些个体分别属于各个基本群体和次级群体 优势:初步具有了系统模式的特点。

3.传播模式: 内容

传播者 ——> 媒介 ——> 受众——>效果 ↑ 噪音

6

三、传播过程的特点

1、动态性:传播者与受传者的意义或精神内容的双向互动,即作用与反作用。

2、序列性:传播过程中各环节和因素的作用各有先后次序,按照讯息的流动依次执行功能。 3、结构性——统一体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五章:人内传播与人际传播 第一节:人内传播

定义:个人接受外部信息并在人体内部进行信息处理的活动。又称内向传播、内在传播或自我传播。

过程与结构:信息接收装置(感官系统)、信息传输装置(神经系统)、记忆和处理装置(大脑)、输出装置(表达器官及控制这些器官的肌肉神经) ★ 人内传播具有鲜明的社会性和互动性 【米德的“主我与客我”理论】

倡始人:1934年 [美] 米德 《精神、社会与自我》

内 容:人的“自我”意识是伴随着意义的传播活动而形成的。自我是“主我”和“客我”的统一,前者是个人的主体意识,后者是从周围观察到的他人对自己的态度、 评价和角色期待。“客我”意识只有通过与他人的意义交换(即传播)才能得到,“客我”和“主我”的对话和互动形成统一的社会自我。人的自我是在“主我”和“客我”的互动中形成的,又是这种互动关系的体现。自我的形成是个人的社会化过程,即个人适应社会的过程,但形成后的自我反过来也会积极作用于社会。“主我”是形式,“客我”是内容,两者互动不断形成新的自我。 互动的介质:有意义的象征符 【布鲁默的“自我互动”理论】

倡始人:1960年 [美] 布鲁默《象征互动论》

内容:人在将外界事物和他人作为认识对象的同时,也把自己本身作为认识的对象。本质上是与他人社会互动的内在化,也就是与他人的社会联系或社会关系在个人头脑中的反映。 特点:告诉我们,人不但与社会上的他人进行传播,而且与自己本身进行传播,即自我传播。自我传播同样具有社会性,它是与他人的社会传播关系在个人头脑中的反映。 【内省式思考】 倡始人:米德 特点:

(1)只有在一个人遇到困难,既有的行为方式是否适用难以作出判断之际,才会活跃起来。 (2)内省式思考的过程并不是封闭的,其过程也是一个社会过程。

(3)内省式思考不仅是一个横向的社会过程,而且是一个将过去和未来联系起来的、纵向发展和创造的过程。

(4)内省式思考也是超越既有意义开创新意义,超越既有行为方式开创新的行为方式的一种活动。

7

★ 人内传播的特点:人内传播并不是孤立、封闭和绝对的“主观精神”的活动,而是一个与人的社会实践相联系的活动,人内传播在本质上是人的社会关系和社会实践的反映。但它不是简单的复制,而是一种具有独特的特殊规律的能动的、创造性的活动。

第二节:人际传播

定义:个人与个人之间的信息传播活动,也是由两个个体系统相互连接组成的新的信息传播系统。

【“镜中我”概念】

倡始人:1909年 [美] 库利 《社会组织》

内容:人的行为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自我的认识,而这种认识主要是通过与他人的社会互动形成的,个人透过他人对自己的评价、态度来认识和把握自己。

★ “镜中我”也是“社会我”。这种以“镜中我”为核心的自我认知状况取决于与他人传播的程度。

★ 为什么说“人际传播是真正意义上的多媒体”?

人际传播传播手段多、渠道广、方法灵活。(声音语言、书写语言、体态、表情、身体接触、服装等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六章:群体传播与组织传播 第一节:群体传播

一、群体的特征及其社会功能

1.群体的概念:具有特定的共同目标和共同归属感、存在着互动关系的复数个人的集合体。 2.群体成立的条件:(1)共同的目标 (2)协作的意愿 (3)互动的传播机制 3.群体的分类:

[美]库利——初级群体、次级群体

[德]韦伯——团体、一般群体(按群体中是否存在管理主体或机构划分) 4.群体的社会功能和意义:群体是将个人与社会相连结的桥梁和中间纽带。 二、群体传播及其内部机制

★ 群体成立的条件:(1)共同的目标 (2)协作的意愿 (3)互动的传播机制 1.群体意识

(1)内容:(1)关于群体目标和群体规范的合意 (2)群体感情(精神上的一体化)(3)群体归属意识

(2)信息的流量越大,群体成员间互动和交流频度越高,群体意识中的合意基础越好。 信息的流向——双向性强意味着群体传播中民主讨论成分多,群体凝聚力更强。 2.群体规范

群体意识的核心内容是群体规范,群体规范在广义上也包括群体价值。

8

作用:排除偏理性的意见,以保证群体决策和群体活动的效率。 群体规范的维持通过群体内的奖惩机制来保证。

“童子军”实验结果:(1)在说服的观点与群体规范一致的场合,群体规范可以推动成员对观点的接受,起到加强和扩大说服效果的作用; (2)在说服的观点与群体规范不相容的场合,后者则阻碍成员接受对立观点,使说服效果发生衰减。 (3)成员的归属意识越强,对群体的忠诚度就会越高,因而对与群体规范不相容的宣传越能表现出较强的抵制态度。 3.群体压力与趋同心理

群体压力:群体中的多数意见对成员中的个人意见或少数意见所产生的压力。

趋同心理:个人希望与群体中的多数意见保持一致,避免因孤立而遭受群体制裁的心理。 ★ 群体中少数意见的中坚人物可以对多数派产生有力影响。 三、集合行为中的传播机制

★ 定义:在某种刺激条件下发生的非常态社会集合现象。

★ 特点:多以群体、恐慌、流言、骚动的形态出现,往往会造成对正常社会秩序的干扰和破坏。 ★ 集合行为的三大基本条件:(1)结构性压力 (2)触发性事件 (3)正常的社会传播系统功能减弱,非常态的传播机制活跃化 ★特殊的传播机制: ① 群体暗示和群体感染

② 群体模仿与“匿名性”(与人的安全本能密切联系;集合行为中法不责众) ③ 集合行为中的“信息流”

R=i X a(流言流通量=问题的重要性 X 证据的暧昧性)

★ 集合行为中的流言属于紧急事态下的流言,特点:(1)流言信息快速增殖 (2)流言信息的奇异回流现象 (3)流言中伴随大量的谣言。流言有自然发生的,也有人为制造的,但大多与一定的事实背景相联系;而谣言则是有意凭空捏造的信息。

第二节:组织传播 一、组织

1.如何判断一个群体是否属于组织:主要看这个群体中是否有一个统一的指挥或管理系统 2.区别:组织并不是个人的简单集合,也不是有着一定随意性的松散群体,而是一个有着统一意志的严密群体。 二、组织传播及其功能

1.组织传播:以组织为主体的信息传播活动(包括组织内传播和组织外传播) 2.功能:内部协调、指挥管理、决策应变、形成共识

3.传播是组织的第一个基本属性,组织的任何活动都伴随着信息传播。

————————————————————

第七章:媒介的几种传播理论【这一章详见著作《传媒的四种理论》与《一个自由而负责的新闻界》】

一、集权主义制度下的媒介规范理论

9

特点:主张媒介必须一切以权力意志为转移,一切为统治者服务。 二、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媒介规范理论

1、自由主义媒介规范理论:(1)、出版自由 (2)报刊有权批评政府、官员且合法 (3)不受审查与强制 (4)真理和谬误确保同样传播【意见的自由市场】

2、社会责任理论【现阶段当代媒介准则】:(1)大众传播具有很强的公共性,媒介机构必须对社会和公众负责 (2)媒介的新闻报道和信息传播应符合真实性、正确性、客观性、公平性等专业标准 (3)媒介必须在现存法律和制度范围内进行自我约束,不能煽动社会犯罪,不能传播宗教和种族歧视内容 (4)受众有权要求媒介从事高尚活动

三、民主参与理论【微博、自媒体所探索的传播理论】:(1)任何民众个人和弱小社会群体都拥有知晓权、传播权,对媒介的接近与使用权,接受媒介的服务 (2)媒介应主要为受众而存在,不应主要为媒介组织、职业宣传家或广告赞助人而存在 (3)社会各群体、组织、社区都应拥有自己的媒体 (4)与大规模的、单向的、垄断性的巨大媒介相比,小规模的、双向的、参与性的媒介更合乎社会理想

———————————————————————————— 第八章:电视受众 一、 受众的地位

1、 节目的消费者和使用者,电视最终在受众那里实现节目价值及资金 2、 电视信息传播的服务对象,传播目的及归宿 3、 电视传播活动的参与者和行为主体之一 4、 电视传播的反馈者 二、 受众的特点

广泛性 混杂性 自主性 隐匿性 稳定中的流动性 三、 受众的心理 1、 需要和动机

2、 受众心理效应【具体解释请自行百度】:(1)威信效应 (2)名片效应 (3)自己人效应 (4)

晕轮效应 (5)从众效应

3、 受众的心理倾向:求新重快 求知重趣 求真重美 求富重乐 求深重活 ★卡兹的“使用与满足”基本模型

社会因素+心理因素——>媒介期待——>媒介接触——>需求满足 【“使用与满足”是对早期“魔弹论”与“有限效果论”的演进和补充】

10

重难点补充 电视传播内容、社会功能及效果 一、 电视传播内容

传播首先是信息,信息即一切可以消除不确定性的东西 1、 消息和情报

2、 知识和经验(直接经验、间接经验) 3、 思想和观念

4、 情感和态度(世界上没有完全不具备主观感情色彩的传播内容) 二、 大众传播的社会功能

1、 拉斯韦尔的“三功能说”:环境监测、社会协调、社会遗产继承

2、 赖特的“四功能说”:环境监测、解释与规定、社会化功能、提供娱乐【首次提出大众传播

的娱乐功能】

3、 施拉姆对大众传播社会功能的概括:政治功能、经济功能、一般社会功能

4、 拉扎斯菲尔德和默顿的功能观:社会地位赋予功能、社会规范强制功能、作为负面功能的麻

醉作用

三、 传播学关键概念 1、 魔弹论 2、 有限效果论

3、 把关人:新闻审查制度

4、 议程设置:大众传媒作为大事加以报道的话题,同样也作为大事反映在公众的意识当中,媒

体给予的强调越多,公众对该问题的重视程度也越高

5、 沉默的螺旋理论:个人意见的表达是一个社会心理过程,意见的表明和沉默的扩散是一个螺

旋式的社会传播过程,大众传播通过营造“意见环境”来影响制约舆论

6、 拟态环境【结合把关人与议程设置概念理解】:即信息环境,它不是真实环境的“镜像”再

现,而是传播媒介通过对象征性事件或信息进行选择性加工,重新加以结构以后向人们展示的环境。即信息环境的环境化,信息环境由此演变成真实环境,进而造成刻板印象 7、 培养理论:社会要作为一个统一的整体存在和发展下去,就需要社会成员对该社会有一种共

识,也就是对客观存在的事物,重要的事物以及社会的各个部分及相互关系之间,要有大体一致或接近的认识,而这个认识可以通过大众传播来培养渗透

8、 知沟理论【社会学中马太效应的传播学表现】:1970年蒂奇诺提出,大众传播的信息传达

活动对社会经济地位高者、低者都会带来知识量的增加,但由于社会经济地位高的人获得信息和认识的速度大大快于后者,随着时间的推移,最终结果就是两者间的“知沟”不断变宽,差距不断扩大

9、 “上限效果”假说:1977年艾蒂玛·克莱因提出。个人对特定知识的追求并不是无止境的,

达到某一上限饱和后,知识量的增加就会减速乃至停止下来。社会地位高者获得知识速度快,其上限到来的也就早,低者虽然知识增加速度慢,但随着时间推移最终能在上限上追赶上前者

10、 刻板印象:定型化效应,个人受社会影响而对某些人或事持稳定不变的看法。

11

传播学笔记整理

特点:(1)没有传播者和受传者的概念,传播双方都作为传播行为的主体(2)重点不在于分析传播渠道中的各种环节,而在于解析传播双方的角色功能(参加传播过程的每一方在不同阶段都相互交替扮演译码者、释码者和编码者角色)优势:强调了社会传播的互动性,并把传播双方都看做是传播行为的主体,这是正确的。局限:(1)传播双方完全平等的情况极为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8xlaf4h3aw5s23q4ajju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