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说新语》二则 教案
咏雪
教学目标 :1.了解古代聪颖机智少年的故事,学习古人的智慧。 2.阅读浅易文言文,积累常见的文言词语。 3.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4.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教学重、难点:1.阅读浅易文言文,积累常见的文言词语。 一、导入
说说你知道的古代聪颖机智少年的故事。
同学们,刚才我们都听了 “司马光砸缸”的故事。其实像司马光这样聪明的中国古代少年还有很多,如四岁画画的王冕、七岁做诗的曹植、十二岁做宰相的甘罗等。今天我再向大家介绍两位这样的古代少年,他们是谁呢?让我们一起来认识他们,和他们交个朋友。
二、新课学习
(一)复习有关《世说新语》和刘义庆的知识。
(二)学习《咏雪》。翻译:在一个寒冷的下雪天,谢太傅举行家庭聚会,跟子侄辈讲解诗文。不一会儿,雪下大了,谢太傅高兴地说:“这纷纷扬扬的大雪像什么呢?”太傅的哥哥的儿子谢朗说:“把盐撒在空中差不多可以相比。”太傅的大哥的女儿谢道韫说:“不如比作柳絮随风飞舞。”谢太傅高兴得笑了起来。谢道韫就是谢太傅的大哥谢无奕的女儿,也就是左将军王凝之的妻子。
1.一读课文: 初解文意
2.二读课文,理解加点的词语: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家庭聚会),与儿女(子侄辈,指年轻一代)讲论文义。俄而(不......久,一会儿)雪骤,公欣然(高兴)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差...不多)可拟(相比)”。兄女曰:“未若(比不上)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3.三读课文,用现代汉语复述故事。
一个寒冷的雪天,谢太傅把家人聚会在一起,跟子侄辈的人谈诗论文。忽然间,雪下得紧了,太傅高兴地说:“这纷纷扬扬的大雪像什么呢?”他哥哥的长子胡儿说:“跟把盐撒在空中差不多。”他哥哥的女儿道韫说:“不如比作风把柳絮吹得满天飞舞。”太傅高兴得笑了起来。道韫是太傅大哥谢无奕的女儿、左将军王凝之的妻子。
4.四读课文,研讨问题:(四人小组合作)
①“寒雪”“内集”“欣然”“大笑”’等词语营造了一种怎样的家庭氛围? 融洽欢快轻松
②撒盐空中、柳絮因风起两个比喻,哪一个更好?同时说说还可以用哪些事物来比喻雪。 好的诗句要有意象。意象是物象和意蕴的统一,“柳絮”一喻好在有意象,“撒盐”一喻只有物象而无意蕴。
③文章结尾交待了谢道韫的身份,有什么用意?
这是一个有力的暗示,表明他赞赏道韫的才气。 5.五读课文能背诵: 6.归纳主题:
咏雪讲的是晋朝著名文学世家谢氏家族里的一个故事。在一次家庭聚会中,谢道蕴表现出了咏絮之才。
7.想一想 议一议:
对文中“公大笑乐”一句有不同解释,你如何看法: ①对两个答案都表示满意; ②“笑”前喻,“乐”后喻; ③为“柳絮”一喻而“笑乐” 三、拓展思维:
说说还可以用哪些事物来比喻雪,举出并积累几句咏雪的名句。 请欣赏: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毛泽东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天。 ——李白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杜甫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岑参 四、课后作业:
1.阅读《世说新语》,选择你读懂的一篇给予鉴赏、评点。 2.片断练笔:自拟题目,景色描写。
陈太丘与友期
教学目标:1、积累文言词语;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2、分析人物形象,获取情感体验。 3、学习古人懂礼知义的优秀品格。 教学重难点:诵读课文,积累文言词语。 一、导入。
我们学校要求同学们不仅要学习文化知识,而且要成为具有高尚、高雅气质的人,并计划为同学们开设礼仪课。今天呢!我们就来学习和这方面有关的一则古代的故事。
二、整体感知 (一)疏通课文
1、自读课文,借助字典,初步疏通课文,并圈画出不能解决的文言字词。 2、学生提出不懂的字词,并通过交流解决问题。 (1)显示一些需要重点掌握的字词。
1)、与友期行:约定。 .
2)、期日中:约定的时间是中午。 ...3)、太丘舍去:舍,舍弃;去,离开。 ..4)、去后乃至:才。 .
5)、尊君在不:通“否”,读“fǒu” .6)、相委而去:委,丢弃;去,离开。 ..7)、下车引之:拉。 .8)、入门不顾:回头看。 .
之:下车引之(代词,代指元方。) .2、翻译文言句子: ①期日中,过中不至。
太丘与朋友约定的时间是正午,过了正午还不见朋友来。 ②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不是人啊!与别人相约同行,却丢下我走了。 ③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友人听了很惭愧,走下车拉元方,元方走进自己家门连头也不回。 3、学生复述课文;对比复述,补出课文省略的部分。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友)过中不至,太丘舍(友)去,(太丘)去后(友)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元方)答曰:“(家君)待君久不至,已去。”(你)日中不至,则是无信;(你)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译文
陈太丘跟朋友相约同行,约定在正午碰面。正午已过,朋友还没有到,陈太丘不再等候就离开了。陈太丘离开后朋友才到。元方当时只有七岁,正在门外嬉戏。朋友就问元方:“你的父亲在吗?”元方答道:“我父亲等您很久,而您没到,他已经离开了。”友人便生气地说:“简直不是人做的事啊!和别人约好一起出行,却丢下别人自己离开了。”元方答道:“您跟父亲约好正午见,正午时您还不到,就是没有信用;对着人家的儿子骂他的父亲,就是没有礼貌。”友人感到惭愧,下车想拉元方的手。陈元方头也不回地走进了自家大门。
4、集体朗读课文 (二)分析课文 1、思考问题:
(1)友人为什么“怒”?元方怎样反驳“友人”的? 友人认为陈太丘不等就走,是失约的表现。 元方反驳抓住两点:一为“不信”,二为“不礼”。
引导学生联系学过的古文说说对“信”“礼”的认识,可联系“与朋友交而不信乎”等。 这样将文章中的“礼”、“信”和《论语》联系起来,让学生理解这里所说的“礼”“信”,是儒家思想的体现。)
(2)从元方的回答看,元方是个什么样的小孩? 懂礼识义,聪明机灵的小孩。)
2、在理解的基础上,集体朗读课文,培养文言语感。 三、质疑探究。
学生讨论,提出可探讨性的问题。
1、陈太丘未能坚持等朋友是否也不够守信? 守信
2、友人知错而“惭”说明友人是什么样的人? 急躁、率直、知错能改
3、元方最后“入门不顾”是否失礼? 知礼守信、方正
4、这篇文章为什么归入《世说新语?方正》?文章如何体现“方正”这个主题的? 本文选自《世说新语》“方正”一门,方正,即正直。 四、学习体会。
1、请学生谈谈从这则故事里学到了什么? 明确:做什么事都要诚实守信,对人要有礼貌。
2、对于故事结尾的“元方入门不顾”这句话,你如何看待?
观点一(元方不失礼):元方以客“无礼”、“无信”为核心进行责备,可见他懂礼识义。对粗俗的客人“入门不顾”又体现了他正直不阿的性格。可以理解为元方并非“无礼”。一个失信于人、不知自责且对子骂父的人,其品行低劣可见一斑,对这样的人就应该断然距之于千里之外。
观点二(元方失礼):可以理解为元方确实有失礼仪。天下人谁无过,知错能改仍不失为有识之人,怎么能因人的一时之错便彻底否定一个人呢?
五、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