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 - 专业文书写作范文服务资料分享网站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教学设计《极地地区》精品教案(第2课时)

天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极地地区》精品教案(第2课时)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知道我国在两极地区建立的科学考察站的名称、位置。 能举例说明为什么南极地区被称为自然资源“大仓库”。 了解北极地区有哪些丰富的资源。 了解极地地区都有哪些破坏环境的行为。 知道如何保护极地地区的环境。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地图和搜集的资料,了解两极地区的科学考察情况及人类对环境的破坏与保护。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学习两极地区的科考价值和环境保护,认同两极地区是科学考察的宝地,培养学生热爱环境,保护自然的态度。 【教学重点】

两极地区的科学考察。 两极地区丰富的资源。

人类对两极地区环境的破坏与保护。 【教学难点】

极地地区的科考价值。

树立两极地区自然环境保护意识。 【教学方法】

读图分析法、资料分析法、小组讨论法、教师讲解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第2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两极地区有着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科研价值,人们对极地地区的研究一直在进行中。同时因人类的介入,极地地区的环境遭受到了严重的破坏。

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两极地区的相关内容。 二、新课学习

(二)科学考察的宝地

20世纪20年代以来,许多国家先后派出科学考察船或科学考察队,到南极地区进行考察。目前,已有20多个国家在南极地区建立了150多个科学考察实验站,每年暖季在南极基地上活动的人数达2000多人。

1.我国的极地科学考察 (1)南极地区

1985年2月14日,我国第一个南极考察站——长城站耸立在南极洲乔治王岛的土地上。

1989年2月26日,我国首次东南极考察队经过不懈努力,在南极大陆上建立了规模壮观的中山站。

2009年2月2日,我国首个南极内陆考察站——南极昆仑站正式开站。 阅读材料:穿越南极

1989~1990年,由中国、美国、苏联、法国、英国、日本六国南极考察队员组成的国际横穿南极考察队,历时7个月,完成了横穿南极大陆的壮举。

纵横交错的冰隙、积雪覆盖的沟谷深达数米直到数十米,随时都有可能吞没拉着雪橇的狗群和滑着雪橇的探险队员。除了地形的险恶外,气候的恶劣也是考察队面临的一个恶魔。风的吼啸,令人心惊胆寒;雪的弥漫,使人昏眩迷途;酷冷的严寒,给考察队员们留下了无情的冻伤印记。但是,六国勇敢的开拓者,卧寒冰,浴风雪,置生死于度外,终于在1989年12月12日,到达了南极极点,在南极考察史上留下光辉的一页。

活动:讨论我国对极地地区科学考察的意义。 为什么我国南极科学考察站的建站时间都选择在2月? 2月是南极的夏季,气温高,极地冰雪融化,方便建设工作。 (2)北极地区

2004年7月28日,我国北极科学考察站——黄河站,在北冰洋斯瓦尔巴群

岛正式落成。

2.自然资源“大仓库” (1)南极地区

南极地区是自然资源的“大仓库”。地下埋藏着丰富的矿产资源,地上储存着大量的固体淡水资源,海域及沿岸栖息着无数的海洋生物。

阅读教材98页活动2中的材料,以小组的形式,讨论极地科考的价值。 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原始的自然环境,为科学家们进行地质、冰川、海洋、生物、气象,天文等学科的科学研究,提供了领域广阔的天然实验室。

(2)北极地区

对北极地区大规模的科学考察开始于20世纪50年代末,其规模远远超过南极地区。北极地区资源丰富。随着这里的石油、天然气、煤、铁等资源的发现和开采,人类对北极地区的科学考察和研究也越来越频繁。

搜集有关材料,简要说明北极科学考察的重要意义。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人类对北极地区的科学研究和考察也越来越频繁,开发北极地区的资源(石油、天然气、煤、铁等)用以缓解资源紧张局面。此外,极地考察的能力也是一个国家科研能力和综合国力的体现。

(三)极地地区的环境保护 1.破坏环境 (1)南极地区

南极地区附近海域生活着大量的鲸。近年来,由于人们乱捕滥杀,南极地区的鲸已陷入危机之中。过度抹杀鲸等极地动物,将破坏这里的生物多样性,从而破坏其生态环境。

阅读材料:日本猎捕鲸

1986年,国际捕鲸委员会通过《全球禁止捕鲸公约》,禁止商业捕鲸,但允许捕鲸用于科学研究。反捕鲸人士说,日本利用公约这一漏洞,每年在南极洲鲸类保护区以科研名义猎捕数百头鲸,而这些被捕杀的鲸最后是到了餐桌上,而不是实验室。

拓展延伸:视频:《日本残忍捕鲸》 (2)北极地区

北极地区的海豹、海狮、海象等动物同样遭到人们的滥杀。

石油、天然气等资源的开采和加工活动,也导致北极地区的环境污染。此外,石油泄漏等突发的重大污染事件,给北极地区海洋生态环境带来了极大的破坏。

2.环境保护

极地地区的环境保护受到全世界的重视。针对南极地区的和平利用、科学考察、环境保护等,1959年12月,澳大利亚、阿根廷等12个国家签订了《南极条约》。我国于1983年正式加入《南极条约》。

(2)北极地区

国际上也非常重视北极地区的环境保护问题,于1991年制定了《北极环境保护战略》。

阅读材料:爱护地球上最后一片净土

南极地区,这片洁净的土地,不能受到污染。这是各国南极考察队员的共同心声。在南极地区,队员们外出考察,都要把用完的酒瓶、罐头盒装进袋子封好。有时甚至把粪便也要装入塑料袋,带回站上处理。有些垃圾还要带回本国处理,不能随便扔掉或烧掉。

活动:

演讲:保护极地,人人有责

科学家一直警告,极地地区的气候变暖趋势比中纬度地区更明显。如图是两幅公益海报。作一个简短的演讲,谈谈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能做些什么来阻止这种情况的发生。

如:人走灯灭,用荧光灯代替白炽灯;不让电器处于待机状态;少开车,减少汽车尾气排放等。 【课堂练习】

1. 为了和平利用南极,我国于1983年加入的条约是(B) A.《和平利用南极条约》 B.《南极条约》 C.《共同开发条约》 D.《南极共同体条约》 2.目前许多国家开展了南极考察活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B) A.南极点终年可见极光 B.2月是考察的最佳季节

C.极地地区指南针指向可信 D.代表动物是北极熊

3.到南极地区科学考察的最好季节是(B) A.5~9月 B.11月~次年3月 C.6~9月 D.10~12月

4.下列关于南极地区的叙述,错误的是(B) A.南极地区地下蕴藏着丰富的矿产资源

B.南极地区在濒临印度洋的地区有一个世界上最大的煤矿 C.南极地区特有的动物有磷虾、企鹅、海象等

D.中国于1985年和1989年分别在南极地区建立长城站和中山站 5.南极地区是一个自然资源的“大仓库”,主要有(B) A.储存在地下的大量液态淡水 B.埋藏在地下的丰富的矿产资源 C.沿岸栖息着无数食草动物 D.大陆内部有大片地衣、苔藓

6.我国在北极地区建立的科学考察站是(C) A.长城站 B.东方站 C.黄河站 D.中山站 【课堂小结】

我们学了什么?(人类对极地地区的科学考察;极地地区的环境保护。) 【作业布置】

1.我国在南极和北极各建立了哪些科学考察站?

2.说一说针对极地地区的环境保护,作为中学生的我们能做什么? 【板书设计】

极地地区(第2课时)

(二)科学考察的宝地 (三)极地地区的环境保护 我国的极地科学考察 破坏环境 自然资源“大仓库” 环境保护 【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不但对极地地区的科学考察和环境有了一定的了解,同时也培养了学生保护大自然的思想感情。基于日常生活中关于两极地区的信息输入较多,学生对本课内容并不陌生,因此能很好地掌握课堂内容,并举一反三,树立地理区域的全局意识。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教学设计《极地地区》精品教案(第2课时)

《极地地区》精品教案(第2课时)【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知道我国在两极地区建立的科学考察站的名称、位置。能举例说明为什么南极地区被称为自然资源“大仓库”。了解北极地区有哪些丰富的资源。了解极地地区都有哪些破坏环境的行为。知道如何保护极地地区的环境。2.过程与方法通过地图和搜集的资料,了解两极地区的科学考察情况及人类对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8xa6s5reo072h8v7sa970wk4t3v4f000u56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