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训诂与训诂学
1、什么是训诂
训就是解释疏通,诂就是古代的语言,训诂就是解释疏通古代的语言,即用后代的语言解释古代的语言,用雅言解释方言。 2、什么是训诂学
训诂学就是解释疏通古代的语言的一门学科,其具有系统性、独创性和实用性。 第二章:训诂源流述略
传统的训诂学,就其起源和发展而言,可以分为如下几个阶段: 1、先秦典籍中已出现萌芽状态的训诂
训诂的起源,上溯到先秦,这一点大家的意见是一致的,因为先秦典籍中有大量的训诂材料可以证明。如“春曰田,夏曰苗”见于《谷梁》;“凡火,人火曰火,天火曰灾”见于《公羊传》;“上平曰原,下平曰隰”见于《谷梁传》。先秦典籍中不仅有解释单个词义的训诂,还可以找到解释句意和全篇大意的训诂,见于《国语·周语下》。此外,训诂学中所谓形训、音训、义训的训诂条例以及一些基本术语,在先秦典籍中也已具备。
2、出现于秦汉之际的《尔雅》一书,是第一部系统的训诂专著
先秦典籍中虽有了一些训诂的材料,但从整体上看,这些材料还是零散的,训诂的方式方法也都带着初级的形态,不够完善,也不成系统,这时还没有出现一部自觉的系统的训诂书。而《尔雅》,则是我国第一部成系统的训诂专著,其出现标志着传统训诂学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在训诂学史上,《尔雅》有着崇高的地位。它总结了经生们口口相传的先秦故训,是后人解释先秦作品的语言时必不可少的工具书。今天我们研究汉语词汇史,注释先秦两汉的古代典籍,也必须以《尔雅》为重要参考。
3、两汉时期,训诂学大兴
汉代在秦代的基础上取得了国家空前的统一,政治、经济、文化都有了巨大的发展。汉武帝出于政治上的需要,采纳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经学出现了空前未有的昌盛局面,正如《汉书·儒林传赞》所说:“自武帝立《五经》博士,开弟子员,设科射策,加以官禄,起于原始,百有余年,传业者兴盛,枝叶蕃滋,一经说至百余万言,大师众至千余人,盍禄利之路然也”说经必须通训诂,因而推动了训诂学的发展。汉代著名的经学大师,也是著名的训诂学家,足见训诂学与经学关系之密切。
4、魏晋南北朝以迄隋唐,训诂学摆脱经学附庸的地位,而为一切文献服务 魏晋南北朝以迄隋唐时期,训诂学开始摆脱经学附庸的地位,而为一切古文献服务。经史子集等方面的训诂著作皆有发展,如《史记》三家注、《楚辞》注、《文选》注等。这一时期还出现了不少辞书的训诂专书以及群书音义和佛经音义的训诂专书。如《广雅》、《字林》、《玉篇》、《经典释文》、《一切经音义》等,另外,这时期对方言俗语的研究有了明显的加强,出了不少有价值的专书,从而标志着这一时期训诂领域的扩大。 5、宋代是训诂学的变革时期
宋代道学大兴,学者习谈性理,凭臆逞说,流于主观,讲究实事求是,无微不信。因此谈到训诂学,宋儒颇为学者所诟病。宋代开国几十年间承袭唐风,唐人修五经正义,宋人除修撰了几部大型类书,还校订《说文》、重修《广韵》,其功不可抹煞。
6、元、明两代训诂学趋向衰落
元代崇尚武功而贬抑儒学,致有“九儒十丐”之称,明代学风空疏,士人游谈无根,向壁虚造,积习难返。所以元、明两代的训诂学呈现衰落的趋势。 7、 清代训诂学发展到新的高峰,成为中国训诂学史上的黄金时代
清代是中国训诂学史上的黄金时代。由于清朝统治者入关以后实行严厉的思想控制,跌兴文字狱,学者们乃不得不躲进故纸堆以求安身立命,这倒给训诂学的繁荣创造了良好的温床。加之乾隆时代在音韵学方面取得了空前的成就,奠定了古音学的基础,这对训诂学的发展有决定性的影响。 (1)对前人所著训诂专著的研究 对《说文解字》、《尔雅》、《小尔雅》、《方言》、《释名》、《广雅》的研究成就斐然。
(2)字典和工具书的编纂
《康熙字典》 (3)古籍的注释
经史子集各方面成就突出
(4)文集笔记的写作
清人崇尚汉学,他们的文集笔记一类著作,多以考据见长,其中涉猎训诂的不少,如戴震的《戴震集》、顾炎武的《日知录》等。
(5)几位杰出的训诂大师
清代最杰出的训诂大师,当推戴震、段玉裁、王念孙、王引之、俞樾、孙诒让等
第三章:训诂学的内容 一、释词和解句
释词就是解释古书中字和词的含义,解句就是辨析句意,另外古汉语中有一些特殊的语法现象和修辞,是训诂学所不能不留意的。 二、 辨析古书异例 (一)倒文
1、句中倒字 2、倒字叶韵 3、道句 4、倒序 (二)省文
1、蒙上省 2、因下省 3、语急省 4、以疏略而省 5、二人之辞而省曰字 (三)复文
1、同义字复用 2、复句 3、两字义类相同牵连用之而复 4、语词叠用 5、一人之词加曰字 (三)变文
1、用字错综 2、连类并称 3、变文叶韵 4、上下文变换虚字 5、句中或人名中用助字
三、训诂的条例、方式和术语 (一)训诂的体例
1、形训 2、声训 3、义训 (二)训诂的方式 1、互训 (1)、《说文》同一部首中的互训 (2)、《说文》不同部首中的互训 2、推原 3、义界
(三)训诂的术语
1、释义的术语:曰、为、谓之、谓、貌、犹、之言、之为言 2、拟音的术语:读如、读若 3、改字的术语:读为、读曰 4、正误的术语:当作、当为
5、其他术语:互文见义、析言浑言、读破、反训、偱训 第四章:训诂的方法 一、据故训 二、破假借 三、变字形 四、考异文 五、通语法 六、审文例
1、连文 2、对文 3、俪偶 4、上下文 5、整部书的用词 七、因声求义 八、探求语源
第五章:训诂学的作用 一、指导语文教学
1、训诂学可以知道我们确认古代词语的正确含义
语言是发展的,词和词义也处於不断发展的过程中,语言中除了少数基本词汇的意义无多大变化外,其余一些词的含义都有程度不等的变化。训诂学的妙用之一,就在于它能够帮助我们去发现这种变化(那怕是极细微的变化),从而对古代作品中某一词儿的含意作出正确无误的解释,不至於用词的今义去误解词的古义。
2、在遇到众说纷纭的疑难问题时,训诂学可以帮助我们进行裁断,以决定取舍,避免盲从
在古文教学中,有时会遇到一些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的疑难问题。归根到底,不外乎两种情况:要么各家说法都不对,要么只有其中一种说法对,其余的说法不对。但是要想判断各家说法的是非得失,就必须具有一定的训诂修养,否则即会进退失据,无所依从。
3、在遇到课本获选本中当注而未注的疑难问题时,训诂学可以帮助我们进行独立的研究,从而求得正确的答案,以弥补课本或选本在注释方面的不足
古文选本中常常会遇到这样的现象:就是应该加以注释的地方,反而付之阙如,不予注释。这可能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注不出,因而加以回避;二是把难的当成容易的,以为无需乎注释。不管哪种情况,对于我们阅读和理解古文都是不利的。而训诂知识则可以使我们敏锐地觉察这种当注而未注之处,并且通过撢研,觅得答案。
4、课本或选本如有误注之处,训诂学可以帮助我们发现这种错误,并加以匡正 课本或某些古文选本中的注释一般说来是对的,但是误注的地方也不是没有,这就要求我们审慎地加以鉴别,进而匡正其疏失之处。例如:《屈原列传》:“不获世之滋垢,皭然泥而不滓者也。”高中课本第四册注:“意思是,绝没有受尘世的滋浊垢污。”细看此注,是用受字来对译获字,这又犯了以今义误解古义的毛病。获字在此是辱的意思,“不获世之滋垢”,即不为世之滋垢所辱。《广雅·释诂》:“濩、辱,污也。”又:“获,辱也。”是获(濩)有辱义之证。(参看王念孙《读书杂志·史记第五》“不获”条;又《广雅疏证》卷三上“濩、辱,污也”条,卷
三下“获,辱也”条。)
5、训诂学能够使我们不但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
要想读懂读透一篇古文或一首古诗,不能满足于知道其中的字、词、句应该怎样解释,还要进一步研究为什麽可以这样解释,这就是所谓知其所以然。要想达到这一高标准的要求,需要凭借训诂知识,因为训诂学是解释古代书面语言并进一步阐明为什么可以这样解释的一门学问。离开了训诂学的指导,缺乏必要的训诂知识,我们在古文的阅读和教学中便很难做到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学生问一个为什么,便往往无词以对。举例来看:乐府诗《陌上桑》:“盈盈公子步,冉冉府中趋。”其中的“盈盈”和“冉冉”,一般都注为缓慢的样子,这是不错的。但是进一步问:为什麽盈盈和冉冉会有缓慢之义?恐怕就不是每位教师都能回答得出了。《说文》:“盈,满器也。”这跟缓慢之义不相涉,盈作缓慢讲,实是糹盈 的假借。《说文》:“糹盈 ,缓也。从 糸,盈声,读与听同。”糹盈 从盈声,糹盈、盈殆可通假(此用闻一多说)。再看冉字,《说文》:“冉,毛冉冉也。”与缓义也不相干,段玉裁注云 :“冉冉者,柔弱下垂之貌??《离骚》‘老冉冉其将至’,此借冉冉为冘冘。”(见《说文》九下冉字段氏注语)按:段说是。《说文》:“冘,冘冘,行貌。”段注:“古籍内冘豫义同犹豫,巴东滟滪堆亦曰犹豫,《坤元录》作冘豫,乐府作淫豫。然则冘是迟疑蹢躅之貌矣。”(《说文》五下冂部冘字下段氏注语)迟疑蹢躅之貌也正是缓慢之义。 二、指导古籍整理
1、训诂与校勘 2、训诂与标点 3、训诂与注释 4、训诂与翻译 三、指导辞书编纂
1、纠正旧辞书在释义上的谬误 2、考索和补充被漏略了的义项
3、抉发词的意义结构间的内部联系 第六章:学习训诂所应掌握的基本观点和所采取的正确态度 一、基本观点
(一)历史的观点 (二)辩证的观点
1、训诂与音韵 2、训诂与文字 3、训诂与校勘 4、训诂与语法 (三)唯物的观点 二、正确态度
(一)务平实,忌好奇 (二)重证据,戒臆断 (三)宁阙疑,勿强解
第七章:训诂中常见的几种弊病 (一)望文生训
1、因昧与古籍而望文生义 2、因不明假借而望文生义 (二)增字为训 (三)误解连绵词 (四)误解俗语词 (五)误解虚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