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观史法专练卷
一、选择题
1.文明史观把人类文明演变划分为农业文明时代和工业文明时代。人类历史发展过程就是人类创造、积累文明成果以及人的自身文明化的过程。下列能体现文明史观的选项是( )
A.农民的反抗斗争贯穿古代社会的始终
B.古代中国的农耕文明长期居于世界先进水平 C.封建统治者将沉重的赋税转移到农民身上 D.中国小农经济日趋落后于西方农业文明 2.《中国古代史常识》的作者马汉麟在该书中写道:“姓名、礼俗、宗法——这是‘社会’一系的内容。明星固然耀眼,反映时代真实面貌的却是广大民众。”据此可以得知他强调研究( )
A.物质文明 B.社会文明 C.政治文明 D.精神文明 3.(2014·台州调研)某版本高中历史教材的其中一单元内容如下,此单元内容最适合的标题是( )
第33课 现代化在英国的启动 166 第34课 现代化在欧洲的扩展 171
第35课 现代化在北美、东亚的扩展 177
第36课 20世纪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调整与改革 182 第37课 苏联现代化道路的探索 187 第38课 发展中的新兴大国 193
A.现代化的世界进程 B.从分散到整体的世界 C.世界的多极化趋势 D.现代化的不同模式
4.“20世纪90年代开始,受国外学术思想的影响,国内的史学理论观点日趋多样化,1994年出版的吴于廑、齐世荣主编的《世界史》教材开始把1900年作为现代史的开端,因为这个(象征性)时间标志着世界市场的形成和世界最终成为一个统一整体,形成了真正意义上的世界历史。”这段话体现了下列哪种史观( )
A.全球史观 B.现代史观 C.文明史观 D.社会史观
5.“(世界)历史自身是复杂众多的统一整体,它的各部分互相联系着,互相依靠着,互相制约着”,“我们不能把国别史之和看成世界史”。与材料观点主旨一致的是( )
A.重视分类叙述法 B.倡导全球史观 C.反对用国别史研究世界史 D.倡导文明史观
6.广东省新会县城隍庙的庙门上镌刻着一副楹联:女无不爱,媳无不憎,劝天下家婆,减三分爱女之心而爱媳;妻何以顺?亲何以逆?愿世上人子,将一点顺妻之意以顺亲。这副楹联实质上说明了( )
A.忠恕孝悌是巩固家庭和睦的前提 B.宗法观念是维护家庭和睦的基础 C.血缘关系是维系家庭和睦的纽带 D.维护家庭和睦是重大的社会责任
7.在历史学习中,常会遇到“历史资料”与“历史观点”的区别。下列属于历史观点的是( )
A.西班牙、葡萄牙率先开辟新航路 B.1875年法国议会通过第三共和国宪法 C.十月革命开辟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 D.罗斯福就任总统后实施“新政” 8.(2014·杭州模拟)曾任北京大学代理校长、国立台湾大学校长的著名历史学家傅斯年曾说:“史学的对象是史料,不是文词,不是伦理,不是神学,并且不是社会学。史学的工作是整理史料,不是做艺术的建设,不是做疏通的事业,不是去扶持或推倒这个运动,或那个主义。??史学便是史料学。”他强调的是( )
A.以自然科学的方式研究历史 B.要依照伦理观念和政治需要来选择史料 C.史学理论的建构离不开史料 D.史学研究的重心是对史料的考证和辨析 9.(2014·嘉兴调研)当代中国学者刘伟在《反思全球化和民族主义》一文中说:“文化是不能以进步的标准来衡量的,莎士比亚的悲剧不高于《诗经》里无名诗人的风雅颂,《论语》和《纯粹理性批判》同样具有永恒的价值。”与其观点相吻合的评述是( )
A.全球化和民族文化相互排斥
B.民族主义一般都建立在民族特殊文化优越性的基础上
C.民族文化具有多样性和不可替代性
D.民族文化的发展过程中应拒绝异质的外来文化
10.某位史家描述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各国领袖的性格:丘吉尔“有想象力但不稳定”,罗斯福“天真而喜欢喊口号”,他们并不比“往往情绪失常而暴怒”的希特勒更明智。对于这种说法,以下理解哪一个较为恰当( )
A.这位史家的说法是对历史事实的客观陈述,可信 B.这个说法只是这位史家的片面的主观意见,不足信 C.这是史家从特定角度评论历史人物的结果,可作参考 D.可见当时各国领导人都不明智,因而掀起了二战
11.历史叙述一般分为史料呈现、史实陈述、历史评价、历史解释等几种方式。下列叙述中:“①清初,为了对付东南沿海的抗清斗争;??②政府厉行海禁,禁止官民私自出海;??③清政府甚至认为,天朝大国物产丰盈,无所不有,无需与外国进行贸易;??④使中国与世隔绝,中国逐渐落伍于世界潮流。”属于历史评价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12.鲁迅于1898年从江南水师学堂肄业,后来他回忆说,“那时读书应试是正路,所谓学洋务,社会上便以为是一种走投无路的人,只得将灵魂卖给鬼子,要加倍的奚落而且排斥的”,“在这学堂里,我才知道世上还有所谓格致、算学、地理、历史、绘图和体操”。(《呐喊自序》)这段回忆( )
A.是文学创作,不具史料价值 B.是作者臆说,理应不屑一顾 C.是真实经历,可供历史研究 D.是个人生活,缺乏社会意义 二、非选择题
1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04年,清政府颁布《奏定中学堂章程》。该章程强调中国史“当专讲历代帝王之事,陈述本朝列圣之善政德泽,暨中国百年以内之大事;次则讲古今忠良贤哲之事迹,以及学术、技艺之隆替,武备之弛张,政治之沿革,农、工、商业之进境,风俗之变迁等事”。
材料二 1956年新中国颁布了《初级中学世界历史教学大纲(草案)》。大纲认为:
第一,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就是五种社会形态的更替过程,因此,按五种社会形态划分历史发展阶段,安排章节内容。
第二,“阶级斗争是人类历史前进的主要动力”,为此,大纲以阶级斗争的重大事件为“社会制度改变”的转折点。
第三,突出苏联的历史,其中第九部分“现代——社会主义的胜利和资本主义总危机”,可以说是苏联史的缩编。
材料三 2011年版历史课程标准在世界史部分构建了这样一个体系:一条主线,人类历史从分散到整体发展;两个方向,人类历史可从纵向、横向进行研究,纵向系统以时间为序,横向系统反映地域之间的关系。在此过程中,世界市场的形成和扩大至关重要;三个阶段,将世界历史划分为古代、近代、现代三个阶段,勾勒从分散到整体发展的过程。
(1)依据材料概括《奏定中学堂章程》体现的历史教育的特点。
(2)新中国的历史教育体现了怎样的史观?试分析形成这种史观的原因。
(3)2011年版课程标准体现了怎样的史观?据此史观,指出世界近代史和现代史的起点时间和代表事件并简析其主要依据。
14.(2014·金丽衢十二校联考)历史研究过程注重史料的收集、整理、分析,从中推导出合理的历史结论。以下是一些史料的整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11年11月20日,辛亥革命尚在进行之时,天津(清政府控制下)的《大公报》进行了一次征文评比,主题是“君主、民主立宪问题之解决”,民众参与程度超过了《大公报》预想,因此增加了获奖名额,获奖结果统计如下: 类别 主张君主立宪 主张民主立宪 未表明态度 11 2 3 篇数 材料二 2006年,俄罗斯的尤里—列瓦达咨询分析中心就“十月革命给俄罗斯人带来了什么?”作了调查,统计如下: 态度 持相应态度的人数比例 在俄国各族人民的历史上开30% 辟了新时期 30% 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10% 阻碍了社会的发展 16% 是一场灾祸 14% 其他 材料三 1949~1960年中国人口变化的相关数据 人口自然增长率及死亡率 年份 自然增长率 死亡率 1949 16? 20? 1958 17.24? 11.98? 1960 负增长 25.43? (1)根据材料一提供的信息,可以得出哪些合理的历史结论? (2)根据材料二,指出俄罗斯人对十月革命的基本态度。结合1917~1991年苏联的史实,分析其受哪些因素的影响。
(3)根据材料三,指出1949~1960年中国的人口变化态势。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变化的原因。
(4)根据材料及上述问题,你认为在历史研究中应该遵循哪些原则?
参考答案与详解:
1.选B 考查学生阅读、分析和判断的能力。A、C两项体现革命史观;D项体现近代化史观。古代中国的农耕文明长期居于世界先进水平,符合文明史观的要求。故B项符合题意。
2.选B 本题考查学生阅读分析与归纳理解的能力。题干材料强调的重点是“反映时代真实面貌的却是广大民众”,认为研究广大民众的衣食风貌才能还原真实的历史面貌,所以作者强调研究社会文明。故B项符合题意。
3.选A 考查近代世界的现代化历程。由题干材料看,第33、34、35、36课主要讲述资本主义现代化的历程与调整;第37课主要讲述苏联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第38课主要讲述发展中国家的现代化。所以材料综合反映了人类的现代化历程。故A项符合题意。
4.选A “标志着世界市场的形成和世界最终成为一个统一整体,形成了真正意义上的世界历史”这句话是从全球联系角度上说的,所以是全球史观。故A项符合题意。
5.选B 从材料信息看,作者认为,世界历史不是孤立的,而是世界各国互相联系的历史。即每个国家的历史都是全球史的一部分,这体现了全球史观。故B项符合题意。
6.选D 本题考查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根据题干信息,对联内容提倡儿媳、女儿、婆媳、妻子之间的和睦,其实质是提倡家庭和睦,故D项符合题意。题干材料没有强调血缘关系和宗法制,也没有提及忠恕的内容,排除A、B、C三项。
7.选C “史料”是研究历史的资料,分为第一手资料和第二手资料,是研究历史的依据;“史观”是在史料的基础上对历史的认识。结合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属于史观的是C项。
8.选D 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阅读分析能力。材料“史学的对象是史料,不是文词,不是伦理,不是神学,并且不是社会学”,强调史料的真实性;“史学的工作是整理史料”是指史学研究应注意对史料的辨别、考证,从而保证史料的客观性。故D项符合题意。
9.选C 由材料信息可知,刘伟认为西方文化和中国文化都有可取之处,不存在谁比谁进步之说。这是对文化多样性的肯定,反映了文化的不可替代性。故选C。
10.选C 题干仅是对三个历史人物性格的评价,这是从特定的角度对人物的主观评价,只能作为参考,故C项符合题意。仅凭对史实的客观陈述,或是对史实的片面的主观意见来判定可信与不可信,都是不恰当的,故排除A、B两项;题干材料对丘吉尔和罗斯福的评价与史实不符,排除D项。
11.选D ①②③均为史实陈述,④为历史评价。故选D。
12.选C 考查学生的史学常识和分析判断能力。史料是讨论历史时所依据的东西。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