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课 汉字与书法
一、选择题
1.鲁迅先生曾说,中国文字“具有三美:意美以感心,一也;音美以感耳,二也;形美以感目,三也”。从汉字“羊”的各种书体的演变过程中,可以看出汉字( )
①演变的总趋势是由繁到简 ②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 ③与书法相伴而生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①②③
解析 根据鲁迅先生所说,中国文字具有“意美、音美、形美”的特点,故①③正确。“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说法太绝对,故排除②。 答案 B
2.《秦琅邪台刻石》(下图)是最可信的秦代传世石刻之一。碑刻铭文有: “维二十八年(前219年),皇帝作始。端平法度,万物之纪。以明人事,合同父子。……器械一量,同书文字……功盖五帝,泽及牛马。莫不受德,各安其宇。”关于碑刻铭文的说法,正确的是( )
①反映秦始皇对法家思想的推崇 ②铭文反映秦始皇时期统一文字、度量衡等信息 ③铭文应是小篆,字体特点是结构平衡对称,整齐安定 ④该铭文的描述有一定夸大之嫌 A.①③
B.②③④
C.①②③④ D.①②④
解析 从材料可以看出,秦始皇推崇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制度,这正是法家的思想,故①正确;从材料“器械一量,同书文字”等可以看出秦始皇时期统一文字、度量衡等方面的信息,故②正确;碑刻铭文是小篆字体,但小篆字体特点不是结构平衡对称,整齐安定,故③不正确;“功盖五帝,泽及牛马。莫不受德,各安其宇”对秦始皇的个人功德有明显夸大之嫌,故④正确。 答案 D
3.有古代学者论述某字体的形成时说:“(官员)奏事繁多,篆字难成,即令隶人(即胥吏)佐书。”据此推断,该字体是( )
1
A.小篆 B.隶书 C.行书 D.草书
解析 由材料表述可知,因为篆体难写,故让胥吏修改,在此基础上,小篆就演化成了隶书,故A项错误、B项正确。行书和草书是魏晋以后才形成的,C、D两项排除。 答案 B
4.“含毫势若斩蛟蛇,挫骨还同断犀象。兴来索笔纵横扫,满座词人皆道好。一点二笔巨石悬,长画万岁枯松倒。叫啖忙忙礼不拘,万字千行意转殊。”与上述描述相符的书法形式是( )
解析 解答此题,要先明确题干材料描述的书法字体,从材料描述分析可知讲述的是草书的特点。然后采取直选法直接选择,选项中字体分别为小篆、隶书、楷书、草书。 答案 D
5.“豆”的本义指古代的一种盛食物的器皿,形似高足盘,或有盖。新石器时代晚期开始出现,盛行于商周,常作礼器,多陶制,也有青铜制或木制涂漆的,《左传·昭公三年》载:“四升为豆。”结合下图,以下说法正确的有( )
①“豆”属象形文字,汉字中从“豆”的字往往与食器或豆类有关 ②汉字是从原始图画演变而来 ③“豆”为中国古代的一种容器和容量单位 ④中国古代礼器的使用受到礼乐制度的规范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解析 据图片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豆”为象形文字,①正确;象形即原始图画,②正确;根据材料“四升为豆”, ③正确;作为礼器,根据所学知识,其使用当然要受到礼乐制度的规范,④正确。 答案 A
6.关于唐代书法的特征,诚如李泽厚在《美的历程》中所论述的:“它们一个共同特征是,把盛唐那种雄豪壮伟的气势情绪纳入规范,即严格地收纳凝炼在一定形式、规律、律令中。”最能体现这一特征的盛唐书法家是( ) A.王羲之
B.张旭
C.颜真卿
D.赵孟頫
解析 题干材料所述字体是楷书。王羲之擅长行书;张旭擅长草书;颜真卿唐朝人,擅长楷书,创了颜体;赵孟頫擅长楷书,但不是盛唐时期的人。 答案 C
7.乾隆帝酷爱书法,于卧室边专置一间小暖阁,用以珍藏代表中国书法艺术最高水平之名贴——王羲之《快
1
雪时晴帖》、王献之《中秋帖》、王询《伯远帖》,此三帖被后人称为“三希帖”(参下图)。下列对“三希帖”书体特征的分析,最准确的是( )
A.圆劲均匀,粗细一致,形式奇古 B.疏密得体,收放结合,浓淡相融 C.笔画详备,形体方正,规矩整齐 D.结构简省,勾连不断,纵任奔逸
解析 “圆劲均匀,粗细一致,形式奇古”是篆书的特点,而题干中图示字体属于行书,故A项排除;“疏密得体,收放结合,浓淡相融”符合行书的特点,与图示字体特点相一致,故B项正确;“笔画详备,形体方正,规矩整齐”是楷书的特点,与行书不一致,故C项排除;“结构简省,勾连不断,纵任奔逸”是草书的特点,与行书不符合,故D项排除。 答案 B
8.北朝碑刻风气始于北魏孝文帝。魏碑书体,承汉碑法度、隶书遗意,多用方笔,笔画沉毅雄拔,其流风所及,直导隋唐。这说明魏碑( ) A.在当时盛行于南北 B.开启了刻石纪功的传统 C.创立了楷书书体形式 D.承隶启楷,书体别具一格
解析 根据材料“承汉碑法度、隶书遗意”“其流风所及,直导隋唐”可得出承隶启楷,书体别具一格,故D项正确;A项与材料“北朝碑刻风气始于北魏孝文帝”不符,故排除;B项与材料“承汉碑法度”不符,故排除;C项表述错误,故排除。 答案 D
9.(2017·广东学业水平考试)汉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中国已知最早的成熟文字是( ) A.甲骨文
B.楷书
C.小篆
D.隶书
解析 距今约3000多年的商代甲骨文,是目前所知最早的成熟的汉字。 答案 A
10.(2017·陕西学业水平模拟)秦始皇为了巩固国家统一,在全国推行了统一的文字、贷币、度量衡。统一的文字是( )
1
解析 秦统一后,秦始皇推行“书同文字”,以秦国的小篆为基础,统一全国文字。 答案 B
11.(2016·浙江学业水平考试)汉字的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过程,有一种字体把不同弧度的曲线和不同长度的直线巧妙地组合成一个装饰性强的字,字体略长,笔画圆匀,富于图案美。该字体是( ) A.甲骨文
B.小篆
C.隶书
D.楷书
解析 据材料中弧度与直线巧妙组合、字体略长、笔画圆匀、富有装饰性等信息可确定该字体为小篆。而隶书不具有弧度与直线巧妙组合的特点,排除C项。 答案 B
12.(2016·江苏学业水平考试)文征明是明代“吴门画派”的杰出代表,诗文书画俱佳。下图是其代表作之一的《西苑诗十首》(局部),该作品( )
A.隶书范式突出 B.楷体特色毕现 C.行书风格明显 D.草书形韵兼备
解析 隶书字形结构平衡对称,整齐安定,与题中作品不符,故A项错误;楷书笔画详备,字形方正,结构形体严整,与题中作品不符,故B项错误;行书兼有楷书和草书的长处,既工整清晰,又飞洒活泼,东晋王羲之、唐朝颜真卿、元朝赵孟頫、明朝文征明等人的行书,历来备受世人喜爱,故C项正确;草书笔画简约,勾连不断,线条流畅纵情,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题中作品与此不符,故D项错误。 答案 C
13.“舞”字的原始文字像一个人手执牛尾跳舞的样子,后来加上“舛”(双脚形),强调双脚配合双手和乐曲有节奏地跳跃。这说明汉字( )
A.演变总趋势是由简到繁
1
B.以图画文字为基础逐步演变发展 C.都是由象形文字构成 D.讲究借物抒情,追求神韵意趣
解析 A说法错误,汉字的演变趋势应是由繁到简;C说法过于绝对;D与材料不吻合;本题选B,“舞”字是以图画文字为基础逐步演变发展而来的。 答案 B
14.(2017·江苏学业水平模拟)据《书林藻鉴》卷九记载:“(宋四家)蔡胜在度,苏胜在趣,黄胜在韵,米胜在姿。”下列关于图中书法艺术的表述,正确的是( )
A.反映当时复杂的社会矛盾 B.体现当时书法艺术丰富多样 C.表现文人强烈的爱国情怀 D.标志着书法艺术的全面成熟
解析 “蔡胜在度,苏胜在趣,黄胜在韵,米胜在姿”,说明四人书法各有所长,体现了当时书法艺术丰富多样,故B项符合题意;从作品中无法直接反映出当时的社会矛盾和文人的爱国情怀,故排除A、C项;《兰亭序》不仅代表了魏晋时代的书法最高水平,也代表了书法艺术的全面成熟,但与题目时间宋朝不符合,故排除D项。 答案 B 二、非选择题 15.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我国文字产生之后,经过长期的发展,至春秋战国时代,……出现了“言语异声,文字异形”的局面。针对这种文字的紊乱状况,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便接受李斯的建议,立即采取了“书同文字”的措施。
——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
材料二 中国之所以在许多世纪中一直是个勤劳的但缺乏进取心的广袤地区,而不是世界上首屈一指的强国,大概就是由于它的语言和文字的复杂,而不是由于任何别的可以想象到的原因。
——[英]乔·韦尔斯《世界史纲》
请回答:
(1)分析材料一,秦代文字由篆书向隶书的演进反映了文字演变的特点是什么
(2)材料二作者对中国文字的看法,你认同吗从秦始皇“书同文字”的意义和古代中国在世界历史上的地位两个角度谈谈你对韦尔斯观点的认识。
(3)新文化运动中有人提出废除汉字。对于包括汉字在内的中国古代文化遗产,我们应该持有什么样的正确态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