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教师在培养教育学生中的身教重于言传
教师被人们称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要塑造学生的灵魂,首先要塑造自己的灵魂。教师教育学生既要言教,又要身教,而身教重于言教,所以教师必须加强职业道德修养,应具有优良的品德和高尚的情操。
孔子说过:“其身正,不令则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我们教师若不是路标,纵然你的理论再高,教育的形式再好,艺术性再强,都是无根之木、无源之水!每个教师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一思一想、一情一态,都清晰而准确地印在学生的视网膜里、心光屏上,这就是无声路标的示范性,这种示范性将在学生的心灵深处形成一股排山倒海般的内化力。
教师对学生的教育和培养,是通过什么方式去做,才能产生收效的?总体来说,当是言传和身教这两种方式。所谓“言传”,就是说教师通过人类特有的交际工具——语言,将人类社会长期以来所积累起的科学文化知识、生产劳动经验、人们的思想及行为规范、道德情操等等循序渐进地传授给学生。所谓“身教”呢?就是教师通过自身的模范行为,率先垂范,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感染和熏陶。教师通过对学生的言传,使学生逐步掌握到分门别类的文化科学知识,也使学生逐步地提高对世界万事万物的思想认识。然而,教师同时对学生施以身教,其作用又更为重要。自古以来,人们一向崇敬的至贤至圣的大教育家孔子对“身教”之重要性就说过“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之话。十七世纪的卓越的唯物论者兼教育思想家王夫之亦认为“主教为本,躬身为起化之源”,其意是说教师的躬身是陶冶学生的根本,是不言之教。在当今我国《教师法》里,也特别强调了教师的道德行为规范。这就说明,教师本身的示范,在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方面有着重要的意义——言传重要,身教更重要;这就是说明,由于教师职业的特点,也就决定有此一说。
1 教师的品德与行为具有行为示范性的作用
我们知道,教师总是以一个活生生的形象出现在学生的面前的,教师在引导学生认识周围世界的时候,其自身亦作为了周围世界的一个重要成分而参与到学生的认识过程中。正在成长中的青少年,随时随地都在用自己那双敏感的眼睛观察着教师的一言一行,自觉或不自觉地模仿着教师的言与行。一个具有良好品德和行为的教师,他就可以在教学工作中,将自己的热情洋溢、乐观向上的进取精神及刚正不阿、助人为乐的优良品质和勤学好问、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与谦逊诚实、兢兢业业的美好心灵一起传授给学生。所以,德国著名教育家第斯多斯说:“教师本人是学校的最重要的师表,是直观的最有教益的模范,是学生最活生生的榜样。”同时,德国的另一位杰出的教育家乌申斯基也说:“在教育工作中,一切都应以教育者的人格为依据,任何章程,任何纲领和任何管理机构,不论它们被设想得多么精巧,都不能代替人格在教育中的作用”。
在教育史上,无数的实践和事实证明,同一个教育教学内容,若由不同的教师去传授,那么,所获得的效果则会大不相同。一个品德高尚的教师容易获得学生的尊敬,学生对他的教育教学也乐意接受,他的思想品质也会积极地影响着学生
良好个性品质的形成。相反,若是一个素养缺乏、品质欠佳的教师,他就难以得到学生的爱戴和尊敬,他也就不会取得好的教育教学效果。 2 学生具有模仿性的明显特征
教师心中的知识就是学生学习的内容,教师的道德品德亦是学生直接模仿的榜样。英国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指出,教师的职责就是用自己的榜样去教育学生,无论教师是否意识到,事实上教师的一切言论和行为、为人处世的态度都被学生视为榜样,被学生竭力模仿。所以,教师的思想行为、对待事物的态度都是这样那样地影响着学生。如果教师要求学生写字认真,那么,师者本人就不能写字马虎了草;如果师者要求学生说话要诚实,那么,师者本人就应该不说谎话、假话;如果师者要求学生要有文明习惯,那么,师者本人就必须要对人要有礼貌、谈吐文雅、仪表端庄。我国古代的孟子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美国前总统克林顿在访问中国发表演讲时,也曾引用过老子所说的一句话——“一乡之善士,斯友一乡之善士;一国之善士,斯友一国之善士;天下之善士,斯友天下之善士”,这些都是教师应有的胸怀和气质,只有这样,才能说服学生、感染学生、熏陶学生,收到良好的教育教学效果。 3 学生具有“向师性”的心态
众所周知,凡是学生都有一种尊崇、敬重教师,乐于接受教师教导的自然倾向;都希望得到教师的注意、关心和鼓励;都希望教师能热情地、认真地教育他们。这也可以说是学生的一个重要特点。因为教师是学生获求知识的引路人,是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的呵护者,是学生受教育和培养的忠诚园丁、所以,教师的一言一行,在学生心目中都是占有特殊的地位。原国家政协副主席康克清同志在纪念第一个教师节时所撰写的文章——《为教师讴歌》中就这样写道“我曾多次听到小学生在某一个问题上与其父母发生争执时,他就理直气壮地说:‘这是学校老师说的’。言下之意,老师是神圣不可侵犯的。很多中学生,崇敬自己的老师,一切都以老师为表率。就是已经走上了工作岗位的同志,一经谈起自己的老师,往往也会肃然起敬,感激之情油然而生。有些事业上很有成就的专家、学者,每当谈起自己成长的过程,总是念念不忘老师的功绩”。
学生的这种“向师性”心态,在不同的年龄阶段各具不同的特征。新入学时的儿童对老师具有一种依恋的情感,他们常把父母的依恋之情转化为对教师的爱。教师的道德品行是他们的道德规模,谁要是说了教师的坏话,他们会群起而攻之。 随着年龄的增长,教师广博的知识、崇高的品格,则成了学生热爱、尊重教师的主要原因。就是到了大学阶段,学生依然存在这种慕师、崇师心理,古往今来的事实说明,不少学生都是由于受到自己所崇敬的教师的启示、影响而决定了他的志向和行动的。我们伟大领袖毛泽东就是最显著的一个例子。他当年在湖南第一师范学校读书时,因为受到了他所崇敬的徐特立老师改良社会的思想行为的影响,从而走上了革命的道路,为新中国的建立和建设贡献了毕生的精力。由于学生有这种“向师性”的心态,所以我们教师在教育人、培养人的过程中,既要注重自己的一言一行,更要注重自己的一举一行。
教师要把学生引入科学真理的殿堂,要努力培养出求实、严谨、虚心、刻苦的学生,就要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告诉学生:人活着,就要敢于为求知而坚持不懈的奋斗。要致力于形成一种适应时代要求的、专博相济、富有活力的知识结构。就要以身立教,为人师表。愿我们每一位老师都能做到用自己美好的人生理想和信念去启迪学生,用纯洁的品行去感染学生,用自己美好的心灵去塑造学生。使我们的身教落在实出,而不是纸上谈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