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 - 专业文书写作范文服务资料分享网站

北京市水资源基本现状和特点

天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北京市“十一五”时期水资源保护及利用规划 来源:北京市发展与改革委员会网站 日期:2006-09-08 目录 前言

第一章 水资源及开发利用现状

第二章 “十一五”时期供水及需水预测 第三章 指导思想和目标

第四章 水资源保护及开发利用的主要任务 第五节 安全迎汛,雨洪利用 第六章 保障措施

第七章 水资源配置规划

第八章 规划实施效果及2020年展望 前言

第一章 水资源及开发利用现状 第一节 水资源状况及特点 一、水资源量

北京境内多年平均降水585毫米(1956—2000年系列),年均降水总量98亿立方米,形成地表水资源14亿立方米,地下水资源24亿立方米,水资源总量约38亿立方米。 二、水资源特点

北京属温带半干旱、半湿润季风气候区,水资源主要来源于天然降水,其特点是: ● 降雨时空分布不均,年际间丰枯交替。

年内降水主要集中在汛期三个月,占全年的75%。年际间丰枯连续出现的时间一般为2—3年,最长连丰年6年,连枯年达12年。

水源地主要分布在北部郊区和境外,水质水量受上游地区影响,加大了水资源管理和保护的难度。

● 水资源总量严重不足。

以2005年人口为基数,全市人均水资源量248,立方米,属资源型重度缺水地区,同时也存在工程型缺水和水质型缺水问题。 第二节 “十五”期间供水及用水情况

一、供水情况 1999年以来,北京及周边地区发生持续干旱,1999—2005年7年平均降水量450毫米,仅为多年平均降水量的77%。北京市主要地表水 源密云、官厅水库平均来水分别为2.58和0.9亿立方米,水库蓄水量分别由2001年初的15.4和4.2亿立方米下降到2005年末的10.36和 1.63亿立方米。密云、官厅水库近年来水变化情况见图2—1。

1

图2—1 1999年—2005年密云、官厅水库来水过程

为保障北京经济社会持续稳定发展,“十五”期间北京市政府及有关管理部门采取各种措施,解决和应对水资源紧缺问题。 “十五”期间,全市累计供水178.4亿立方米(年均供水35.7亿立方米)。其中,密云、官厅两大水库系统供水(含调水)34亿立方米(年均6.8亿立方米)。累计开采地下水128.6亿立方米(年均开采25.7亿立方米)。

建设了怀柔、张坊、平谷应急水源,累计增加城市供水4.4亿立方米。 从上游山西、河北累计调水1.6亿立方米。

再生水利用量逐年增大,到2005年,全市再生水利用量达到2.6亿立方米。 二、用水情况

“十五”期间,北京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1.9%,现代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现代制造业和现代农业取得较大发展,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 率不断提高。万元GDP用水量由137立方米下降到51立方米,全市用水总量呈下降趋势。总用水量由2000年的40.4亿立方米下降到2005年的 34.5亿立方米,年均下降近1亿立方米。 (一)生活用水

“十五”期间生活用水呈上升趋势。主要原因是人口增加,以及城镇化水平和生活水平的提高造成的用水量增加。

全市总人口由2001年的1367万人增加到2005年的1538万人,生活用水量由12亿立方米增长到13.4亿立方米。2005年人均生活用水量87立方米(其中居民住宅用水38立方米)。

(二)工业用水

“十五”期间工业用水呈减少趋势。影响工业用水的主要因素是工业产业结构的调整,以及对一些高耗能、高耗水行业和产品的限制和转移。工业用水量 由2001年的9.2亿立方米减少到6.8亿立方米(含再生水1亿立方米),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由112立方米减少为38立方米。 (三)农业用水

“十五”期间农业用水逐年减少。用水量由2001年的17亿立方米下降到13.2亿立方米(含再生水1.2亿立方米),减少24%。农业用水占全市用水的比例由45%下降为38%。农

2

业灌溉用水由273立方米/亩下降到240立方米/亩。

(四)环境用水

由于干旱缺水,“十五”期间每年向城市河湖供水仅0.6—0.8亿立方米,只能满足重点水域维持基本环境功能的用水量,河湖环境用水占全市总用水量的2%左右。城市水环境质量维持很低水平。

从2001年到2005年,全市地下水储量累计减少近30亿立方米。目前,平原区地下水平均埋深已达到20米,与20世纪80年代相比,地下水 已累计亏损60多亿立方米。超采区面积达5980平方公里,严重超采区2186平方公里。全市60%的河道水质不达标,永定河、潮白河等河道长期断流。

第三节 “十五”期间水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

“十五”期间是首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重要时期,也是北京水务实现战略转变的重要时期。落实《21世纪初期首都水资源可持续利用规划》和市委市 政府关于水务发展的大政方针,全市涉水事务统一管理,确定了“农村水利向统筹城乡水务转变,工程水利向资源水务转变”和构建“循环水务”的治水新思路。应 对1999年—2005年连续7年干旱,北京市采取有效措施,节水为先、治污为本、科学开源、统一调度,确保了首都水源安全、供水安全、生态水环境安全和 防洪安全,全面实现了“十五”规划目标。 一、加强水资源保护和统一调度,确保水源安全

(一)确立了构筑三道防线、建设清洁小流域的治理模式。把水土保持、污染源治理和利用自然修复结合起来,加大水源区保护力度,对水源区实施“污水、垃圾、厕所、环境、河道”同步治理。建设清洁小流域30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142平方公里。

采取拆除密云水库网箱养鱼、库区封闭管理等综合措施,确保密云水库水质保持二类水体标准。

建成黑土洼湿地系统,改善官厅水库水质,官厅水库水到三家店基本达到三类水体标准。

(二)建成怀柔、张坊、平谷三处应急水源工程,累计增加供水4.4亿立方米。对自来水三厂、八厂水源地机井进行改造,增加供水。

(三)实施水资源统一调度。对白河堡、遥桥峪等七座中型水库联调,纳入城市供水系统。

在水利部、海委组织协调和山西省、河北省的支持下,连续三年从山西省册田、河北省壶流河等水库向北京调水。

二、统筹城乡供水,确保饮水安全 “十五”期间,郊区33个中心镇实现集中供水,郊区184万人农民达到饮水安全标准。2005年一年解决30万农民饮用“四高”(高氟、高砷、高盐、高氨氮水)水问题。

城区完成600处存在安全隐患的二次供水设施改造和7.57万户平房区一户一表改造。实施自备井置换和户线改造,解决20万市民的饮水水质不达标问题。 完成了第九水厂二、三期设施连通和防护工程,提高了供水保障能力。

建成城市供水水质监测中心和13个水质监测站,初步形成自来水水质监测网络。 三、加快节水型社会建设

3

颁布实施《北京市节约用水办法》,制定了北京市节水型社会建设规划。修订了主要工业行业和农业用水定额,强化计划用水和定额管理制度。 社会单位实施节水“六必须”制度,严格实行计划供水和定额管理,压缩用水指标20%以上。全市机关单位及居民家庭节水器具普及率分别达到90%和77%。 四、加大污水处理力度,扩大再生水利用

“十五”期间建成了清河二期、肖家河、吴家村、卢沟桥、小红门5座污水处理厂,市区污水处理能力提高到248万方/日,污水管网达到3807公里,污水处理率由43%提高到70%。

建成肖家河、酒仙桥中水厂,中水生产能力提高到25.5万方/日,建成中水管线245公里。

2005年全年利用再生水2.6亿立方米,其中,中水利用2000多万立方米。郊区已建成污水处理厂15座,小型处理设施29处,处理能力85万方/日,污水处理率43%,再生水就地分散利用。

五、加快水系治理,建设生态水环境

治理清河上段、北环水系、人民渠新开渠、凉水河干流、马草河、万泉河等城市河道60余公里,同步实施污水截流。完成南护城河、西客站、水衙沟暗涵清淤。转河治理将防洪、排水、生态、环境、景观、文化等功能于一体,体现了新时期人水和谐的治水理念。 建成翠湖、白各庄等多处湿地生态修复系统,河流水质明显好转,改善了生态环境和人居环境质量。

六、建设一批重点水务工程

完成永定河滞洪水库工程,完成十三陵等16座中小型水库除险加固。

建成南水北调永定河倒虹吸工程以及穿越五环路工程,西四环暗涵工程开工建设。 七、改革水务管理体制,创新发展机制

2004年5月组建北京市水务局,初步形成市、区(县)水务局、基层水务站、农民用水者协会四级水务管理体制,为水务统一管理提供了体制保障。

实施水费、水价改革。综合水价由2001年的3.30元/立方米调整至2005年的5.04元/立方米,基本保证了供排水行业微利运营,同时,为水务建设筹集了资金。 建立严格的水务监管制度,实施水资源论证、取水许可、排水许可、节水设施建设“三同时”等项制度,制定发展规划,完善行业标准和规范,夯实基础工作,加强行业监管,提高了水务管理水平。

改革水务投融资体制,市区5座污水处理厂采用BOT等方式融资建设。引进社会资金治理温榆河,创造了社会参与河道管理的新模式。

实施科教兴水战略。完成了《官厅水库流域水质改善总体技术方案研究》等50多项重大科技项目,为水务发展提供了重要技术支撑。 第二章 “十一五”时期供水及需水预测 第一节 水资源承载能力与水环境容量

一、“十五”期间水资源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作用

“十五”期间,全市人口由1367万人增长到1538万人、人均GDP由2.1万元增加到

4

4.4万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1.16万元增 加到1.77万元,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0.51万元增长到0.79万元,社会公共事业全面进步,全市总用水量由39亿立方米下降到34.5亿立方米。

“十五”期间,全市年均用水量由“九五”的40.8亿立方米下降到“十五”的35.7亿立方米,人均综合用水量由同期330立方米下降到245立方米。有限的水资源支撑了北京经济社会持续、稳定、快速发展。 二、水资源承载能力

考虑到城镇化进程加快,人口增加,提高三产比重,举办奥运会,增加环境用水等因素,到2010年人均综合用水量由245立方米增加到265立方米。

分析表明,2010年北京市应以1600万人为上限;2020年以1800万人为上限。每年净增人口不宜突破20万人。

三、水环境容量

按照水利部确定的水功能区划目标,北京市现有河道水量对COD纳污能力(水环境容量)为7.8万吨,对氨氮纳污能力(水环境容量)为0.32万吨。

目前,北京市水源地区水质较好,城市河湖随着污水处理厂建设和河湖综合整治工程的实施水质明显提高,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是郊区河道的水质亟待改善。 要实现河道水环境功能和提高水质标准,一方面应加大污水治理力度,排入河道的COD和氨氮在现状基础上分别消减50%和70%以上。另一方面,还应进一步增加河湖环境用水。 第二节 供水预测

按照水资源形势和现有工程条件,“十一五”期间北京市水资源紧缺形势依然严峻。供水预测立足于现有设施和能力,充分利用当地水源。

“十一五”时期,当地水资源可利用量按1999—2005年7年平均来水考虑。

1999—2005年平均降水450毫米,形成年可利用水资源量26亿立方米。其中,地表水4亿立方米,地下水22亿立方米。 一、2006—2007年(第一阶段)

这一阶段是我市水资源最紧缺时期,北京主要靠自己的水源为城市社会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提供水安全保障,同时,还要为举办奥运会做好水源储备。

● 2006年:可利用水资源36.6亿立方米,其中利用再生水3.6亿立方米。 ● 2007年:可利用水资源37.8亿立方米,其中利用再生水4.8亿立方米。 二、2008—2009年(第二阶段)

南水北调京石段建成通水,可引河北省4座大型水库水进京。

● 2008年:可利用水资源42亿立方米,其中利用再生水6亿立方米,南水北调冀水进京3亿立方米。

● 2009年:可利用水资源40亿立方米,其中利用再生水6亿立方米,南水北调冀水进京3亿立方米。

三、2010年以后(第三阶段)

到2010年,按计划南水北调全线贯通,引江水进京,供需矛盾将得到缓解。可利用水资源42亿立方米,其中南水北调江水进京10亿立方米,利用再生水6亿立方米。

5

北京市水资源基本现状和特点

北京市“十一五”时期水资源保护及利用规划来源:北京市发展与改革委员会网站日期:2006-09-08目录前言第一章水资源及开发利用现状第二章“十一五”时期供水及需水预测第三章指导思想和目标第四章水资源保护及开发利用的主要任务第五节安全迎汛,雨洪利用第六章保障措施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8wbpv2rbje83uyw9776e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