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学业水平测试考点总结
1. 质点 A
用来代替物体的有质量的点称为质点。这是为研究物体运动而提出的理想化模型。 当物体的形状和大小对研究的问题没有影响或影响不大的情况下,物体可以抽象为质点。
2.参考系 A
在描述一个物体的运动时,用来做参考的物体称为参考系。参考系可以任意选择。
3.路程和位移 A
路程是质点运动轨迹的长度,路程是标量。
位移表示物体位置的改变,大小等于始末位置的直线距离,方向由始位置指向末位置。位移是矢量。
在物体做单向直线运动时,位移的大小等于路程。
4.速度 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 A
速度是描述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v=Δx/Δt,速度是矢量,速度方向就是运动方向。 平均速度:运动物体某一段时间(或某一段过程)的速度。
瞬时速度:运动物体某一时刻(或某一位置)的速度,方向沿轨迹上质点所在点的切线方向。
5.匀速直线运动 A
在直线运动中,物体在任意相等的时间内位移都相等的运动称为匀速直线运动。匀速直线运动又叫速度不变的运动。
6.加速度 B
加速度是描述速度变化快慢的物理量,它等于速度变化量跟发生这一变化量所用时间的比值,定义式是a=Δv/Δt=(vt - v0)/Δt,加速度是矢量,其方向与速度变化量的方向相同,与速度的方向无关。即使速度大小不变,但方向改变,加速度也不为零。
7.探究、实验:用电火花计时器(或电磁打点计时器)探究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随时间的变化规律 a
电磁打点计时器使用交流电源,工作电压在6V以下。电火花计时器使用交流电源,工作电压220V。当电源的频率是50Hz时,它们都是每隔0.02s打一个点。
vt?v?2x 匀变速直线运动时,物体某段时间的中间时刻速度等于这段过程的平均速度 t 1
匀变速直线运动图象纸带如图,OABCDEF之间时间相等,时间为T,则有: xAB-xAO= xBC-xAB= xCD-xBC= xDE-xCD=aT2 vB?O A B C D xAC 2TE 8.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及应用 B
12at 2v?vx2位移速度公式:v2?v0?2ax 平均速度公式:v?0?
2t速度公式:v?v0?at 位移公式:x?v0t?上述过程中:v表示末速度,v0表示初速度、t表示时间、x表示位移、a表示加速度,除了时间取正值以外,其余物理都有可能取负值(与正方向有关),通常我们以初速度方向为正。
9.匀速直线运动的x - t图象和v - t图象 A x/m x1 ② ① 纵坐标表示物体运动的位置,横坐标表示时间 图像意义:表示物体位移随时间的变化规律
③ ①表示物体静止;
②表示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速度方向为正); ③表示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速度方向为负); ①②③交点的纵坐标表示三个运动物体的位置相同。
0 t/s 10.匀变速直线运动的v - t图象 B
纵坐标表示物体运动的速度,横坐标表示时刻 图像意义:表示物体速度随时间的变化规律 ①表示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速度为正;
②表示物体做匀加速直线运动,速度为正,加速度为正; O ③表示物体做匀减速直线运动,速度为正,加速度为负; ④表示物体做匀减速直线运动,速度为负,加速度为正; ①②③交点的纵坐标表示三个运动物体的速度相等;
v/(m/s) ③ ② ① t1 ④ t/s 图中阴影部分面积表示0~t1时间内②的位移且为正,图中③的加速最大。
11.自由落体运动 A
(1)概念:物体只在重力作用下从静止开始下落的运动,叫做自由落体运动
2
(2)实质:自由落体运动是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加速度叫做自由落体加速度,也叫做重力加速度。
(3)规律:从下落开始有:v= gt ; h=
12gt ;vt2= 2gh 。 212.伽利略对自由落体运动的研究 A
科学研究过程:(1)对现象的一般观察(2)提出假设(3)运用逻辑得出推论(4)通过实验对推论进行检验(5)对假说进行修正和推广
伽利略“铜球沿斜面运动”的实验:
了解“冲淡重力”的思想
伽利略科学思想方法的核心是把实验和逻辑推理和谐结合起来。
说明:直线运动不讨论有往复运动的情形,不要求用二次函数解复杂的追击问题
13.力 A
(1)力是一个物体对另外一个物体的作用,有受力物体必定有施力物体。 (2)力的三要素:力有大小、方向、作用点,是矢量。 (3)力的表示方法:示意图(右图):用一根带箭头的线段表示力;图示(左图):有比例标度、带箭头表示力的线段上还需标有刻度。
(4)力的作用效果: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发生形变。
F=150N 50N F=150N 14.重力 A
(1)产生:是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不等于万有引力,是万有引力的一个分力。
(2)大小:G=mg,g是自由落体加速度。
(3)方向:是矢量,方向竖直向下,不能说垂直向下。
(4)重心:重力的作用点。重心可以不在物体上,对于质量分布均匀的规则物体,重
3
心在其几何中心,对不规则形状的薄板状的物体,其重心位置可用悬挂法确定。质量分布不均匀的物体,重心的位置除了跟物体的形状有关外,还跟物体内质量的分布有关。
15.形变与弹力 A
(1)弹性形变:物体在力的作用下形状或体积发生改变,叫做形变。有些物体在形变后能够恢复原状,这种形变叫做弹性形变。
(2)弹力:发生弹性形变的物体由于要恢复原状,对与它接触的物体产生力的作用,这种力叫做弹力。
(3)产生条件:①直接接触②相互挤压发生弹性形变。
(4)方向:与形变方向相反,作用在迫使这个物体形变的那个物体上,绳的拉力沿着绳而指向绳收缩的方向,杆的弹力不一定沿着杆,压力和支持力都是弹力,方向都垂直于物体的接触面。
(5)弹簧弹力的大小:在弹性限度内有F?kx,x为形变量,k由弹簧本身性质决定,与弹簧粗细、长短、材料有关。
16.滑动摩擦力 静摩擦力 A
(1)滑动摩擦力:当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表面滑动的时候,会受到另一个物体阻碍它滑动的力,这个力叫做滑动摩擦力。发生在相对滑动的物体之间。
(2)滑动摩擦力的产生条件:a、有弹力 b、接触面粗糙c、有相对运动
(3)滑动摩擦力的方向:总是与相对运动方向相反,可以与运动同方向,可以与运动反方向,可以是阻力,可以是动力。运动物体与静止物体都可以受到滑动摩擦力。
(4)滑动摩擦力的大小:f=μFN,FN为正压力,μ为动摩擦因数,没有单位,由接触面的材料和粗糙程度决定。(FN与G无关,一般情况下,0< μ<1)
(5)静摩擦力:当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表面上有相对运动趋势,所受到的另一个物体对它的阻碍作用。发生在相对静止的物体之间。
(6)产生条件:a、有弹力 b、接触面粗糙 c、有相对运动趋势
(7)方向:总是与相对运动趋势方向相反,可用平衡法或牛顿第二定律来判断。可以是阻力,可以是动力,运动物体也可以受静摩擦力。
(8)大小:0 < f ≤ fmax fmax为最大静摩擦力,理论上略大于滑动摩擦力,计算题中很多时候认为两者近似相等,所以最大静摩擦力与正压力有关,而静摩擦力跟正压力无直接关系。
4
17.力的合成和力的分解 B
(1)合力与分力:一个力产生的效果与原来几个力共同作用产生的效果相同,这个力就叫那几个力的合力。那几个力就叫这个力的分力。求几个力的合力叫力的合成,求一个力的分力叫力的分解。
(2)力的合成方法:用平行四边形定则。合力随夹角的增大而减小。 两个力合力范围F1?F2?F?F1?F2 力的合成与分解采用的是等效替代的物理方法
三力合成范围,最大值为三者的相加,最小值可先算两个力的合力范围,在此范围内挑选其中与第三个力最接近的进行相减,所得的绝对值为最小的力。
已知两个力,求合力是唯一的。
(3)力的分解方法:用平行四边形定则,力的分解是力的合成的逆运算,同一个力可以分解为无数对大小、方向不同的分力,一个已知力究竟怎样分解,这要根据实际情况来决定。
(4)在什么情况下力的分解是唯一的?①已知合力和两分力的方向(不在同一条直线上),求两分力的大小。②已知合力和一个分力的大小、方向,求另一个分力的大小和方向。 (5)如果已知一个分力的方向,另一个分力的大小,可以有以下几种分解情况:无解、一解、两解,此种情况下可作出另一个分力的最小值,如图所示,F2=F sinθ
(1)当F2<F sinθ,无解 (2)当F2=F sinθ,有惟一解 (3)当F sinθ<F2<F时,有两组解 (4)当F2>F时,有惟一解
F F2 ? 18.探究、实验:力的合成的平行四边形定则 a
实验原理:两个力的作用效果与一个力的作用效果相同。 ①将方木板平放在桌面上 ②将白纸用图钉固定在木板上
③用图钉将橡皮筋一段固定在木板上A点 ④用两个弹簧测力计去斜拉橡皮筋,在白纸上记录好橡皮筋另一端伸长到的位置O,并用力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