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 - 专业文书写作范文服务资料分享网站

道路排水设计说明

天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市政工程质量通病防治施工方案

排水工程设计总说明

1.设计原则

(1)城市排水管道方案设计应符合相关设计规范要求。

(2)排水管网设计应满足地区经济和社会长远发展的需要,同时注意远期发展与分期

实施相结合的原则。排水管道均按远期设计,并能适应片区建设需要,考虑分期实施的可

能性。

(3)新建排水管网充分考虑区域排水现状及地块建设的情况,结合地块建设规划,在排水管道断面、平面布置、高程布置上适应功能的需要和接入的可能性、便利性。

(4)排水管网设计注意技术性与经济性相结合。尊重事实,在满足设计标准的前提下,尽量考虑利用现有管网体系和排水设施,并将其整合以发挥功能。

(5)排水管道的平面、高程布置充分考虑各种城市管线的敷设走廊,在考虑经济性的同时预留足够的空间,为管线综合提供条件。

2.设计依据

1. 《室外排水设计规范》(GB 50014-2006);

2. 《泸州市龙马潭区学士山片区控制性详细规划》; 3. 《城市工程管线综合规划规范》GB50289-98 4. 我院与业主签订的设计合同; 5.

道路工程平面图、纵断面图。

3.设计标准及基本参数

(1)设计年限

本工程为新建区域永久性市政排水工程设计,排水系统规模均按远期规划进行设计。

页脚内容4

(2)排水体制

本工程排水体制采用雨、污水分流制,雨、污水管网分别自成体系。 (3)设计规模

雨水量计算按泸州市暴雨强度公式和流域汇水面积计算,根据地块和道路设计的情况

选用适当的暴雨重现期P和径流系数ψ。

污水按城市综合污水量(城市综合用水量标准的85%)和规划人口进行计算,规划人

口按控制性详细规划指标。

(4)基本设计参数

⑴ 最大设计流速:钢筋混凝土管道Vmax=5m/s;

⑵ 最小流速:污水管道在设计充满度下为Vmin=0.6m/s。雨水管道在满流时为Vmin=0.75m/s。

⑶ 雨水管道按满流设计;污水按非满流设计,其最大设计充满度按下表:

管 径 最大设计充满度 300 0.55 400 0.65 500~900 0.70 >900 0.75 ⑷最小管径与最小设计坡度:市政排水管最小管径控制在d300,最小设计坡度控制按下表:

表6-2 最小控制坡度

管 径 最小控制坡度 300 0.003 400 0.002 500 0.0015 ≥600 0.0010 市政工程质量通病防治施工方案

⑸ 本工程排水管道均采用管顶平接。

4.雨水系统

(1)雨水量计算 雨水设计流量公式: Q=qψF(L/S) q=167i

暴雨强度(i)采用泸州市暴雨强度公式:

i=10020(1+0.56lgP)/(t+36) (L/s·ha)

·暴雨重现期:道路P=5年;

·设计降雨历时:t=t1+mt2 (min) ,其中

·地面集水时间:t1=10 (min)

·折减系数:暗管m=2、明渠m=1.2

·管渠内雨水流行时间:t2 (min)按计算确定。 ·综合径流系数:ψ=0.6。 ·汇水面积(F)分地块计算(ha)。 (2) 雨水管道设计

功能:道路雨水管道负责收集、输送该路段道路路面、相邻地块及上游雨水管道转输之雨水流量。

定线原则:雨水管道的布置考虑道路(包括人行道)路面及地块雨水收集的便利性。 平面布置:本次设计道路标准路幅为16m。雨水管单侧布置于机动车道下,管道中心距道路中心线2.5m,具体布置位置详见《道路标准横断面及管位图》。

雨水管道按道路坡向布置,自道路起点至终点敷设断面为d800~d1200的雨水管道。雨水管接罗小公路雨水系统。

为方便沿线地块雨水的收集,本次设计道路沿线按一定距离在适当的地方设置雨水支管。

页脚内容4

5.污水系统

(1)污水量计算

本设计污水量按城市综合污水量计算,城市综合污水量计算以城市综合供水量标准为

基础,排污系数按85%考虑。分流制污水管道设计流量计算公式:

Qmax=Qave×Kz×Ks (L/S) 式中

Qmax:设计污水流量(L/S)——最高日平均时污水秒流量。

Qave:平均日平均时污水流量(L/S),根据综合污水量标准q计算

Qave=q×流域计算人口数(人)/(24×3600) (L/S)

q=城市综合供水量标准×85% (L/Cap.d)

Kz:总变化系数,按下表取值

Ks:雨水或地下水渗入系数,取1.1

污水平均日流量(L/S) 5 147125≧5 0 0 00 00 00 1000 总变化系数Kz 2211111.3 .0 .8 .7 .6 .5 .4 1.3 (2)污水管道设计

功能:道路污水管道负责收集、输送该路段相邻地块及上游污水管道转输之污水流量。定线原则:本道路污水管道沿道路布置,并考虑所服务地块污水收集的便利性。 污水管道平面布置:本次设计道路标准路幅为16m。污水管单侧布置于机动车道下,管道中心距道路中心线2.5m,具体布置位置详见《道路标准横断面及管位图》。

污水管道按道路坡向布置,自道路起点至终点敷设断面为d500~d600的污水管道。污水管接罗小公路污水干管。

6 管材、基础及接口

6.1管材

本工程雨污水管道采用Ⅱ级钢筋混凝土承插管,雨水口接入管采用Ⅰ级钢筋混凝土平

市政工程质量通病防治施工方案

口管。钢筋混凝土排水管成品必须符合《混凝土及钢筋混凝土排水管》(GB/T11836-1999)要求。根据《建设领域推广应用新技术管理规定》(建设部令第109号)及《建设部推广应用技术管理细则》(建科[2002]222号)的要求,本设计优先采用国家推广的化学建材技术。本工程中排水管道、检查井井盖、盖座及雨水箅在施工时亦可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其它材料,但所选材料应为符合国家及有关部门相关标准、规范的合格产品,并经设计单位认可

6.2接口

钢筋砼排水管接口形式采用橡胶圈承插连接,做法详见图集06MS201-1/27; 6.3基础

钢筋砼管管道基础采用120°砂垫层基础及混凝土基础,详细作法参照06MS201-1/14;埋深<0.7m或>6m的排水管及车行道下的雨水口连接管基础采用满包混凝土加固。埋深大于4.0米且小于6.0米的排水管采用180°混凝土基础。

7 检查井、跌水井及其它构筑物 7.1检查井

1)管道交汇处、转弯处、管径或坡度改变处、跌水处以及直线管段上每隔一定距离设置检查井。雨、污水检查井均采用钢筋混凝土检查井。检查井选用按下表:

检查井连接管径 参照图集 备注 尺寸 06MS201-≤d500 φ1000 圆形钢筋混凝土检查井 3 06MS201-d600~d800 φ1250 圆形钢筋混凝土检查井 3 06MS201-d800~d1000 φ1500 圆形钢筋混凝土检查井 3 06MS201->d1000 — 矩形钢筋混凝土检查井 3 页脚内容4

2)车行道下井盖采用重型?700聚合物基复合材料检查井盖、井座。车行道外井盖采用轻型?700新型复合材料井盖、井座。井盖、井座必须满足《聚合物基复合材料检查井盖》(CJ/T211-2005)的相关要求,井盖应有相应的防盗措施,采购时必须重视质量。踏步采用塑钢踏步,具体安装详见图集06MS201-6/16、17。

7.2雨水口

1)雨水口采用偏沟式単篦雨水口和双箅雨水口(聚合物基复合材料),H=1.0m米,另加深0.4米以便于沉砂清淤,做法详见图集06MS201-8/10。

2)雨水口连接管采用Ⅱ级钢筋混凝土平口管、满包混凝土基础,管径为d300,坡度为1%,坡向干管检查井。道路竖曲线最低点及道路交叉口附近的雨水口在实施时应调整至实际路面的最低点,以保证有效的收水。

7.3雨、污水接入井及支管

道路上布置污水检查井均应在两侧预留接入检查井。污水接入井支管管径为d500,坡度为0.5%,坡向干管检查井。污水预留井外均预安装2米长的管道,端部用砖封堵。

7.4跌水井

跌水深度大于1.0米的排水检查井均应采用跌水井。d≤600时采用竖槽式混凝土跌水

井;d>600时采用阶梯式混凝土跌水井。做法参照国标图集06MS201-3。

8 管线施工 8.1管道放线

本工程排水管道放线均按检查井坐标表严格放线,检查井坐标点为主线管道轴线投影与检查井横轴线交点。涵洞坐标为中心轴线的交汇点。

8.2现场复核

本工程雨、污水上下游管线必须接顺。设计要求在施工放线时首先复核上下游现状管

渠、接纳水体等的位置、标高、断面尺寸等,若与设计有不符之处,必须立即通知设计单

道路排水设计说明

市政工程质量通病防治施工方案排水工程设计总说明1.设计原则(1)城市排水管道方案设计应符合相关设计规范要求。(2)排水管网设计应满足地区经济和社会长远发展的需要,同时注意远期发展与分期实施相结合的原则。排水管道均按远期设计,并能适应片区建设需要,考虑分期实施的可能性。(3)新建排水管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8vsrk8ihd56et871df8g8njyy26yjv018l3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