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重点
第一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1、哲学的基本是什么?
答:(1)意识和物质、精神和自然界,究竟谁是世界的本原,即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的问题.
(2)我们关于我们周围世界的思想对这个世界本身的关系是怎样的?我们的思维能不能认识现实世界?我们能不能在我们关于现实世界的表象和概念中正确地反映现实?即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
2、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列宁对物质概念做出的规定)
答:20世纪初,列宁对物质概念做了全面科学的规定:“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3、马克思主义物质观的理论意义是什么?
答:(1)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
(2)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有力的批判了不可知论。 (3)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
(4)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
4、从实践出发理解社会生活的本质,社会生活的实践性主要体现在哪几个方面? 答:(1)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 (2)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 (3)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
1
(4)实践是社会主体存在的基础。
5、关于科学技术两面性(联系第三章)(材料分析题)
答:当今世界出现的生态、环境、人口、资源等全球危机问题,并不单纯是自然系统内平衡关系的严重破环,实际也是人与自然关系的严重失衡。恩格斯早就提出了自然界“对人进行报复”以及“人类同自然的和解”问题。马克思认为,应当合理的调节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在最无愧于和最适合人类本性的条件下进行这种物质变换。随着人类改造自然的拓展和深化,人们越来越认识到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的重要性。人类改造自然与改造社会的实践活动,必须遵循客观规律,符合科学发展的要求,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必须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把推进生产发展、实现生活富裕、保持生态良好有机统一起来,努力实现社会经济系统和自然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
6、为什么新生事物不可战胜?
答:(1)就新生事物与环境的关系而言,新事物之所以新,是因为有新的结构和功能,它适应已经变化的环境和条件;旧事物之所以旧,是因为它的各种要素和功能已不适应环境和客观条件的变化,走向灭亡就成为不可避免的。
(2)就新事物与旧事物的关系而言,新事物实在旧事物的“母体”中孕育成熟的,它既否定了旧事物中消极腐朽的东西,又保留了旧事物中合理的、仍然适合新的条件的因素,并添加了旧事物所不能容纳的新内容。
7、事物发展的过程
答:事物的发展是一个过程。一切事物,只有经过一定的过程,才能实现自生的发展。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领域中的一切现象都是作为一个过程而向前发展的。
事物发展的过程,从形式上看,是事物在时间上的持续性和空间上的广延性的交替;从内容上看,是事物在运动形式、形态、结构、功能和关系上的更新。
人类社会发展也是一个过程。从原始社会到发展到奴隶社会,再从奴隶社会发展到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有的国家已进入社会主义社会,表现人类社会发展过程的总趋势。
2
8、对立统一规律为什么是唯物辩证法体系的实质和核心?
答:(1)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普遍内容和永恒发展的内在动力,从根本上回答了事物为什么会发展的问题;
(2)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以及唯物辩证法基本范畴的中心线索,也是理解这些规律和范畴的“钥匙”;
(3)提供了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矛盾分析法。
9、矛盾在事物发展过程中的作用表现在什么地方?(为什么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答:同一性:(1)同一性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前提,在矛盾双方中的一方的发展以另一方的发展为条件。发展是在矛盾统一体中的发展。
(2)同一性使矛盾双方相互吸取有利于自身的因素,在相互作用中各自得到发展。
(3)同一性规定着事物转化的可能和发展的趋势。事物之所以能够转化,是由于事物内部矛盾双方具有相互贯通的关系。事物的发展方向、趋势不是随意的,而是有规律地向自己的对立面转化。
斗争性:(1)矛盾双方的斗争促进矛盾双方力量的变化,竞长争高,此消彼长,造成双方力量发展的不平衡,为对立面的转化、物质的质变创造条件。 (2)矛盾双方的斗争,是一种矛盾统一体向另一种矛盾统一体过渡的决定力量。矛盾的相互排斥、否定促成旧的矛盾统一体破裂和新的矛盾统一体产生,从而使旧事物发展为新事物。
10、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原理与构建和谐社会结合(材)
答:和谐是矛盾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体现着矛盾双方的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同发展。但和谐并不意味着矛盾的绝对同一。和谐是相对的有条件的,只有在矛盾双方处于平衡、协调、合作的情况下,事物才展现出和谐状态。社会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都是在不断解决矛盾的过程中实现的。事物是多样性的统一,和谐的本质就在于协调事物内部各种因素的相互关系,促成最有利于事物发展的状态。构建和谐社会主义就是在发展的基础上正确处理各种社会矛盾的历史过程和社会结果。
11、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统一关系
3
答:区别:矛盾的普遍性即矛盾的共性,矛盾的特殊性,即矛盾的个性。
联系:矛盾的共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矛盾的个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任何现实存在的事物都是共性和个性的有机统一,共性寓于个性之中,没有离开个性的共性,也没有离开共性的个性。
12、由辨证否定观的原理可知,我们应如何对待中西文化? 答:(1)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是事物内部矛盾运动的结果。
(2)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它是旧事物向新事物的转变,是从旧质到新质的飞跃,只有经过否定,旧事物才能向新事物转变。
(3)否定是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新事物孕育产生于旧事物,新旧事物是通过否定环节联系起来的。
(4)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即新事物对旧事物既批判有继承,既克服其消极因素又保留其积极因素。
13、意识的能动作用及其主要表现
答:作用:物主义在坚持物质决定意识,意识依赖于物质的同时,又承认意识对物质有能动作用。意识的能动作用是人的意识所特有的积极反映世界与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活动。
主要表现:(1)意识是能动的,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 (2)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
(3)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 (4)意识还具有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作用
14、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人类的产生、生存和活动,是以实践为基本方式和标志的。
(1)实际是人所独有的活动。作为实践的主体的人并非是纯粹生物学意义上的人,而是社会的人。劳动实践不仅创造了人,形成了人特有的本质,而且,只有在实践基础上,人类的本质力量才能得到充分体现和确认。
(2)实践集中表现了人的本质的社会性。人不仅在社会实践中把自己从自然界提升出来,使自然界成为自己的对象,而且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人发展着多方面的社会需要,也就有了丰富多彩的社会活动。人的一切社会关系都是在实践中
4
产生的,实践创造出了人之为人的一切特征,决定着人的本质的社会性。 (3)实践对物质世界的改造是对象性的活动。人类必须依赖于自然界才能生存和发展,但自然界的天然状态并不完全适合于人,人类通过改造自然的实践来满足自生的生存和发展需要。实践改造的自然对象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前提,人类改造自然对象的活动,构成了物质生活本身。人是在社会活动中改造自然的,社会状况直接制约着人对自然的改造,因此人在改造自然的同时也在改造着社会。
第二章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1、如何认识实践和认识的相互作用?
答:人的认识是从实践产生,为实践服务,随实践发展,并受实践检验的。认识依赖于实践,离开实践的认识是根本不可能的。肯定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决不意味着认识无足轻重。实践和认识总是相互作用的,认识特别是反映客观事物本质和规律性的理性认识,对实践有着巨大的指导作用。理论是认识的高级形式,随着实践的发展和水平的提高,理论的指导作用愈益明显,它往往走在实践的前面,指导着实践活动的进程。在社会历史运动中,科学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更为显著。当然,理论有正确和错误之分,正确的理论对实践活动起促进作用,错误的理论的作用则恰恰相反。
2、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
答:(1)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理性认识必须以感性认识为基础; (2)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和深化为理性认识。 (3)没有纯粹的感性认识,感性认识中包含理性认识 (4)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相互包含
3、真理的绝对和相对及其辩证关系
答:真理的绝对性:是指真理作为主客观的统一,其内容具有客观性确定性,其发展具有无限性。任何真理都必然包含着同客观对象相符的客观内容是绝对的、无条件的;人们能够认识无限发展的物质世界,人类的认识能力是无限的 真理的相对性: 是指人们在一定条件下对客观过程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是有局
5